不要一缺水,就想停止農業灌溉!台灣需要的是「節水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先,農業並不是和工業、民生搶水用,農業灌溉八成是以河川水與地面水,只有一成是取自水庫的水,此外27年沒有調漲水價等於台水賣越多水就賠越多錢,這些不足的虧損,事實上都是要用納稅錢去支應,為何不改成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呢?
文:黃仲綸(作者為政治工作者。大學時期關心且親身參與土地、高教、勞權運動,畢業後曾短暫待過地方議會、國會辦公室,後轉行進入網路產業從事產品經理工作,近期受到損友邀請,又再度回到國會,目前專職政策研究)
近期因為水庫存量告急,導致新竹科學園區各廠商需要派水車載水,或是部分地區實施時段減壓、停供措施以舒緩供水壓力。其實從去年7月開始,水利署就已經因應水庫缺水,趕緊啟動旱災應變措施,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表示,目前新竹地區已盤點17口水井可用,未來廠商可提出鑿井需求計畫。
此外,農委會也宣布嘉南地區、新竹、苗栗、台中、桃園等地區停灌7.4萬公頃,約占全台24%灌溉面積;停灌補助措施引發不少農民反彈,紛紛質疑為什麼每次缺水,首先被犧牲的都是農業用水。
四周環海的台灣,卻對水情一點也不了解
每次一發生缺水乾旱問題,經濟部就會先以「台灣農業用水佔七成,其餘是工業跟民生用水,即使將後者停用也無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以此藉口要求停止農業灌溉,這種說法事實上是對於台灣水資源結構有很大的誤解。
首先,農業並不是和工業、民生搶水用,根據農委會農水署統計,農業灌溉八成是以河川水與地面水,只有一成是取自水庫的水,跟大多數使用水庫水的民生、產業用水有很大的差異。不一樣的水資源跟不同的管線怎麼可以混在一起談呢?所以今天有缺水問題,我們應該先從源頭檢視清楚問題在哪。
經濟部引用的數據是來自水利署《各標的用水量統計》,其中農業用水的數據是依據假設性的水權來做計算,根據《水利法施行細則》第14-1條,水權每5年會重新核定評估,以此決定誰可以使用這些水資源,但事實上這個假設幾乎都沒變過;台灣過去23年來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四成,水利署統計的灌溉用水量卻只少了1.6%,顯然我們目前的水利官僚體系對實際上使用多少水灌溉,有多少水流失,尚未能清楚掌握。
過去水權都掌握在各地水利會手上,如今已整併成為農田水利署,理應國家要有更全面性的掌握,但2020年的農水署輸水損失率統計,還在引用各農田水利會2004、2005年的計畫。由此可見,目前台灣對於水情的掌握,無論是各標的使用量,或者是輸送時的損失率,除了早已民營化的台灣自來水公司有現代化的掌握之外,其餘幾乎未能掌握,僅能參考過去傳統水利系統的歷史資料。
四面環海的台灣,留不住充沛的水資源
台灣身為四面環海的國家,年平均雨量2515毫米,是全球平均值的2.6倍,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我們卻有七成的水直接透過河川流入大海裡,相較於沙漠國家以色列,年平均雨量僅有435毫米,只達全球平均雨量的40%,理應極度缺水,卻因該國已發展足夠的節水產業,解決了沙漠國家長期以來面臨缺水的困境。
因此台灣缺水的問題,除了開源這條路以外,我們還得思考節流的路該怎麼走。水利署對於台灣實際用水流向未能確實掌握,就是這些不合理的水情數據統計導致目前政策判斷失據。因為這些陳年結構性問題,以致於每年面對旱災時,政府僅能從開源著手,包含預計完成的南投嘴鳥潭人工湖,與去年完工的溪埔伏流水。

