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醫師解析:肺炎疫苗「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無需過度恐慌血栓風險

醫師解析:肺炎疫苗「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無需過度恐慌血栓風險
圖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醫師|Photo Credit: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邱南昌醫師澄清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邱南昌表示,不良事件為接種疫苗後的狀況,具有時序上的關係,但不必然具備因果關係,可能是碰巧發生。

近日由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以下簡稱AZ)生產預防「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苗,在世界各國陸續傳出接種後發生血栓事件。由於前(22)日在台灣首度開打,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今(24)日召開疫苗不良事件與變種病毒專家記者會,解析該如何正確看待疫苗與不良事件的關聯。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醫師提醒民眾,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並表示各國目前傳出的血栓事件數量,都低於預期值。他也提醒民眾接種時無須過度緊張,避免暈針。

專家: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他國血栓事件仍低於預期值

邱南昌醫師澄清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邱南昌表示,不良事件為接種疫苗後的狀況,具有時序上的關係,但不必然具備因果關係,可能是碰巧發生。他表示若是副作用則需具備因果關係、接種部位產生局部反應,以及再接種後發生相同的事件。

邱南昌表示副作用與因果關係的判定,需考量時序關係、醫學常理以及實證醫學的相關資料。他表示過往的經驗是若有人接種後發生事件,醫師會撰寫成病例報告,告訴醫學界發生此事件,但病例報告只能代表相關性、並非因果關係。武漢肺炎疫苗因為是新的疫苗,目前實證醫學的相關資料是相對不足的。

邱南昌醫師也提醒民眾,接種疫苗後的嚴重過敏反應和暈針應有所區分,前者會產生皮膚紅腫、血管收縮、血壓降低等情形,後者則是被接種者休息一陣子症狀即會緩解。邱南昌提醒民眾接種時無須過度緊張。

邱南昌理事長-7

《中央社》報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昨(23)日表示,資料安全性監測委員會(DSMB)表示擔憂,阿斯特捷利康的試驗結果可能用了「過時資料」,提供的效力資料或許不完整。

邱南昌回應,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後續提供了該公司在美國、智利和秘魯的研究資料,就他看來相關研究數據是滿好的。另一方面,他也補充東方人發生血栓的機率較西方人低,縱使目前在韓國也有發生幾起接種後的血栓事件,與原先預期值相比仍是較低。

邱南昌指出近日媒體上報導AZ疫苗不良事件,確實會令民眾擔心,但這從科學角度來看並不是問題,邱南昌也表示,台灣防疫的前半場守得太好,以至於目前有些人對AZ疫苗存有觀望的態度。他預期隨著疫苗廣泛施打、民眾知道疫苗的安全性後,施打率會提高。

先前外界也對AZ疫苗的效期只有6個月,台灣取得時只剩3個月的保存期限感到好奇,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級醫師齊嘉鈺表示,效期長短牽涉到疫苗的其他成分,包含為了要防止細菌感染所加的抗生素、為使疫苗成分穩定而加的安定劑,這些化學或生物製劑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限。

齊嘉鈺提醒民眾,疫苗整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評估,是一個動態、專業且繁雜的過程,更必須建立在足夠的科學證據之上。齊嘉鈺提醒民眾,無需見到一個數據就開始恐慌。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