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素時代來臨!》:人類打造的肉類生產機器——食品業是造成絕大多數動物痛苦的產業

《純素時代來臨!》:人類打造的肉類生產機器——食品業是造成絕大多數動物痛苦的產業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備受國際讚譽的蔬食營養先驅——布蘭達.戴維斯與薇珊托.梅麗娜,繼《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的經典權威之作後,再次將她們多年的研究結果與素食營養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架構,為大眾讀者量身打造完整又易於理解的蔬食營養觀念。

時至今日,畜養的牛為人類提供了大約一半的紅肉來源、80%左右的皮革,以及95%的牛奶。儘管牠們被烙印並除去牛角,公牛會被去勢,而且這一切過程都沒有使用止痛藥,但相對於豬和雞,牠們的生活似乎還頗令人稱羨。

肉牛

肉牛是少數能在戶外度過一生的食用動物之一,牠們出生後的7∼9個月之間都在牧場生活。當牠們成長到295公斤左右時,就會被帶到肥育場進行「肥育」。大多數的肥育設施,飼養了超過1,000頭牛,而較大的肥育場則能夠容納3萬∼15萬隻動物。在肥育場中,牠們會獲得以穀物為基礎的高熱量飲食,目的是要在3∼4個月中增加約180公斤的體重。當然,用違反自然的飲食餵養動物,讓牠能每個月增加約45公斤的體重,這對動物的健康一定會造成影響。牛的身體天生被設計成適合吃草料的完美構造,特別是高纖維低澱粉的飲食。以穀物為基礎的飲食,會對牛造成健康上的問題,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肝膿瘍、瘤胃酸中毒與瘤胃鼓脹。

飼料通常都添加了抗生素來促進生長 [4],同時降低因為這些集約化飼養系統所引發的疾病風險。目前,使用在牲口上的抗生素量,估計是美國所有抗生素使用量的70%;這助長了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問題。然而,抗生素似乎並沒有發揮功效:一項研究顯示,從美國5個城市的26家超市所採集到的136份肉類與禽肉樣本中,有將近半數在致病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上呈現陽性。幾乎所有測試過的葡萄球菌都對至少1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而至少有一半對於3種以上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肉牛供應商從1950年代以來,就一直使用生長激素,讓動物吃得更少,但長得更快。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成本,並且生產出比較瘦的肉質,更符合消費者的喜好。目前,大約有2/3的牛以及90%左右的肥育牛,都有使用生長激素。而在大型商業肥育場中,幾乎100%的動物都使用了生長激素。

牛肉中殘留的生長激素,可能會在人體中成為內分泌干擾物,干擾體內天然荷爾蒙的作用。殘留的激素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青春期發生的年齡,以及提高食肉人士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此外,這些激素也會流入飼育場的廢料堆,經常會污染當地的水源。

肉牛生命中的最後一趟旅程,就是前往屠宰場。在那裡,每小時有300頭牛被依次送上斜坡道,擊昏後吊掛在空中,然後在割喉之後,順著肢解生產線往下走。

毫無意外地,屠宰場是北美最危險的工作場所之一。曾經,大多數的屠宰場工作者都加入了工會,具有良好的薪資與穩定的工作。過去的生產線速度較緩慢,工作也相對安全。如今,大部分的屠宰場都沒有工會,薪水很低,工作人員主要都是移民。生產線的速度提高,事故率也倍增。由於肉品加工廠會因為高傷害率而被罰款,有人曾發現工廠經理與經營者篡改實際發生的受傷與患病紀錄,謬誤率高達1,000%。

乳牛與小牛肉

有些素食者認為,喝牛奶和吃雞蛋是合理的選擇,因為在獲取牛奶或雞蛋的過程中,動物不需要犧牲生命。雖然在生產這些品項的過程中,動物的確不需要犧牲生命,不過一旦牠們的產值下降,幾乎都會被送進屠宰場。而且目前生產牛奶與雞蛋所採取的集約方式,所導致的痛苦與死亡跟肉類生產不相上下,在雞蛋生產上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在1900年代早期,乳牛平均每年大約生產1,360公斤的牛奶。到了1950年,每頭牛每年的產乳量幾乎翻倍,而如今,每頭牛每年的產量竟然高達驚人的7,710公斤,在一個世紀間,產乳量幾乎變成了6倍。

在1950年代,大多數的農場家庭至少都擁有兩頭乳牛,來確保家裡整年的乳製品供應量。典型的酪農場大約會有12頭乳牛,而最大的農場則號稱擁有50∼100頭乳牛。時至今日,標準的酪農場擁有超過100頭乳牛,而許多大型設施則容納了700∼1,000頭牛,最大型的還能容納幾千隻動物。

酪農業在各方面的做法,都是為了盡可能提高產量和利潤。乳牛通常是在13∼16個月大時,藉由受孕(通常是人工授精)開始牠們的產乳期。接著,就會讓牠們每年受孕一次,以確保穩定的乳產量。在大多數情況下,小牛在出生後一天之內,就會被迫與母親分離。雖然這種分離對母牛與小牛都會造成極大的創傷,但如果讓牠們在一起更久,就會加強母子之間的連結,增加分離時的壓力。

小母牛會被飼養來替代「產能耗盡」的母牛,而小公牛,想當然爾對於酪農業毫無用處。除了少數幾隻會用於育種之外,剩下的小公牛中,較幸運的會被送去肉品業,其餘的則會變成小牛肉。在美國,這通常叫做「特殊飼餵小牛肉」,也稱為「白色小牛肉」或「乳飼小牛肉」,這些名稱反映了市場對於淺色肉品的需求。這是餵養小牛缺乏鐵質的牛奶代替品而達成的;而肉質的柔軟,則是藉由將牠們栓在狹小的牛欄中,讓牠們無法移動,也不能發育肌肉所造成。

大多數的小牛都會在16∼18週大時被宰殺。這個年紀或許看起來很幼小,不過還有15%的美國小牛肉(稱為「初生犢肉」),則是來自於僅僅2∼3週大的仔牛。

超過80%的乳牛主要都被囚禁在室內系統中,有些乳牛則可以進入穀倉周圍的院地裡。養在牧場上的乳牛不到10%。有些乳牛被拴養在牛欄中,而有些則被允許可以在牛舍裡自由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