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過去第一代移民到南洋是「三代成峇」,如今星馬還有峇峇娘惹嗎?

過去第一代移民到南洋是「三代成峇」,如今星馬還有峇峇娘惹嗎?
一對峇峇娘惹夫妻的婚禮,1941年。Photo Credit: Lukac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追溯起來,第一代峇峇娘惹是15世紀初至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泰國和緬甸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的後裔。這些早期華人與當地女子通婚生下子女後,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上世紀5、60年代,娘惹是個電影題材,譬如芳艷芬《檳城艷》(1954)、林鳳《榴蓮飄香》(1959)、陳寶珠《娘惹之戀》(1969)、李麗華《娘惹與峇峇》(1956)、莊雪芳《馬來娘惹》(1959,廈語片)等都通過巨星來凸顯娘惹的風姿。

最近有人將這些昔日港片放上YouTube,冠狀病毒疫情阻斷措施期間,我陸續看了好些。影片中昔日新馬純樸的美景就像娥眉淡掃,對比之下如今則有些濃妝豔抹感。

我在水仙門居住的時候,隔壁數間店屋都有常穿娘惹裝出入的女子。當時並不知道她們是娘惹,只覺得她們的語言穿著都很特別。

娘惹指的是女性,半個世紀前外國人眼中南洋女子的化身。年紀小的女子稱為小娘惹,年紀大的尊稱為「bibik」,就像今日稱呼「auntie」一樣。至於男生,無論老幼都稱為峇峇。

峇峇娘惹身份的複雜性

峇峇娘惹是個複雜的詞彙。首先,他們也稱為土生華人。所謂「三代成峇」,第一代移民漂洋過海,到南洋落地生根,多少保留著家鄉的信仰與習俗。第二代吸收更多的在地元素,第三代已經完全融合於在地社會,文化語言等難免帶有當地色彩,因此形成峇峇文化(或娘惹文化)。

19世紀的土生華人能以中文、英文與馬來文溝通。到了20世紀,為了跟殖民地政府打工或做生意,他們的後裔多數進入英校唸書,逐漸失去以中文溝通的能力。

土生華人一般會說英語和峇峇馬來話(Baba Malay),那是一種摻雜馬來語和福建話的語言。打個比方,「Satu orang duduk tia, itu orang gua punya tia-tia」的意思是「有一個人坐在客廳,那個人是我的父親。」tia是福建話的廳,也是福建話的爹爹;gua是福建話的我。

此外,峇峇亦特別指早期華人移民族群,也就是當下的馬六甲,以及新馬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他們受到下南洋的「新客」的「威脅」,為了區別自己的年資與身份地位,以「Peranakan」或「僑生」自稱。簡單地說,峇峇是土生的,新客則是新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並不一樣。

雖然「peranakan」多數指土生華人,但也有土生印度人(仄迪人,Chitty),土生爪夷人(Jawi Peranakans),土生歐亞人( Eurasian Peranakans)等。我們在馬六甲葡萄牙村見到的土生歐亞人講的是kristang,一種混雜著葡萄牙語、馬來話和福建話的語言。據當地的土生歐亞人的說法,他們的先民來自16至18世紀間,屬於葡萄牙先民跟亞裔通婚的後代。

马六甲_葡萄牙村_Malacca_20190813_193212
Photo Credit:李國樑
馬六甲葡萄牙村的土生歐亞人講的是kristang,一種混雜著葡萄牙語、馬來話和福建話的語言。

第一代峇峇娘惹

追溯起來,第一代峇峇娘惹是15世紀初至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泰國和緬甸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的後裔。這些早期華人與當地女子通婚生下子女後,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回教法在新馬實行後,由於宗教和文化差異,除非華人男性願意成為回教徒,否則跟馬來女子聯姻是不可能的。現代華人和馬來人的混血後裔被認定為馬來人,而非過去的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還存在嗎?

土生華人在塑造現代新加坡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譬如陳金聲捐錢建蓄水池,陳篤生捐錢建醫院,林文慶創建學校與為平民謀福利,李珠娘成為新加坡第一位婦產科女醫生,李光耀、吳慶瑞、杜進才等都是建國的中堅人物等。

1831年,36位來自馬六甲的商人創建慶德會(Keng Teck Whay) ,那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土生華人互助式社團。慶德會是個完全封閉管理,不對外開放會員資格的協會,至今仍僅限於原始創會人的後代,目前只剩下22名會員。

此外,1900年本地成立土生華人協會(The Peranakan Association Singapore),1910年成立戲劇協會(Gunong Sayang Association)。這些峇峇娘惹代表性組織依然存在。

較多土生華人居住的地方

早期的土生華人就像各籍人士一樣,有心儀的住所,譬如翡翠山(Emerald Hill) 、加東如切(KatongJoo Chiat) 、丹戎巴葛 (Tanjong Pagar)和尼路 (Neil Road)一帶。尼路157號的黃氏祖屋峇峇屋(Baba house)便是其中一例。這座屋子建於約1895年,由馬來西亞馬華公會的創始人陳禎祿(Tan Cheng Lock)的女兒Agnes Tan以紀念父親的名義,捐贈給新加坡國立大學作為研究用途。

157_Neil_Road_20190107_094306
Photo Credit:李國樑
尼路157號的黃氏祖屋峇峇屋Baba house


這些早期土生華人居住的屋子屬於20世紀初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外牆以希臘柱式、吉祥圖案等點綴,牛車水、惹蘭勿剎、芽籠、甘榜格南等地都可見到相似的保留建築。或許一些人士有意凸顯土生華人的身份,將這些屋子形容為峇峇風格,所使用的歐洲入口的瓷磚則稱為娘惹磚。

我覺得更恰當的說法應該如此:這些屋子都是地產商投資興建的,就像現在的產業買賣一樣,因此並沒有所謂的峇峇風格建築。過去的土生華人對顏色有自己的認同,譬如粉紅色、綠色、藍色和紫色。使用粉紅色來做裝飾的,多數是土生華人的家了。

花砖_flower_tile_20171101_165331
Photo Credit:李國樑
粉紅色、水藍色為主色的花磚裝飾

宗教與信仰

早期的土生華人奉行中國南方的民間信仰,由祖先敬拜、儒教、道教和佛教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