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母親、愛人、女戰士、女祭司:從女性四大原型,看見昆凌的多面魅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昆凌在不同的身份之中,跟隨直覺,忠於內在那個天真無懼的小女孩,去成為她自己。
文:DOMINIQUE CHIANG
今年27歲的昆凌,笑起來仍是鬼靈精怪又甜美可愛的女孩模樣。她是兩個小孩的媽媽,自創Jendes服飾品牌和Quinlivan彩色隱形眼鏡品牌,還在近期上映的電影《叱吒風雲》中扮演酷帥女賽車手;昆凌在這些不同的身份之中,跟隨直覺,忠於內在那個天真無懼的小女孩,去成為她自己。
女性四原型,看見昆凌的多面魅力
身為女人,我們天生擁有許多面向:可以是包容關愛的、對他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母親;可以是浪漫多情的、性感情欲的、在道德約束與傳統框架之外的情人;可以是勇往直前、為了生存、信念或所愛而奮鬥、具有行動力的女戰士/女強人;可以是通透天地、直覺敏銳、靈感源源不斷的女祭司。

昆凌的多樣面貌,讓我聯想到榮格心理分析師呂旭亞分享的女性自我意象的探索,以Toni Wolff所提出的女性四大原型:母親、愛人、女戰士、女祭司四個類型來看,我們可以試著辨識四大原型於自身的發展程度,並透過自我整合與轉化,發揮正向的動力。自認為偏向「女祭司」類型更多一些的昆凌,在各面向上流露出哪些女性四原型的特質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昆凌的多面魅力。
女戰士:不需要後悔,只要去修正就好
昆凌在近期上映的電影《叱吒風雲》中扮演酷帥女賽車手,她在這部片中展現出好勝、追求速度感的女戰士特質。「電影中飾演的莉莉是一個很有態度、非常酷的人,她一直想在賽道上爭取男女都是同個起跑線,都可以當賽車手而不是賽車女郎,所以電影中有很多時候會懷抱著絕對不能輸的女強人氣勢,咬著牙拼下去,這幾個點跟我蠻像的。」
拍攝過程中,昆凌克服了許多困難,一開始她對於「極速」有所抗拒,不敢把油門踩到底,她問賽車手出身的導演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導演說就最壞就是撞到輪胎圍的護欄而已,於是我就豁出去,增加自己的信心,把油門踩到底。」
而對她來說最難克服的則是「密閉恐懼症」,「拍攝時,在車內密閉空間還要戴上頭套、頸部護套和安全帽,外面架上鏡頭、機器,整個有被重重封閉出不去的感覺,後來我自 己先開個幾圈熟悉之後,回來再架上鏡頭、機器,把油門踩到底,用『負負得正』的方式,把緊張的情緒代謝掉,才克服了密閉恐懼症。」「這部關於賽車手的電影,希望讓大家看到不同的面貌,不只是在賽車場上,還包括一個車隊怎麼營運?追夢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一個團隊如何贏得最終的勝利?」

有些事即使做不好,也會成為你的養分
昆凌這幾年在事業上,對於團隊的營運和管理也深有體會,同樣是將油門踩到底般地極速前進。演藝事業之外,昆凌自創服飾品牌「Jendes」,經營得有聲有色;2020年進一步擴大延伸事業版圖,再推出「Quinlivan」彩色隱形眼鏡品牌。「去年推出彩色隱眼品牌,主要是自己本身是彩色隱眼愛用者,希望戴上彩色隱眼後的效果能看起來更為自然,彷彿天生一般地與自己的眼睛融合。」
隱形眼鏡屬於醫療器材,研發過程的複雜和專業程度高,籌備製作期比昆凌想像得更久。「衣服從有想法、畫設計圖、製作⋯⋯,差不多兩個月可以看到打樣; 隱眼從日本設計師畫圖、選圖到打樣,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昆凌將成果歸功團隊,「我有個很棒的團隊,我相信他們專業的判斷,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創業過程中有做過什麼後悔的決定嗎?「我決定了就不後悔,只要還活著,就可以修正自己的選擇。後悔沒什麼幫助,不需要後悔,只要修正就可以了。有些事情即使當下做得不夠好,也會成為未來的養分。」如同知道護欄的存在,女戰士/賽車手就可以無所畏懼地將油門踩到底。

女祭司:跟隨直覺,讓靈感落地
雖然昆凌在戲中、事業上展露出「女戰士」的一面,她自認為更偏向「女祭司」特質多一些。「我覺得我比較像psychic,我的直覺很準,點子很多;在工作上,我是那個丟出想法,但執行力沒有一百分的人。」
昆凌的事業夥伴曾說過一句讓她非常認同的話:「想法都是空想,唯執行力才是關鍵。」在昆凌眼中,她的事業夥伴是真正的戰士,她自己則是扮演psychic的角色。 她對於燈光、火苗、氣味的迷戀,是她在極速生活裡,一段慢下來的me time,一方療癒的空間,一項屬於自己的小癖好。
「我的床尾有個屬於自己的角落,在那裡不管坐著趴著或躺著, 都覺得很安靜、很放鬆。最喜歡把燈關全暗,點上我最愛的mojito氣味的香氛蠟燭,看著蠟燭的火苗在飄,會看到出神,也會感覺到火帶來的溫暖,對我來說,這是最直接的療癒。」昆凌每天晚上必點這款蠟燭,無論在房間或客廳,這款蠟燭 的療癒氛圍都伴隨在她身邊。「我覺得心情放鬆之後,對事情的看法也會不一樣。可能本來全身是刺,或是心煩;放鬆之後,會 發現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看待事情會變得比較柔軟一點。」

母親:照顧他人的體貼之心
昆凌在公司扮演出想法和點子的psychic角色,有專業團隊幫她將想法化為現實。回到家裡,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她,則是靠SOP(標準作業程序)把家裡大大小小事情打理得有條不紊,發揮強大執行力。「待辦事項我會一一寫下來,小朋友的生活作息、幾點要接送等等,盡量按表操課,看他們能配合多少,他們若不能配合,我會想辦法找出原因、做修正調整。」
有了孩子後,昆凌更能理解自己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爸爸和我就像朋友一樣,我們會聊天、分享彼此的一天,他不太會評斷;媽媽就很有媽媽的特質,她會管我,我們依然相處得很好,也完全理解她是愛我的,唸我是為了我好。」昆凌深知父母親管太多會造成反彈,如今她自己成為母親,也混合了爸爸的自由開放與媽媽較為嚴謹的管教方式。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