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請假規則QA:婚假與喪假可否分次請?用LINE請假事後被記曠職合法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LINE請假,事後公司卻說「曠職」合法嗎?婚假與喪假能不能分次請?如果勞工遲到,可以要求請事假嗎?以下整理幾個與「勞工請假規則」有關的QA。
勞工的請假與休假,涉及到好幾個法令,今天先整理有關「勞工請假規則」的部分,其他有關《性別工作平等法》的假、《《勞基法》》的投票日等特殊假,或是颱風到底是不是假,暫不在此篇討論。
除了一些重要提醒,另外列出八點QA,也都有相關依據,若有問題歡迎提出。

一、法令依據
《勞動基準法》第43條:「勞工因婚、喪、疾病或其他正當事由得請假;請假應給之假期及事假以外期間內工資給付之最低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勞基法》規定若勞工有正當事由,可以請假,請假的細節規定,另外再由中央主管機關來定,所以最早的時候,是由內政部頒訂,現在就是勞動部,有了勞工請假規則。
「勞工請假規則」第1條:「本規則依勞動基準法 (以下簡稱本法) 第四十三條規定訂定之。」
第1條直接開宗明義,這是依據《勞基法》而制定出來的規則,規定的內容可以參考表理的整理。條文只有12條,也建議大家可以直接看一下,詳細條文就不貼出來了。
二、重要提醒
- 住院傷病假:兩年內合計不超過一年,年度是勞資雙方約定的年度。記得就算不是職災,普通傷病第四天起也是有勞保給付的,可請領投保薪資的五成,別忘了自身權益。
- 普通傷病假:未住院者一年內可以請30天,工資折半,這是請在工作日,不算例假日與休息日。例如假設週一到週五為工作日,週六為休息日、週日為例假日,從週五開始請三天病假,則實際是請週五、隔週一、隔週二,這三天病假半薪,週六、週日本來就不出勤而有一日工資。 而當30天的病假請完後,如果還要一次請30天以上病假,例假日、休息日、國定假日,就要計算進請假天數,不給工資了。
- 留職停薪:如果勞工的病假天數都請完了,可以再請事假、特休,若是全部都用完,可以留職停薪,但沒有強制要求。
- 工資:除了病假30天內半薪、事假不給薪,其他的都是工資照給。
- 全勤:除了普通傷病假、事假可以不給全勤,其他的假都不能扣發全勤獎金。
- 請假手續:理論上要事前親自辦理,如果用LINE或電話等方式通知公司,這只是先「告知」,之後還是要完成公司的請假程序,否則仍可被認為是曠職,這有法院判例。
- 證明文件:「勞工請假規則」第10條規定,如果雇主要求,勞工必須要提出請假證明。
三、相關QA
Q1:勞工請假期間如果遇法定放假日(例假、國定假日),該怎麼算?
A1:請假只計工作日,例假日、休息日、國定假日不計入請假期內。
依據:內政部民國74年04月27日(74)台內勞字第302665號函
「一 勞工事假、婚假、喪假期間,如遇例假、紀念日、勞動節日及其他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之日,應不計入請假期內。
二 勞工事假、普通傷病假、婚假、喪假期間,除延長假期在一個月以上 者,如遇例假、紀念日、勞動節日及其他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 之日,應不計入請假期內。 」
Q2:甚麼狀況下,勞工請假可計入法定放假日?
A2:勞工已請完30天病假,之後再請超過30天以上之病假,就直接連續計算(超過30日無薪資)。
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99年08月17日(74)勞動2字第0990131309號函
「內政部 74.11.9(74)台內勞字第361967號函稱:『......勞工依勞工請假規則第4條規定請普通傷病假超過三十日以上之期間。 如該期間遇例假日、紀念日、勞動節日等均可併計於請假期內。』係指勞工請普通傷病假須一次連續超過三十日以上,方有該函之適用」。是以,勞工如於一年內請普通傷病假之天數已達三十日者,其後仍須請假一次連續超過三十日以上(即之後)之期間,如遇前開例、休假日始計入請假期間內。」
Q3:婚假與喪假可否分次請?期限為何?