此外,水資源開源的成本明顯大於節流與節水措施,以近期剛啟用的新竹南寮海水淡化廠為例,除了建設成本預算9億之外,每度造水成本高達35元,相較於一度12元的供應水價,有高達23元的成本差額,等於是賣一度水就賠兩度錢。這問題究竟是台灣造水成本太高,還是水價太便宜呢?
5%用水大戶使用41%水資源,台灣需要節水產業
台灣自來水公司連年虧損,去年更是虧損6億,主要原因都來自於過時的水權分配制度。
目前的水結構是依照台灣農業立國時而設計的,由各地水利會主導水的分配。但社會發展至今,台灣水資源的使用習慣已和過去農業社會明顯不同,實際使用水量,工業與民生用水已超越農業用水,但大多數的水權都還落在水利會手上。導致台灣自來水公司,為了要供給民生用水,除了既有代管水利署的水庫之外,還得去跟地方水利會購買水權,且各地價格不一,多數還超過台水最後賣給民眾的價格。
去年10月,農田水利署已經收回水利會,且掛牌成立了。台灣的水系統至今還散落在水利署、農水署、台灣自來水公司三方手上,彼此之間還會互相販售水權藉此營利,明明都是國家的資源,為何中間還要經過這麼多手抽成,最終導致台水帳面上連年虧損呢?
每次台灣面臨缺水,除了從開源節流的方式思考之外,我們也可以盤點台灣水資源是如何被分配。台灣大多數的水資源幾乎都是供給工業大戶使用。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的的報告指出,台灣目前家庭用水僅占全部的44%,小營業用戶(例如:美容美髮、洗車、餐廳業等)僅占全部的15%,剩餘每月使用50度以上的用水大戶佔5%,卻使用高達41%的用水量,明顯還有很大的節水空間。
此外,台灣各項民生資源,如電力與油費,都已合理反映成本,會定期隨著成本檢討價格;至於水價上次調漲,已是27年前的事情。目前水價已不敷造水成本價格,等於台水賣越多水,就賠越多錢,這些不足的虧損,事實上都是要用納稅錢去支應,為何不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驅使那些使用較多水資源的用水大戶負擔成本呢?

今日台灣並沒有像以色列一樣擁有足夠的節水產業,原因在於我們節水措施,在便宜的水價面前顯得沒有誘因。因此,我們若能制定出新的水價調整機制,若針對不同用水級距制定差別訂價,例如調整每月50度以上的工業用戶水費,其餘維持原價;就可在不影響民生,以及小規模營業人的情況下,讓這些高耗水且有賺錢的大戶去負擔這些虧損,付出合理的價格。
最新發展:
-
「水龍頭裡有水就好了呀!」為什麼溪流乾了,東部的長輩們反而開心呢? 5月前
-
半夜大雨有讓水情好轉嗎?互動圖表看各地水庫水量變化 6月前
-
一個島兩種水情:水利署啟動「珍珠串計畫」,打通西部廊道供水管網 7月前
-
乾旱缺水、冬季霧霾,政府不敢對褐色產業動刀,最後死傷的就是人民 8月前
-
【水庫即時水量不斷更新】缺水危機再現,互動圖表看過去20年水情變化 8月前
-
高雄3/8起水情轉「黃燈」,晚間10時至隔天上午6時減壓供水 8月前
-
李根政 X 傅志男—大叔帶你走讀高屏溪(下):台灣剛經歷百年大旱,提醒我們珍惜每一滴水 2年前
-
李根政:節水前要先知道如何用水,從看懂家裡的水費單開始 2年前
-
李根政:台灣是時候該討論「水價合理化」問題了 2年前
-
【圖表】南部大雨助攻:南化水庫水位已滿,三張圖看各地水庫蓄水率情形 2年前
-
【TNL沙龍本週議題】台灣是「缺水」國家嗎?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2年前
-
【即時水情】豪大雨助水庫解渴,水庫每小時水量變化圖持續更新 2年前
-
【水庫水量】鋒面終於要來了,各地水庫蓄水量目前情況如何?(不斷更新) 2年前
-
午後豪雨雙北多處淹水警戒,8000人在線「集氣求雨」,石門水庫終於進帳50萬噸 2年前
-
台灣乾旱造成農損逾6億,重災區屏東占41%,金門小麥成「空包彈」 2年前
-
【圖表】終於下雨了但夠嗎?互動圖看各大水庫每日進水情形 2年前
-
台中和苗栗4月6日起分區供水:中部迎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水庫擴大清淤工程 2年前
-
地圖看分區供水:全台水情吃緊,台中、苗栗4月6日起啟動「供5停2」分區供水 2年前
-
缺水危機圖解:全台18座主要水庫水量每日更新,互動圖表看過去一年水庫蓄水變化 2年前
-
「世界水資源日」立委環團齊呼籲:耗水費今年就開徵、用水大戶水價合理調漲 2年前
-
台中漏水率六都最高盧秀燕籲加強修復,台水:每年投入最多經費逐步改善 2年前
Tags:
死守舊機車最省錢?把握時間爭取汰舊換新補助才是聰明做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打細算是許多機車族謹守的價值觀,但這樣真的能省錢嗎?若能聰明利用政府補助,把握時機汰換掉家裡老舊機車,加上SYM三陽機車祭出保證7個工作天交車的承諾,就是要確保購車民眾拿的到政府補助、同時享全年度最高優惠,以新車迎接新年的全新生活。
身為全球機車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許多台灣人家中都不只一台機車,有的老舊機車不好發動、騎乘時還有濃煙,但長輩或是精打細算的民眾,總秉持著不到零件停產的那一刻絕不輕易換車。但這樣的做法真的省錢嗎?從多方角度分析,其實非然。
別以為騎老車省錢,你沒想到的錢坑在這
首先,老舊機車因為動力科技較舊,省油表現無法與新車平起平坐以外,不合時宜的廢氣排放標準,難以通過排氣定檢,每次遇到機車要定檢時,輕則要在機車行花上許多時間,重則難以通過而冒著被罰款的風險,在道路上被相關單位攔檢更需付出高額罰款。
再者,隨著造車科技的進步與騎士對於騎乘安全的觀念提升,歐盟與日本分別已於2016年與2017年就開始規定新車要強制加裝ABS防鎖死煞車系統或CBS安全連動煞車系統,台灣目前雖然沒有強制加裝,但在2020年之前也曾經透過1,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購車補助,積極推動民眾選擇有加裝CBS或ABS系統的車款,顯見煞車系統提升與行車安全的關聯性至關重要。
老舊機車不僅沒有CBS或ABS煞車系統的輔助,煞車系統更因經年累月的使用效能大幅衰退,若遭遇到緊急意外,難以達到有效減速避險功能,後續所衍生的問題,絕對更為嚴重且難以想像。
政府汰舊補助年底即將截止,現在正是換新大好時機
對於廣大的機車族而言,除了倚重機車的高靈活性以外,相較於汽車更低的入手門檻當然也十分重要,因此為鼓勵民眾提升用車安全、鼓勵汰舊換新,政府也藉由補助來提升民眾汰舊換新意願。以先前曾推行的ABS/CBS購車補助為例,2020年前停止時就曾掀起一波購車高峰,顯見購車補助對於機車族的重要性。而環保署所施行的汰舊換新2,000元補助,也確定將於2023年底正式退場,在年底前無疑為汰舊換新購車的最佳時刻。
面對琳瑯滿目的機車品牌,要如何選擇品牌與機種呢?首先從品牌切入,近年來躍升台灣機車市場龍頭的SYM三陽機車,以多元的機種選擇和優異的產品實力,擄獲台灣民眾芳心,且為了回饋消費者支持,三陽機車對於購車優惠始終不手軟,年底前更結合政府汰舊換新補助,三陽機車全車系汰舊換新再加碼3,000元,以迪爵車型為例,汰舊換新補助最高可達23,800元(三陽購車補助金14,500元+三陽汰舊換新加碼3,000元+政府環保署汰舊換新補助2,000元+政府汰舊換新貨物稅減免4,000元+廢車回收300元)。
換言之,若錯過了今年底最佳入手時機,明年要入手三陽機車新車,將會直接貴上5,000元(少了三陽汰舊換新加碼3,000元+政府環保署汰舊換新補助2,000元),對於荷包支出來說相當有感。

