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復興里民自強活動遇劫,蘇花公路遊覽車撞山6死、39人輕重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昨(16)日晚間蘇花公路約115公里處發生重大車禍,一輛遊覽車疑似因下坡路段司機「踩不到煞車」,最後撞上山壁。整起車禍目前造成6人死亡、39人輕重傷。
昨(16)日晚間蘇花公路約115公里處發生重大車禍,一輛遊覽車疑似因下坡路段司機「踩不到煞車」,在車速越來越快之下,司機想藉碰撞山壁摩擦煞車,最後撞上山壁。整起車禍目前造成6人死亡、39人輕重傷。
蘇花公路遊覽車撞山6死39傷,新店復興里民自強活動遇劫
(中央社)一輛遊覽車昨日行經蘇花公路約115公里處時撞上山壁,釀成6人死亡、39人輕重傷;車體撞出大洞,乘客被彈到山溝,現場一片狼藉。警方初步調查,游姓司機無酒精反應。
新北市新店區復興里舉辦自強活動,昨天下午4時許,遊覽車回程行經蘇花公路約115公里處東澳段時撞上山壁,除車頭損毀,左側後半車體的鐵皮被削毀,車身破了大洞,椅子外露,物品和車身碎片散落四處,現場混亂。
車禍現場陸續傳出哀號聲「救命喔、救命喔」,有人一臉驚恐坐在地上等待救治,還有數名乘客整個人或躺或坐在山溝內,痛到無法起身。
有婦人頭部受傷,滿臉鮮血,用手摀著傷口站在車旁不知所措,消防員見狀趕緊上前救治。
消防局獲報除啟動大量傷病患機制外,並調度多個分隊和大隊前往救援,將傷者分送縣內主要醫院。
事故發生後,由於整輛遊覽車打橫阻斷雙向車道,一度造成交通回堵,警方派員到場協助指揮交通。
截至昨日晚間9時的統計,這起車禍釀成6人死亡,其餘39人輕重傷。
有乘客說,當時車速越來越快,經過彎道時,遊覽車就撞上山壁,車體撞出大洞,好幾個人彈出來掉到山溝裡,椅子脫落跟著飛出;部分乘客還好緊抓前方座位,穩住身子。
游姓司機稱當時因「踩不到煞車」才會釀禍,不過,確切事故發生原因仍待警方調查。
根據羅東博愛醫院轉述,游姓司機被送醫急救時,還對醫護說「我很自責、很擔心乘客安危」。游姓司機說,當時發現煞車異常,很擔心乘客安危,一旁導遊還安撫他,不料遊覽車還是撞上山壁。
博愛醫院表示,游姓司機頭部跟腳部有擦傷,但意識清楚,無生命危險。
《自由時報》報導,死者的家屬、親友16日晚間陸續趕抵蘇澳榮民醫院,檢方完成相驗後,昨日晚上11點多,6輛黑色車輛抵達太平間,在警車引導下,11點53分離開蘇澳榮民醫院,前往事故現場引魂,現場人員大喊「敬禮」,莊嚴哀戚。
78歲沈男、60歲溫女、63歲蔡女、21歲呂女、61歲陳女,63歲華男不幸在事故中喪生。其中華男、溫女是夫妻檔,蔡女與好友陳女偕伴出遊卻慘遭橫禍。
司機:踩不到煞車讓車速愈來愈快,想藉碰撞山壁摩擦煞車
《聯合新聞網》報導,遊覽車游姓駕駛被送抵醫院時頻詢問乘客狀況,他表示,車速原本約40公里,行經事故下坡路段發現踩不到煞車,車速愈來愈快。
他擔心這樣下去會出事,在過彎將方向盤左打,想藉碰撞山壁摩擦煞車,沒想到車身磨擦到山壁水泥撞出大洞,許多椅子、乘客噴飛車外,整輛車隨即失控往另側護欄撞過去,打橫停在路中間。
《聯合新聞網》報導,交通部長林佳龍晚間抵達蘇澳榮民醫院慰問家屬,受訪時表示,這輛遊覽車有定檢,司機也沒有超時,真正肇事原因有待調查,當下第一時間以搶救為主,公路總局會成立關懷小組當成窗口,協助家屬處理醫療、保險等後續工作。
有人質疑該路道是否下坡或彎道過大,造成通行危院?林佳龍表示,事故發生地點並非道路線行不良範圍,也應該不是天候問題。
駕駛無違規紀錄未結,至事故發生時駕駛時間3小時19分
根據交通部新聞稿,公路總局及台北區監理所於事故後立即成立「0316騰龍通運有限公司KAA-0853號遊覽車事故緊急應變小組」應變處理,並派員分赴各醫院探視傷患。交通部及該遊覽車公司負責人已前往蘇澳榮民醫院進行慰問及發放慰問金(受傷2000元、死亡5萬元)。
交通部表示,該事故車輛KAA-0853為騰龍通運有限公司所有,於2018年1月出廠,最近一次檢驗日期2021年1月19日,下次定檢日為2022年1月17日,駕駛游○豪於2000年3月30日取得職業聯結車駕照,車駕籍均正常,駕駛無違規紀錄未結。
騰龍通運有限公司已依規定投保強制汽車責任保險200萬元、乘客責任保險200萬元,並投保旅客運送險350萬及第三人責任險200萬。
交通部表示,針對本次事故初步瞭解,游姓駕駛人本日至事故發生時駕駛時間3小時19分,前1日(3月15日)駕駛時間為4時47分。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蘇花公路遊覽車撞山6死39傷 新店復興里民自強活動遇劫【更新】(中央社)
- 家屬赴蘇花車禍現場招魂 6遺體凌晨回家了(自由時報)
- 踩不到煞車… 蘇花遊覽車撞山壁6死39傷「像極了戰場」(聯合新聞網)
- 蘇花公路車禍地點是下坡彎道 林佳龍:非道路線形肇禍(聯合新聞網)
- 110年3月16日騰龍通運股份有限公司KAA-0853號遊覽車於台9線114.7公里處發生事故後續說明(交通部新聞稿)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羅元祺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對環境永續的兼顧。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