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手繪中國建築漫遊史》:頤和園、圓明園,體現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最高水準

《手繪中國建築漫遊史》:頤和園、圓明園,體現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最高水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建築有意思—最趣味的建築史就在這一本。

文:張克群

頤和園 

  • 慈禧太后曾在這裡散步

頤和園在北京城西北11公里處,占地面積約290公頃,水面占75%。早在元代便有人開始在這裡經營園林,那時山稱甕山,湖叫金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慶祝皇太后六十大壽,改甕山為萬壽山;又疏浚湖泊,擴大水面,在湖東築堤,將其命名為清漪園,成為供皇家遊賞的園囿。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4年,光緒為了討好慈禧,下令重修此園,並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破壞,文物被搶走,很多建築被燒掉。三年後再次修復,但後山的藏式寺廟等多處建築因無力恢復,至今仍保留著不少殘垣斷壁。唯有琉璃塔一座,即佛香閣,屹立山間。

佛香閣建在極其高大的石臺之上,是全園的景物中心,也是俯瞰全園的最佳位置。在建園(清漪園)之初,乾隆皇帝的設計是在這個位置建一座九層寶塔,名字都取好了,叫延壽塔。建到第八層時,乾隆親自實地監工,發現這座塔太高太瘦,鎮不住整個萬壽山,毅然決定拆去,才有了今天這座41公尺高的佛香閣。可見,乾隆是個極懂建築又勇於改正的人。從此,佛香閣不但成了整個頤和園的鎮山之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北京的代表性建築之一。幾乎從頤和園的所有地方,你都可以看見這個龐然大物。

6
PhotoCredit:原點

登閣四望,南有水波浩渺中的龍王廟島(又稱南湖島)和十七孔橋,東有高下參差的知春亭、文昌閣和玉瀾堂,西面的西堤六橋倒影婆娑,遠塔剛直,近田碧綠,真是美不勝收。

最值得稱道的,是頤和園所採用的借景手法。這移山借景的手法以及運用之妙,是其他園林難以比擬的。遠借西山,中借玉泉山的玉峰塔,近借西邊的湖泊,使得頤和園在感覺上比實際大很多!

前山裡還有幾組建築,其中最好看的是畫中游,最神奇的是銅亭。

銅亭正名寶雲閣,是由207噸銅澆鑄而成。其細部完全仿照木結構,令人叫絕。銅亭因為銅不易被燒化而躲過了英法聯軍的火焰。亭內那兩噸重的供桌曾被侵華日軍搶去,打算從天津運走。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追回,現今安放在原處。

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的728公尺長的長廊,按建築的間數(四柱為一間),共有兩百七十三間。間間雕梁畫棟,並繪有一百八十七個故事。

下面是我臨摹的四幅畫,請欣賞。說不定以後你逛頤和園時,能在長廊裡找到它們。

7
PhotoCredit:原點

長廊西端的湖裡,有一艘開不動的船:石頭船。它的學名叫清宴舫,老百姓都叫它「石舫」。這是一個學西洋式學得很不徹底的東西。西堤以東的南湖上有龍王島,上建祀龍王的廣潤靈雨祠,又稱龍王廟。島東的十七孔橋與東堤相連,是從萬壽山南望的重要對景。東岸有一銅牛,端坐岸邊翹首西望。據說牛是鎮水之物,有它在,無水患。

8
PhotoCredit:原點

說到水,就不能不提橋。頤和園總共三十多座橋,其大小、形狀、材質均不相同。光是看橋,就足夠你看上兩天的,你信不信?

從前,頤和園雖然是皇家獨享的園子,但除了東面、北面以外,為了貼近自然,西面、南面竟然沒有圍牆。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巡邏兵抓住一名老百姓。一開始以為是什麼壞人,後經審判,才知道他是住在附近的普通農民,完全是誤入園林深處。為了安全起見,後來才建了一整圈圍牆。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囿,既有完整的總體設計,又有構思精密的建築和景物布置,體現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水準。說它是現存古典園林中絕無僅有的瑰寶,絕不是吹捧。去北京而不去頤和園者,極少。

圓明園

  • 歷經劫難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在西郊頤和園之東,原來規模不大,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曾把這裡賜給雍親王做了私家花園。雍正即位後大加擴建。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擴建,增加了仿江南名勝的圓明園四十景,隨後又在東面新修了長春園,在南面合併若干王公私園,建成了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個園子,合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裡絕大部分都是中式建築,它們的設計師是清代御用建築師雷家,人稱「樣式雷」。但進行總體構思的則是皇帝本人,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在這裡傾注了大量心血。只有「西洋樓」和「水法」是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仿法國洛可可式構圖設計的。當初他要用女人的裸體雕像做噴水池邊的裝飾,方案都做好了,呈上去御覽。雍正一看嚇一大跳:「女人不穿衣服!這還了得啦!給我換成動物!」這才有了十二生肖的銅質獸首噴泉。

圓明三園前後歷經一個世紀的修建,共有千餘景點、上萬座大小宮殿。它的面積足有五百個足球場那麼大!

9
PhotoCredit:原點

這樣的規模,無論在中國還是全世界都是空前的,在當時即已聞名中外,被譽為「萬園之園」。圓明三園是清廷不遺餘力,窮極匠心,傾全國人力物力財力所建,反映了清代建築、裝修、造園的最高水準,且聚集大量財寶於此。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動用了一百七十艘戰艦、兩萬名官兵,在名叫額爾金(Elgin)的「英國特命全權大使」,以及名叫格蘭特(Grant)的法國軍官帶領下侵入中國。八月打天津,十月打北京。

10
PhotoCredit:原點

清軍雖做了殊死抵抗,卻因大刀無法與火槍火炮對打而屢戰屢敗。九月二十一日通州以西八里橋一戰,清軍以五萬名士兵對英法聯軍一萬多名士兵。結果千餘名中國兵陣亡,八里橋下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