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大航海時代:被遺忘的沙巴「德國村」,與遭俾斯麥拒絕殖民邀請的蘇祿蘇丹

東南亞大航海時代:被遺忘的沙巴「德國村」,與遭俾斯麥拒絕殖民邀請的蘇祿蘇丹
沙巴山打根地圖。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北婆羅洲的北岸,也就是如今的馬來西亞沙巴州海岸某處,有座被遺忘的德國村,而背後的歷史與曾經在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王朝有關。蘇祿蘇丹為抗衡殖民了北方各島嶼的西班牙,曾獻議割除部分土地給德國殖民,但德國首相俾斯麥所拒。

「親愛的兄弟,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

這是一封百天航程的信件,寫信人是來自東南亞蘇祿王朝(Sulu Sultanate)的年輕蘇丹,迦瑪魯(Jamalul Alam)。蘇丹細說王國的首都霍洛(Jolo)如何被北方佔領今天菲律賓中北部的西班牙人攻擊。他同時提及英國沒有回應他的求救,因此希望普魯士能夠幫忙他。

當時,普魯士正準備和奧地利作戰,無心關心東南亞事務。人稱「鐵血首相」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同時察覺到,其盟友西班牙很有可能會拿下蘇祿。此信就此擱置。

但,這不是俾斯麥最後一次拒絕蘇丹的請求。

蘇祿和西班牙三世紀的糾葛

蘇祿王朝位於菲律賓南部,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與宋朝的貿易。王朝後來改信伊斯蘭教,和倡導天主教的西屬菲律賓對抗長達321年。期間,西班牙只斷斷續續佔領了霍洛31年。

16世紀中葉,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的中北部。菲南的穆斯林政權、北婆羅洲(今馬來西亞沙巴州)和西婆羅洲都屬於汶萊王朝的管轄。西班牙對蘇祿的首次攻擊發生在1578年。西班牙軍隊當時出征汶萊,路經蘇祿便「順道」燒毀霍洛。

西班牙在這場「卡斯蒂利亞戰爭」(Castilian War)短暫佔領了汶萊首都,後來軍隊卻敗在水土不服,不敵島上的霍亂和痢疾,狼藉退回馬尼拉。然而,西班牙自此單方面地認為,汶萊的版圖屬於其勢力範圍。

17世紀中葉,汶萊因內戰轉弱。蘇祿乘機脫離汶萊而獨立,同時拿下來北婆羅洲東岸(北婆東岸)的掌控權。靠著和歐洲商人、東南亞政權和中國的貿易,蘇祿反而進入全盛期,西班牙多次進攻仍失敗收場。

1846年,西班牙和蘇祿的關係產生了變化。當年,英國從汶萊手中奪取納閩(Labuan),作為新加坡和香港的中繼站。霍洛和納閩建立起新的貿易線,和馬尼拉的貿易額逐漸減少。西班牙無需顧忌攻打蘇祿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開始圍堵蘇祿的貿易,規定所有與蘇祿貿易的商船,必須先到由西人實權控制的三寶顏(Zamboanga)交稅。

Map
Photo Credit:改編自HellerickCC BY-SA 4.0
蘇祿王朝在19世紀中的版圖(藍色)。

德國的介入

剛繼承王位的蘇丹迦瑪魯,清楚明白讓王朝得以延續的方法是依靠歐洲勢力,制衡西班牙。1866年,一艘普魯士商船路徑霍洛。迦瑪魯抓緊機會和船長諾爾克(Noelke)表達靠攏普魯士的意願。為了得到普魯士的保護,迦瑪魯願意割讓北婆東岸給普魯士殖民。

迦瑪魯的信件雖然受到普魯士不干預東方事務的政策而擱置,但兩年後,政策隨着普魯士和其他王國共組「北德意志聯邦」(North Germany Confederation)而改變。為了保護遠東的貿易,德國通過建立遠東商站的決定。

德國的遠東貿易原本高度仰賴新加坡和香港。西班牙圍堵蘇祿後,遠在新加坡的一位德國商人卡爾·紹姆堡(Carl Schomburg)看見了商機。卡爾向蘇祿販賣歐洲的軍火,換取珍珠。英屬納閩作為轉口站,鴉片、奴隸和海產也是卡爾貿易線的附屬商品。

他的商業足跡橫跨蘇拉威西、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和蘇祿群島。他的旗下有數位船長,其中一位沙克(Herman Leopold Schück)便是故事的主人翁。

與蘇丹結拜兄弟的沙克船長

1835年,沙克船長出生在小鎮布惹格(Brieg)的路德派家庭,後來舉家移民到柏林。他自小立志要航海探險,成年後去了倫敦考取航海執照,開啟他在遠東的探險。1865年,他在新加坡與第一任妻子結婚,十三年後在霍洛引娶第二任妻子。

1872年,沙克在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獲得毛瑟步槍(Mauser rifles)的貿易權。穿越望加錫海峽,沙克帶著這款步槍來到蘇丹迦瑪魯的面前。這是他們倆第一次碰面,奠定了長期的兄弟情誼。一位德國的商務領事,帶著西班牙人所沒有的新型步槍,還有威廉一世的「問候」。在迦瑪魯的眼裡,彷彿是六年前的信函有了回應。

西班牙當然不是省油的燈,除了祭出更嚴格的圍堵措施,也在1871年轟炸了蘇祿的重要港口。蘇祿靠著來自新加坡企業的軍火反擊,尤其是納閩貿易公司(Labuan Trading Company)。除了沙克船長,公司的合夥人含之前所提到的卡爾,還有英國人威廉·考偉(William Cowie)和羅斯(Ross)船長。

西班牙因此對英國和德國的商船起了戒心。1873年,西班牙掠奪了兩艘德國商船Marie Louise和Gazelle,引發三國的外交風波。蘇丹迦瑪魯深知必須在蘇祿海割出一部分領土,讓德國建立商站,才能突破西班牙的圍堵,確保自己擁有源源不絕的軍火和財力。

山打根灣的「德國村」

1873年,憑著迦瑪魯的信,布蘭奇(Von Blanc)中尉受德國政府(當時為德意志帝國)委託在蘇祿海附近勘察開拓商站的可能,追隨布蘭奇參見迦瑪魯,陪同的當然包括充當翻譯的沙克船長。

布蘭奇帶著威廉一世的回信,解釋他在歐洲的外交處境,還帶了三件禮物:帶有銀色劍鞘的匕首,皇帝的半身像和水晶花瓶。迦瑪魯大喜,願意在馬魯都(Marudu)灣、山打根(Sandakan)灣和塔威塔威(Tawi-Tawi)之間,讓德國選一建立商站。

布蘭奇把信息帶回柏林,再次引起輿論。德國欲佔領蘇祿的傳聞在歐洲傳開,貴為德國首相的俾斯麥對此不滿,澄清德國只想保障貿易,因為他深知德國尚未擁有殖民遠東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