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古埃及、古希臘建築各有什麼特色?

《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古埃及、古希臘建築各有什麼特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建築師之眼,直接帶你看懂每一座古建築的重點角落,結合作者的體驗觀察,敘說建築特色與背後埋藏的文化與故事。

文:張克群

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文明是目前所知的人類最早的文明,約西元3100年前建成統一國家。

早王朝時期(約西元前三十一世紀至前二十七世紀)逐步形成集權統治。到了古王國時代(約西元前二十七世紀至前二十二世紀),確立以法老為首的中央專制政體,後來王國分裂。中王國時代(約西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八世紀)再度統一。

由於尼羅河兩岸沒有大片的森林,早期埃及的房子也多用蘆葦建造。這種東西是保存不久的,住著也不大舒服。西元前2600年以後的埃及建築,開始用石頭建造,使得我們今日看到的埃及古建築都是石頭造的。

可別以為石頭建築一定是傻大黑粗。在早王朝末期(西元前2800年以後)有了青銅器,埃及人便用這些比石頭堅硬的工具,在石頭上刻出細緻美麗的花紋。有的比今天用電動工具磨出來的石雕都細緻。下頁列舉的是四種柱頭,你看,那柱子多華麗。仔細看那花紋,還可以看出仿蘆葦的紋路。

11
Photo Credit: 原點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了之後,只要把屍體保存好,三千年後就能在極樂世界裡復活。這比我們的「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等候的時間長多了。因此,他們的陵墓、木乃伊,都是精心打造的。當然,只有法老及祭司等上流社會的人才能有這待遇。西元前四世紀的臺形貴族墓看上去有點像祭祀的大堂,只是沒有窗戶。

至於國王(他們叫法老)的陵墓,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金字塔了。那個規模大的,不知用了多少奴隸,運了多少土來,才能用大石頭塊兒砌成好幾個幾十公尺高的大四棱錐。底下有些不起眼的小附屬物,那是入口和祭祀的廳堂。

12
Photo Credit: 原點

建造這些大錐子的目的是顯示法老的偉大。金字塔一般建在沙漠邊緣,在好幾十公尺高的臺地上。對於一望無際的沙漠來說,只有這種簡潔而又高大、穩定的形狀,才能站得住腳,才有紀念意義。

因為不瞭解自然,先民們總是被颳風下雨打雷地震一類的自然現象,弄得莫名其妙且害怕。就跟孩子似的,一害怕就要找媽。古埃及人找到的最早的「媽」是太陽。你看,她不但高高在上,而且威力無窮。給太陽蓋個祭祀之處,有事好有地方求她去,這就是建太陽神廟的初衷。

埃及的太陽神廟建築有兩個重點:一是大門,這是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裝飾得富麗堂皇;二是大殿,這是國王和貴族朝拜的地方,想來他們是要求神給點特殊照顧,還不能讓外人聽見,因此幽暗威嚴。個別特愛不朽的國王還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柱子上。其中最大、最著名的神廟是卡納克(Karnak)阿蒙神廟和盧克索(Luxor)阿蒙神廟。

13
Photo Credit: 原點

這兩座神廟都是滿滿一屋子的大粗柱子,讓你身處其間喘不過氣來。卡納克阿蒙神廟中央的柱子直徑3.75公尺,高21公尺;其餘的柱子直徑也有2.74公尺,高12.8公尺。但柱間距卻只有6公尺。之所以用這樣密集的柱子,一方面是上頭的大梁也是石頭的,使得跨度不可能大;另一方面主要還是要營造一種神祕、壓抑的氣氛,讓你對神產生敬畏。

在這兩座龐大的神廟之間,有一條一公里長的石板大道,兩側排列著獅身人面的石雕,跟明十三陵的神道類似,非常壯觀。

古希臘建築

西元前八世紀,在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的一些島上,建立了一些城邦國家,被統一稱為古希臘。

別看他們沒統一成一個國家,若論起對歐洲文化、歐洲建築的貢獻,那可是稱之為「搖籃」的。歐洲的文明就是從這個大搖籃裡搖出來的。

古希臘人是泛神論者。他們信奉的神太多了。我們常聽說的有宙斯、阿波羅、雅典娜、波賽頓(Poseidon)等等。因此各類神廟是古希臘建築裡最常見,也最值得稱道的。西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大城市以弗所(Efes),那裡的阿提米絲(Artemis)神殿極有代表性。這個廟的立面怎麼看怎麼眼熟。確實,後來的希臘、羅馬乃至許許多多歐洲的神廟,都是跟它學的。粗大挺拔的柱子、三角形的山花,就是這類神廟典型的立面。

由於神廟或其他性質建築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體的結構總是密密麻麻的大柱子,怎麼讓人對它們的區別一目了然呢?古希臘人想出了用不同的柱頭來解決。這就好像我們人的身子、手臂、腿都差不多,最不同的就是臉了。兩人一見面,絕不會看腳丫子或手臂來確定誰是誰,而是看臉。柱頭,就是建築的臉。

阿提米絲神殿上所用的柱頭還不是很標準。自此以後,建築師們慢慢完善了柱頭的形式。

古希臘基本柱式有三種:多立克(Doric)、愛奧尼(Ionic)和科林斯(Corinthian)。這三種柱式非但柱頭大不相同,柱身的長細比也不同。多立克式的最為粗壯(柱徑:高度=1:5.5左右),表現的是孔武有力的男人。它的柱頭是倒立的圓錐臺,常用在紀念性建築上。愛奧尼式比多立克式苗條些(柱徑:高度=1:9左右),象徵的是女人。這種柱頭是兩個精巧柔和的渦卷,常用在文藝性建築,如劇院、禮堂等處。科林斯式的柱頭用了忍冬草的葉片,柱身比例同愛奧尼式,但看起來花哨多了,也多用在歌劇院等藝術表演場所的建築上。

後來,古羅馬消滅了古希臘,但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包括建築和柱式。隨著古羅馬的擴張,柱式幾乎影響了大半個地球的建築。中國清華大學大禮堂的柱子用的就是愛奧尼式。記得我剛上大學時的建築渲染課,水墨渲染畫的就是愛奧尼柱的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