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發生森林大火,為何「預警系統」沒有發揮功能?

阿里山發生森林大火,為何「預警系統」沒有發揮功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1年月03月19日阿里山地區發生森林大火,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發生森林大火的可能原因。

重點摘要

  1. 依據阿里山氣象測站資料,10月到翌年3月原是阿里山地區的乾燥季節,也是森林火災好發季節,今(2021)年3月累積降雨量僅有8mm,有較高林火發生風險。根據研究,未來台灣平均降雨量變化雖不明顯,但乾濕差異增加,在此趨勢下,乾季森林火災發生率可能增加。
  2. 台灣採用「林火危險度」燃料模式預警森林火災,計算引燃潛勢機率,但此次預警系統並未發揮功能,其原因在於未將雨量乾旱資訊納入考量。
  3. 我們應可建立更好的森林火災預警系統,在預警模型中納入更多考量因素,並在發生潛在高風險地區實施因應措施。

議題背景

2021年月03月19日阿里山地區發生森林大火,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發生森林大火的可能原因。

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邱祈榮(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兼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3月21日

根據報導,阿里山公路69公里處附近下方(屬大埔事業區第228、229林班),3月18日下午2時左右發生森林火災,嘉義林區管理處立即動員搶救,因現場為草生地、竹林地,火勢延燒迅速。

3月19日上午火勢往阿里山公路68公里至69公里處的上方邊坡延燒,經空勤、陸軍航特部直升機投水12架次以上,直至3月19日晚上仍未獲控制。

以上新聞對於阿里山公路沿線而言,並非罕見的新聞。以林務局2019年9月27日所發布新聞:「認知高風險森林火災區域為中南部山區及沿海的保安林,如台中大肚山區、梨山地區、南投魚池鄉及仁愛鄉、嘉義阿里山公路沿線山區、台南玉井區、高雄旗山區、六龜地區以及屏東恆春等區域」,顯見嘉義阿里山公路沿線,應是發生森林火災的高風險區。

以此次阿里山公路發生的森林火災為例,依據阿里山氣象測站2009-2020年12年間的平均月雨量資料,顯示阿里山地區從10月到翌年3月月平均月雨量,均低於全年降雨量的5%以下,是明顯的乾燥季節,也是森林火災好發季節。

2009-2020年間3月平均月降雨量達139mm,但今年3月僅有3月3日至5日有降雨,累積降雨量亦僅有8mm。從3月6日至森林火災發生的3月18日,長達13天均未下雨,顯見該地區乾燥的嚴重程度,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從森林火災的發生與撲滅而言,一般以「火三角」的原理來詮釋,即燃料、氧氣與熱源。先要有火燒的燃料,足夠的氧氣,當有熱源提供達到預熱與燃燒溫度時,便會發生森林火燒現象。

由於森林地區氧氣供應無虞,植物本身就是燃料,因此也常常經由掌握燃料狀態,即防止火源的方式,預防森林火災。

目前林務局在森林火災預防方面,採用「林火危險度」做為林火發生預警工具。林火危險度採用燃料模式,依林火觀測站溫度、溼度及燃料濕度,藉由機率模式計算出引燃潛勢機率。依據此模式估算結果,3月17、18日兩天的全台林火危險度分級圖,幾乎都屬於安全級,明顯與發生森林火災的阿里山地區差異過大,未能達到提前預警的效果。

究其原因應在於所運用的燃料模式,未能將雨量資訊納入考量,因此在今年極度乾旱的情況下造成誤判,實有調整改進之必要,方能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情境。

此外,目前燃料模式已建立超過10年,期間是否有配合實際發生森林火災的資料,進行參數檢核及修正,或考量因應地區特性不同,建立地區型預測模式,也都應被考慮在內。

同為風險評估工具,目前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整合脆弱度、危害度及曝露度建構風險評估模式。觀諸森林火災,除目前考量的自然環境之外,亦可參照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模式,納入人類活動觸發、保全對象敏感性、燃料類型火燒強度等因素,讓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評估更趨於完整。

依據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台灣地區未來伴隨氣候變遷降雨特性:百年的平均降雨量趨勢變化並不明顯,但未來降雨量乾濕/豐枯差異增加,也就是豪雨日數些微增加,小雨日數顯著減少的趨勢,中南部乾季降雨將有最明顯的減少。在此降雨特性之下,未來發生森林火災的可能性應會增加。

在森林火災預防方面,可納入其他非氣象因素或分區預測,建立更良好的森林火災風險評估的預警系統,掌握森林火災發生的時空動態資訊。在發生之前盡可能在高風險區進行預防措施,例如加強防火巡守、完善防火整備、及山村社區防災等。

遏止森林火災之發生,或即使發生亦能降低火災衝擊影響,方能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提高森林火災發生之風險,減少對森林造成的影響。

本文經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