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看似瘋狂的「鮭魚之亂」改名潮,背後隱含著四種心理效應

看似瘋狂的「鮭魚之亂」改名潮,背後隱含著四種心理效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讓這麼多人跑去戶政事務所,用掉一生只有3次的改名機會?難道真的這麼想吃到鮭魚嗎?

知名迴轉壽司業者「壽司郎」,推出只要姓名中有「鮭」跟「魚」的同音字,一字同音就可以打九折,同音兩字享五折的活動。更棒的是,你要是名字中真的有「鮭」跟「魚」,還可以免費用餐。

不料本次「壽司郎」的活動,意外引爆了一波改名熱潮。不少「務實」的台灣人真的去改名,就為了飽餐一頓。

很多人問,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讓這麼多人跑去戶政事務所,用掉一生只有三次的改名機會?難道真的這麼想吃到鮭魚嗎?

心理效應1:眼前的利益最重要

首先讓我問你一個問題:請問以下兩個選項,你會選哪一個?

  1. 今天立即拿1000塊現金
  2. 明天拿1005塊現金

聰明如你當然知道,隔一天多5塊的年化報酬率超級驚人,理性選擇應該要選2。但Ainslie, G.與Haslam, N.在1992年的研究,卻指出多數的實驗結果,都顯示人會傾向選擇立即可以拿到的好處。也就是多數人都希望獲取現在能夠立即得到的1000塊,而不願意多等一天拿到1005塊。

改名字以後生活會有些麻煩,但那是以後的事;現在改了就有壽司郎免費大餐,當然現在就去改。

心理效應2:框架效應(名字可以再改,折扣不能不要)

當我們看到特價時,如果我們現在沒有買,就會損失現在的折扣。在Tversky與Kahneman於1981年發表的研究中,有討論一個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發現大家偏向有確定的獲利,而不要有確定的風險。

「現在改個名字就有免費大餐可以吃,當然就先衝一波啊!」這種衝動購物也可以用百貨公司滿千送百案例,當買到900元,櫃姐只要結帳時告訴我差再多買100,就可以賺回100,等於這100是送你的,客人理智線就會斷掉,不斷的去找還可以再買什麼,這時就很容易做出衝動的購物

心理效應3:從眾心理(別人都改了,我改了也無所謂)

這次的改名事件,透過媒體的報導渲染,便容易產生一種大家都在做、我也要一起的從眾心理,而這往往是消費者不容易發覺,卻是最有效的行銷方式。

有個研究想知道到底什麼才能讓大家省電,他們廣泛地做電話訪談,消費者說出來的省電動機,由最重要到最不重要依序是(1)環保、(2)對社會有益、(3)省錢、(4)很多人正在做。感覺真的很美好吧?大家都覺得地球是最重要的。

嚴謹的心理學研究,當然不能只聽人說就相信他們,所以這些研究人員繼續做了一個深入現實的研究。他們依照上面四項動機,做了對應標語的牌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盡你的責任替子孫節省能源」、「節約能源也能省錢」與「和鄰居一起節約能源」。這些牌子就擺在庭院或是門把上,一段時間後再來看大家的用電量,來比較哪個標語最能讓人省電。

猜猜看實際上,真正影響大家用電的誘因是什麼?結果竟然是「和鄰居一起節約能源」的標語,讓大家節省最多的電。電話訪問時所提出的,比較像是人們理想中認為社會覺得有價值的指標,但是在門把上的標語,能影響到他們真實生活的誘因,才是實際的行為。

反觀這次的風潮,原本規則是名字中本來就有同音字的行銷,當大家看到真的有人跑去改名,可能就會興起一波從眾的浪潮。

心理效應4:心情調節理論(疫情導致的報復性消費?)

首先,購物可以紓壓,神經科學發現當受到壓力的時候,會刺激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讓我們容易做出未經深思的決定,這時就很容易有衝動購買的行為。加上Rick、Pereira及Burson於2014年的研究結果,當中指出購物能讓我們降低心理上的壓力以及難過的心情(Sadness),甚至可說是一種紓壓的心理療法。為了釋放壓力,大腦會告訴我們買買買。

心情調節理論(Mood Management Theory)認為,人類會利用外界的改變來維持自己的開心。當不開心時,人們會透過購買商品或接受享樂性的活動,來維持自己的心情。例如有人會利用KTV唱歌、大吃大喝、享受SPA來轉移自己遇上不開心事情的影響。

套用到目前的情況,大家可能因為疫情,所以壓抑一整年的心情,因此希望藉由改名字的瘋狂行為來大吃一頓,讓自己恢復到好心情。

講了這些心理行銷上的概念,重點只有一個,如果有朋友真的改名字,可以約我一起去吃嗎?

想參考更多與行銷心理相關文章,歡迎拜訪胖哥哥心理行銷網站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