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決策》:拍立得「沉船」不是因為沒看到冰山,而是船要轉向太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企業面對顛覆市場的力量時,變革速度比高層的指示遠遠緩慢得多。企業員工努力的重點,以及企業財務資源的分配,都無法如實反映老闆陳述的策略。
文: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
1996年, 拍立得相機的發明者及製造商寶麗來(Polaroid)是攝影器材的領導者,以精湛的技術、行銷技巧與市場的主導地位備受推崇。在前一年,它的營收是二十三億美元。股市對新到任的執行長蓋瑞.迪卡米洛(Gary DiCamillo)以及他的新策略計畫也展現信心。自他走馬上任,股價上漲將近50%。四年後,寶麗來聲請破產。
這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又一則「數位顛覆致死」的案例。但是寶麗來和百視達的故事有顯著的差異。迪卡米洛或是他的前任者都沒有低估數位攝影的重要性。早在1990年,長期擔任寶麗來執行長、幾乎全部職涯都投注在這家公司的以斯列.麥克阿里斯特.布思(Israel MacAllister Booth)就告訴股東:「我們想要乘著電子影像這股強而有力的新興趨勢,成為重要角色。」1996年,寶麗來的數位事業營收超過一億美元,而且成長迅速。旗艦款數位相機PDC-2000公認是該類型商品中最頂級的產品。迪卡米洛完全明白這場科技革命的重要性。他的策略計畫所涵蓋的三大主題當中,數位策略排在首位。寶麗來的沉船不是因為船長沒有看到冰山。它的沉沒是因為船要轉向太難。
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領導者下達決策,但是組織並未絕對使命必達。企業面對顛覆市場的力量時,變革速度比高層的指示遠遠緩慢得多。企業員工努力的重點,以及企業財務資源的分配,都無法如實反映老闆陳述的策略。這種慣性的根源綜合了認知偏誤和組織因素,有時候相當致命,就像寶麗來的故事。
在戰場上調兵遣將
公司的資源分配沒有如實反映領導者的意念,這個觀念需要解釋一下。畢竟,企業也像政府和國家一樣,有優先事項、策略規畫、預算和其他理應有助於船長領航的工具。理論上,公司會先設定策略目標,然後分配達成目標所需要的財務和人力資源。這些流程會消耗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只要是曾經在大公司準備計畫和預算的人都能證實這點。
但是,這些程序能幫助公司在每年都做出不一樣的資源分配嗎?幾乎完全沒有。每年進行的馬拉松式預算會議一開就是好幾週,但是會議結束之後,大部分企業的資源分配還是和前一年幾乎一模一樣,無論環境有何變化。
這個驚人的結論,是麥肯錫研究多角化企業內部資源分配的重大發現。麥肯錫的顧問群研究一千六百家多角化美國企業在十五年間的年報。他們要探究的只有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些多角化企業在各事業單位間的資源分配比重如何?
他們發現,某個事業單位在某年度得到的資本金額,如果以在總企業資本支出的占比來衡量,幾乎可以完全用前一年的數字進行預測。這兩個數字的相關度為92%,納入研究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一甚至高達99%。負責訂定預算的經理人與其在馬拉松預算會議裡煎熬,或許還不如去打高爾夫球:結果恐怕大同小異。他們在重新分配資源時,無論有多麼勤奮和真誠,都會撞上一堵慣性的牆。
這並不表示新財政年度的預算數字是從前一年度複製、貼上而成。預算在有些年度增加;有些年度則減少。但是,這些增減並沒有改變分配的一般模式。比方說,如果經營狀況需要降低整體的資本支出,所有事業單位通常會按同樣的比例削減支出。有時候,最高管理者會指定策略的優先事項,予以特別處理,因而逃過一般的慣性。但是,那是例外,並非通則。最後的結果就是高層管理者陳述的策略優先事項與財務資源的實際分配脫節。企業就是沒有把錢花在他們的策略上。
多變的海相,打盹的船長
或許有人會忍不住為資源分配的缺失找理由。收購和多角化經營、掌握趨勢、追求機會:這些是財務投資組合經理人的工作職責,而不是企業裡的策略人員負責的,不是嗎?一項橫跨多年的企業策略如果要成功,就必須貫徹執行並堅持不懈,而資源分配的一致性,難道不是反映這些必要條件?
這個反駁多少有點矛盾。年復一年的過去,這些公司都沒有重新分配資源,但這些公司的領導者在致股東信裡卻說,經營環境變得多麼動盪與充滿不確定性,而如何迅速抓緊新機會又是如何重要(〔換個時髦字眼來說,就是「敏捷」〔agile〕)。這和有如刻進石板般萬年不改的資源分配幾乎完全不符。當然,每一年的預算都不可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但是當企業連續十五年來每一年的預算都和前一年有90%的相似度時,哪有什麼敏捷可言呢。
此外,「敏捷」是否帶來成功的報酬,這個問題已經過實證研究得出明確的結論:答案是肯定的。麥肯錫的研究者根據企業每年的資本重新分配程度取樣,把這些企業分為三個群組。可想而知,「高度重分配組」的經營績效高於「低度重分配組」。在十五年期間,高度重分配組企業的股東總報酬高出30%。這些企業也較少破產或被收購。研究結果也發現,低度重分配組企業的領導者任期不穩定。他們是在舵輪前睡著的船長。
錨定效應
就像過度自信陷阱,慣性陷阱的一項根源也是認知偏誤,而且影響也會因為組織動力而擴大。資源分配慣性背後的主要偏誤是錨定效應:在我們必須估計或設定數值時,往往會用一個現成的數值作為「定錨」,然後據此調整,但調整幅度不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定錨的數值與要估計的數值完全沒有關係,甚至明顯很荒謬時,錨定效應仍然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湯瑪士.慕斯維勒(Thomas Mussweiler)與弗利茲.史特雷克(Fritz Strack)這兩位德國研究人員,繼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1970年代所做的開創性實驗之後,以出色的創意證明這項效應。他們在一項實驗裡把參與者分為兩組,問其中一組:甘地過世時的年紀是在一百四十歲以下或以上,問另外一組:甘地過世時的年紀是在九歲以下或以上。顯然,沒有人會覺得這些問題很難回答。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