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藝術在抗爭中的相互挪用——從緬甸街頭的「三根手指」談起

藝術在抗爭中的相互挪用——從緬甸街頭的「三根手指」談起
Photo Credit: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將儀式行為或象徵動作,作為形構群體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它們,民眾暗夜群起一致行動既可以激發自己的力量,又可以增強群體價值,連結成一個群體。

近期,緬甸政變街頭流血抗議的新聞中,我們不斷看到民眾舉起三根手指的動作,這個象徵手勢近年也出現在泰國、香港等各地不同抗爭中 。原來這是借自好萊塢科幻電影《飢餓遊戲》中反高壓集權的情節。

現實街頭與文化生產相互符號「挪用」 的現象實則頻頻發生,如六四天安門的「坦克人」屢屢成為不同藝術家用以「紀念」事件的創作形象,又或者土耳其行為藝術家在抗爭中長時間站立不動的行為,成為「#standingman」(#站立人現象)和集體非暴力抵抗的新技巧。而除了近日緬甸的「三根手指」,近期的全球黑人反歧視抗議中重現的單手高舉握拳的象徵動作,背後也有比黑人民權運動還更長更深遠的歷史。

shutterstock_191431145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從泰國曼谷到緬甸仰光的街頭

二月初,緬甸政變的新聞再次登上頭條,起因於去年底大選翁山蘇姬領導的政黨獲得絕對多數,實則一直大權在握的軍方大老們眼看「合法」洗白繼續掌權無望,沒有證據即指選舉舞弊而發生政變,再次軟禁翁山蘇姬。

緬甸民眾立刻在各大城市發起連番示威遊行,示威者高舉標語牌,要求釋放他們的蘇媽媽,示威活動的新聞顯示到處都高舉三根手指,以示抵抗拒絕軍政府獨裁。甚至緬甸駐聯合國代表Kyaw Moe Tun也在給聯合國大會發言時舉起「三指」,懇求大會幫助恢復民主。

而在泰國這個具有軍方政變「傳統」的國家(自1932年立憲以來,已發生超過二十次政變),三根手指的手勢在2014年政變後的街頭出現,動作更被法規定為非法。泰國民眾更在手勢中添加了象徵意義,指出這「三指」代表了法國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去年反軍政府反泰國國王的政治危機中,「三指」又再次出現。

緬甸和泰國都有著強勢的軍方涉政,威權主義的專制政府通過舉行選舉並設計成果以支持政權來實現合法性。漸漸「洗白」擺脫過去那種較粗製的專制統治。2014年「三指」也出現在香港的雨傘運動中,和2019這兩年的抗爭中,如同反烏托邦電影中,這是在高壓統治下抵抗的象徵,是反對專制的無聲標誌。

AP_21063479372138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土耳其的「站立人」(#standingman)

2013年在土耳其的一系列「佔領」活動中,為抗議在Gezi公園示威期間發生的國家和警察暴力,行為表演藝術家Erdem Gunduz在Taksim廣場上靜靜地站立了8個小時,面對著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Kemal Ataturk)的肖像。不久之後,Gunduz被一大群人圍住,所有人靜靜地站著凝視著雕像。儘管土耳其警方在凌晨2點清理了廣場,但「站立人」已經流行開來。第二天,更多的「站立人」抗議者又回到了廣場。#standingman和#duranadam的標籤開始散佈瘋傳,成為運動的標誌之一。

「站立人」體現了被動非暴力抵抗傳統的一些特徵,以堅定但被動的反抗來抵制高壓強權,如透過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的抗爭議題、口號和戰術,不僅在Taksim廣場而是流行全國。一動不動的抗議、集體非暴力公民抗命的新形式,對頑固的政權來說是極危險的象徵, 同時更是直接的非暴力行動。

AP_68493584506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standing man

「高舉拳頭」一個世紀的歷史

而這兩年世界各地的黑人反歧視的抗爭中,被重現的單手握拳高舉動作,背後也有極為深遠的歷史,通常被視為反抗、力量或團結的象徵,除了令人直接想到的60年代黑豹運動、黑人民權主義,它傳統上是左派、反法西斯的符號動作,甚至女性主義者也同樣「借用」。它實則最早可追朔至1920年代德國共產黨準軍事組織Roter Frontkämpferbund創建的標誌。

「握緊拳頭,手掌向前,前臂伸出,並高呼Rotfront。」雖然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納粹敬禮,但剛好相反,它是法西斯的對立面,在德國威瑪時期,這種姿勢在德國共產黨的準軍事組織RFB的敬禮中成形為憤怒的表達,並將緊握高舉的拳頭作為徽標。

這種姿勢在當年德國街頭遊行示威活動中空前瘋傳,並且透過新聞報導傳到鄰近法國與世界各地,並解釋這是對法西斯敬禮的回應。30年代時,舉起的拳頭被清楚地標識為屬於共產主義的標誌。如在1934年,共產主義者在巴黎的大遊行皆是高舉拳頭同時高唱國際歌,這是反法西斯鬥爭的象徵,熱情的姿態。1936年以來,西班牙左翼也一直用這個高舉拳頭的公認標誌。當然,高舉的拳頭也是68學運最著名的視覺「設計」,不斷出現在學生自行製作的海報上,60年代絕對是它的黃金時代。

在反法西斯左翼的背景下,舉起的拳頭在60年代也被種族隔離鬥爭的美國黑豹運動所採用。凝結在媒體鏡頭下的,更是在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和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相繼被暗殺後,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期間,在200米分別獲金牌和銅牌的兩位黑人運動員,在頒獎台上美國國歌響起時,兩人低著頭高舉緊握的拳頭,一左一右兩隻手都戴了皮手套,為了抗議美國的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除了馬上引起巨大爭議,也導致兩名運動員餘生都受影響。

3000
Photo Credit: 《黑色黨徒》
非裔名導史派克李的《黑色黨徒》就出現非常多的「拳頭」

符號意義的產生和流變

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將儀式行為或象徵動作,作為形構群體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它們,民眾暗夜群起一致行動既可以激發自己的力量,又可以增強群體價值,連結成一個群體。正如舉起拳頭已不僅僅是表達憤怒,而是一種相互認可並表現出自我的標誌,高舉三指也不再只是抗議高壓強權的反烏托邦科幻情節,而成為街頭民眾冒死面對威權政府的槍桿時,具有凝聚力和實際轉化個體效果的行為動作。

即使在歷史洪流、在意義網絡中,任何象徵也都無法逃脫被「回收」利用、丟失部分最初含義,我們靜觀三十年歷史的六四天安門「坦克人」,或緬甸「三指」等符號動作在未來是否會有如「高舉拳頭」般的深長影響。

AP_890605094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