正因為政府補助即將退場,再加上三陽機車的加碼補助力道,造成市場上相當高的迴響,引發超級熱絡的好評與購車潮,三陽機車為了感謝消費者回饋,同時保證消費者的權益,全力加開產能,更祭出保證7日內(工作天)交車的承諾,就是要確保購車民眾不只拿的到政府補助同時享全年度最高優惠,更可以盡快交車,以新車迎接新年的全新生活。
多元機種選擇,每個人都可以理想的SYM
身為台灣機車市場龍頭,三陽機車旗下有多種車款選擇,其中全新迪爵125、MMBCU與CLBCU都是最熱機種。身為國民旗艦代名詞的全新迪爵125,不僅擁有三陽機車三大優勢DNA「日本京濱噴射系統」、「CBS 2.0連動煞車系統」、「63.9km/L 一級油耗」以外,更有最新科技EnMIS雙火星塞異時點火系統、傲視同級37.5L最大車廂空間、雙載舒適的689mm超長坐墊等配備。

廣受年輕人喜愛的MMBCU則是基於DRGBT優秀的平台血統,更針對實用性、舒適性上做出大幅調整,有同級中最大的置物空間及雙載的舒適性,以及獨特的跑旅車款外型,造就同級距銷售冠軍的寶座。上市短短3個月就熱銷破萬台的CLBCU,不僅有獲得金點設計獎的百搭精緻外觀,更有EnMIS超強油耗表現與貼心規格,堪稱內外兼備的最佳小蜂鳥車型!

把握時間舊換新,騎新車展開新的一年
從排廢、安全性,到補助優惠等面向分析,長期看來機車汰舊換新無疑是增加安全、減少風險且照顧荷包的最佳投資。有意願汰舊換新的民眾,絕對要把握今年底最佳時機,不僅有政府補助,更可獲得三陽機車的加碼補助,如此絕佳機會,錯過不再。
政府補助倒數 SYM全車系汰舊換新再加碼3,000元(電匯)保證7日內交車
-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SYM三陽機車官方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