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世人相信開膛手專殺娼妓,其實睡著的女人才是他的目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警方太過確信他們提出的「兇手選擇哪種被害人」理論,以致於沒有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開膛手是在女人睡著時鎖定目標的。
文:哈莉.盧賓霍德
白教堂謀殺案的兇殘程度震驚了整個倫敦,以及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報紙讀者。開膛手的所有被害人都被他切開喉嚨。五人中有四人在這之後被摘除內臟。除了最後一次的謀殺之外,前面四次案件都是在開放且無遮蔽的黑暗中進行。
在每個案件中,兇手都成功潛逃,沒有留下任何與他或她有關的蛛絲馬跡。有鑑於發生謀殺案的地區人口稠密,所以大眾與媒體,甚至連警方都認為這件事十分不同尋常。開膛手似乎總是神出鬼沒,每次都能超前警方一步,更為這幾樁謀殺案增添了恐怖且近乎超自然的氛圍。
倫敦警察廳位於白教堂區的H分部,盡了最大的努力,用盡一切資源,但他們從來沒有面對過這種層級、這種規模的謀殺案,很快就發現他們處理不了這一連串的案件。他們在該區域挨家挨戶調查,又廣蒐各種鑑識資料進行分析。警方收到大量供詞與信件,有些人宣稱他們是證人,有些人想提供協助,而有些人則只是在編撰謠言。
他們總共找了2000多人問話,把300多人作為可能嫌犯調查。雖然他們獲得了蘇格蘭場與倫敦市警局的協助,但最後一點成果也沒有。就算獲得了真正的線索,他們也必定會在不得不消化這麼多文件的過程中錯過它們。在警方往記事本裡面塗塗寫寫,跟蹤可能嫌犯進入黑暗小巷子的同時,開膛手繼續犯案。
隨著「恐怖秋季」慢慢過去,大群記者塞滿了白教堂區,他們全都拿著削尖的鉛筆,在這個聳動新聞的金礦之上盤旋。媒體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正在進行的警方調查,以及居住在東區且處於高度警戒的民眾之間,無疑陷入一觸即發的狀態中。
由於警方無法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資訊,報紙都非常熱衷於自行提出他們對殺手與其犯罪手法的假設理論。報紙販賣所的報紙如雪片般賣出,媒體開始貪得無厭地想獲得更多內容,與更好的報導角度。不出預料之外,經過潤飾的新聞、自行創造的報導與「假新聞」紛紛擠進了報紙的版面。
然而,這些日日印刷的流言與魯莽的社論,只會貶低警方的努力,無法降低白教堂區居民的焦慮感。到了九月中,該區的居民被形容為「陷入極度恐慌」,多數人都因為太過害怕,不敢在入夜後踏出家門。「不斷叫囂」的群眾聚集在勒曼街的警局外,要求警方逮捕兇手,當地商人共同成立的白教堂警戒會社則非常渴望能親自處理此事。
同時,媒體對犯人的身分做了大量的猜測:他是住在白教堂區的男人;他是來自西區的有錢「公子哥兒」;他是個裁縫、猶太人、屠夫、外科醫師、外國人、瘋子、一群搶匪。附近的居民開始攻擊任何符合這些描述的人:有人襲擊帶著醫用包的醫師,有人向警方舉報拿著包裹的男人。
雖然許多人很厭惡一連串的事件,但也有許多人因此受到異常的吸引。隨著勒曼街警局外的群眾越來越多,也開始有人聚集在謀殺地點。有些人站在附近盯著暴行發生的位置,希望能找出答案,有些人則只是對這種兇案的恐怖之處感到著迷。
光在白教堂區就有233間公共寄宿房屋,估計能容納8530位無家可歸的人。住在多塞特街、瑟沃街與佛勞爾迪恩街的人,自然而然地變得聲名狼籍。四便士能讓你在悶熱又臭氣衝天的寄宿處,買到一個爬滿跳蚤的堅硬單人床位。八便士能讓你買到相同品質的骯髒雙人床,四邊有木頭隔板圍繞。
街上有單性別寄宿房屋與混和寄宿房屋,不過住在混和房的都被視為最道德淪喪的一群人。所以寄宿會場所,在那裡烹煮貧乏的食物,和其他住戶以及真的有心走進這裡探訪的人,一起大口灌下茶和啤酒。社會調查人員與改革者坐在這些廚房的桌前,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些人做出怪誕的舉止、說出駭人的語言,就連孩子的言行也是如此。
儘管如此,他們真正無法接受的,其實是腐壞的穢物與滿溢而出的馬桶,此外還有公然裸體、免費性交、醉酒以及忽視孩童。「廉價旅館」中的居民,把貧民區內所有惹人厭的言行,全都濃縮在一個屋簷底下。
警察與改革者尤其關心公共寄宿房屋,與賣淫之間的關連。只要「旅館客人」能付出四便士或八便士就能換到一張床,不會有人問他太多問題,於是這些可供出租的地方便成了不道德行為的巢穴。
許多把賣淫當作主要收入來源的女人,都在寄宿房屋中住宿或工作,在1885年的《刑法修正法案》推出後,這種狀況變得更為明顯。該法案迫使許多倡院結束營業。導致有一大批娼妓被迫要在並非平常的居住地方四處攬客。提供八便士租用雙人床的寄宿房屋,對娼妓來說很方便,她們可以把街上招攬到的客人帶進去交易。
也有些娼妓選擇睡在便宜的四便士單人床,她們把客人帶到街上的黑暗角落進行快速的性行為,有時並不包含完整的性交。
寄宿房屋讓遭遇各種不幸事件的形形色色女人,有一個落腳之處。有些人因為別無辦法,能做的只有所謂的「臨時賣淫」,但若有人假設住在那裡的女人全都在賣淫的話,絕對是錯誤的想法。只要論及搜刮「過夜費」,這裡的居民就會變得充滿創意。多數人都是薪資低廉的清潔、洗衣和街上叫賣臨時工,此外她們還會以借錢、乞討、典當,以及偶爾偷竊需求品作為維生的輔助。
找一個男性伴侶也是支付花銷的必要方法之一。這種情感關係通常十分短暫,大多是在別無選擇的狀況下建立的,也有些伴侶會維持長達數月或數年的關係,但從來不進教堂將關係神聖化。中產階級的旁觀者常會因為窮人可以多輕易、多迅速地締結和解除伴侶關係而感到震驚。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