A3:婚假原則三個月內,雇主同意可於一年內請畢,得分次給假。喪假可分次請,期限未明訂,建議至少百日內。
建議人事管理制度可以優於法令,讓員工更有感。
依據:勞動部民國104年10月07日 勞動條 3字第1040130270號令
「婚假應自結婚之日前十日起三個月內請畢,但經雇主同意者,得於一年內請畢。」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94年10月11日勞動二字第0940056125號函:
「喪假,勞工如因禮俗原因,得分次給假,業經前勞工事務主管機關內政部 74年6月28日台內勞字第321282號函釋在案,是以勞工如有勞工請假規則所定之親屬於到職前喪亡,如勞工於到職後基於禮俗原因必須請喪假者,事業單位可視實際情形給假。 」
Q4:勞工已請過婚假,又再婚是否可以不給假?
A4:再婚仍然要給假。
依據:內政部民國75年12月26日(75)台內勞字第467204號函
勞工請假規則第二條規定:「勞工結婚者給予婚假八日,工資照給。」勞工離婚後再婚,既有結婚之事實,雇主即應依上開規定辦理。
Q5:勞工請婚假扣全勤,會不會被罰?
A5:婚假、喪假 、公傷病假及公假扣全勤獎金,罰2萬~100萬元。
依據:內政部民國76年05月02日(76)台內勞字第491780號函
事業單位雇主違反勞工請假規則第九條:「雇主不得因勞工請婚假、喪假 、公傷病假及公假扣發全勤獎金。」之規定,因涉及違反勞動基準法第四 十三條請假應給之假期期間內工資給付之最低標準規定,得依勞動基準法 第七十九條第三款之規定處以罰鍰。
Q6:勞工到職前結婚、親屬死亡或生產,可否給假?
A6:婚假不行、喪假視狀況、產假依剩餘日數(實務機會不大)。
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94年10月11日勞動二字第0940056125號函
「一、婚假至遲應於事實發生之日請起,且應一次連續請足。勞工於到職前結婚,應無勞工請假規則第二條之適用。(本筆資料,依據勞動部民國104年10月7日勞動條3字第1040130270號令,有關婚假之釋疑部分,自即日停止適用。)
二、喪假,勞工如因禮俗原因,得分次給假,業經前勞工事務主管機關內政部 74年6月28日台內勞字第321282號函釋在案,是以勞工如有勞工請假規則所定之親屬於到職前喪亡,如勞工於到職後基於禮俗原因必須請喪假者,事業單位可視實際情形給假。
三、勞工於到職前生產,但仍在勞動基準法第五十條所定之給假期限內到職者,應依該條所定之假期扣除自分娩事實發生之日起至到職前之日數,給予剩餘日數之假期。」
Q7:用LINE請假,事後公司卻說「曠職」合法嗎?
A7:事前依公司規定請假為原則,緊急狀況委託為例外,仍須補辦請假手續。
依據:勞動部104年5月4日勞動條3字第1040130742號函
「勞工請假時,若以通訊軟體(如:LINE)告知雇主請假理由及日數,事後仍應依工作規則之規定或勞動契約之約定辦理請假手續。」
Q8:勞工遲到,可否要求一律請事假?
A8:遲到依實際比例不給薪資,但不得多扣。遲到可允許勞工請事假,由雙方協商,但不能規定只要遲到一律請假。
依據:勞動部民國104年11月17日勞動條三字第1040132417號書函
「勞工上班遲到之時間,因未提供勞務,雇主得就遲到時間比 例扣發當日工資。雇主如允勞工得以請假方式辦理,尚非不可;其請 假之最小單位,得由勞雇雙方自行議定,但雇主不得逕自規定該等遲 到時間均應以請假方式處理。」
延伸閱讀
本文由曹新南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