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業型國家》:美國生技業的成功與茁壯,要感謝政府扮演關鍵角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政府率領生技產業向前的同一時間,業界的領導人就像雙面人,一邊私下要求政府插手各項事務讓產業發展更加順暢,一邊公開說自己支持自由市場機制,基本上就是裡子面子都要。
文: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生物科技:公家領頭衝,民間跟屁蟲
在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每年會收到國會透過商業、創新及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BIS)所發給的「獎助金」。醫學研究委員會是由政府提供資金,但可以獨立選擇他們要支持哪些研究。該委員會與英國的衛生部、其他研究屬性的委員會、產業界等各利害關係人間都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而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要對英國國內的醫療與公衛需求有所掌握,並適時做出反應。
單株抗生素能在英國發展成功,靠的就是醫學研究委員會在一九七○年代的研究,而根據該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各種單株抗生素就占了癌症、關節炎與氣喘等重大疾病之新藥療法的三分之一。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美國的製藥業中。美國藥業的成長並不如其所宣稱的扎根於商業金融上(如創投的投資),而是崛起於政府投資與支出的推動與引導之下(Mazzucato and Dosi 2006)。
事實上,創投與大藥廠對於生技產業的濃厚興趣,本來就充滿了矛盾,畢竟生技本質上就是充滿風險且回收極為耗時的行業(Pisano 2006)。根據威廉・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與歐納・圖倫(Öner Tulum)(Lazonick and Tulum; 2011)所說,這個矛盾的問題有雙重答案:首先,早期進場的股東可以透過投機性的股票市場與願意參與IPO的股市投資人,而獲得輕鬆獲利了結的出場機會;第二,政府大力支持與參與,在過去幾十年間發揮了讓生技產業蓬勃發展的效應。
事實上,美國生技產業的順遂發展,是政府率領相關知識基礎發展的直接成果。換句話說生技業的成功與茁壯,得感謝有政府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關於這一點,史蒂文・瓦拉斯(Steven Vallas)、丹尼爾・李・克萊曼(Daneil Lee Kleinman)與迪娜・比斯卡提(DinaBiscotti)有非常精闢的說明:
……知識經濟並未由下而上地一股腦浮現出來,而是由產業政策默默地由上而下催生出來;政府與業界領袖異口同聲地呼籲政府出手干預來培育生技產業的發展,但同時間又虛情假意地說政府應該要放手讓「自由市場走自己的路」。
這段話的意思不僅是知識經濟受到政府的指引,而且還很驚人地點出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在政府率領生技產業向前的同一時間,業界的領導人就像雙面人,一邊私下要求政府插手各項事務讓產業發展更加順暢,一邊公開說自己支持自由市場機制,基本上就是裡子面子都要。
主政者與一般民眾會對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感到一頭霧水,業者的這種虛偽行為可以說居功厥偉。而關於這種存在於主政者與民眾內心的迷惘,弗列德・布拉克(2008)無疑提供了一些解釋。布拉克認為美國政府實施著一種「隱性」的產業政策,但又澄清說美國的產業政策之所以隱晦不明,主要是因為主政者與主流媒體沒有將這些政策當成是公共事務來加以公開辯論。
布拉克(2008, 15)宣稱那「就像失竊的信,發展型國家就在近在眼前,但我們卻視而不見,而蒙蔽了我們雙眼的正是由市場基本教義派所成功推廣的意識型態」,那是一種在政黨辯論中常見的意識型態(如第一章所言)。
考量到國際上各國政府正努力想要推動本國的經濟成長,並希望複製美國的成功故事,我們此刻的當務之急,比起從前任何時候,更是要去傳誦創新與經濟成長暨發展背後的「真實」故事,讓更多人知道真相。若是發展型國家的各組件都已經歷歷在目且處於運轉中,那何以否定其價值的邏輯仍可以以勝利者之姿,把話說得振振有辭呢?
在簡要總結其研究發現,並描述了政府在生技產業發展中扮演的強大角色之餘,瓦拉斯、克萊曼與比斯卡提強調了「聯邦研發支出之重大位移」的重要性,並補充「我們很難迴避的結論是知識經濟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得有人去將之創造出來。」(2009, 71)雖然藥廠花了不少錢在研發生產,但這些民間投資能感覺研發工作事半功倍,仍完全是因為「有唾手可得的科學知識來自聯邦機構的間接資助或直接參與創造。」
從美國衛生研究院(NIH)說起:造浪者 vs. 衝浪客
國家對於生技產業發的支持與參與,橫跨了為數眾多的各種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得算是生物醫藥公司視之為命脈的雄厚知識基底,而這些知識主要來自政府投資而非企業研究。
沒錯,這些知識基底得以成形,是因為有政府提供資金給基礎科學研究。而處於這些基礎科研最前線者,就包括NIH與各項政府計畫。衛生研究院與各政府計畫都以投資的方式,參與了眾多業者得以為其成功奠基的關鍵科學進展。
觀察拉佐尼克與圖倫(2011)所編纂的NIH支出資料,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資金對生技創新曾經多麼不可或缺。從一九三八年到二○一三年,NIH投入生命科學上的研究經費總計八千八百四十億美元(按二○一三年幣值計算,並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予以調整)。在這段漫長的期間裡除了少數例外,基本上NIH的研究支出都會在名目上逐年成長,相較之下創投與股市投資的資金就顯得高度波動。
下圖顯示在一九三六到二○一二年之間(以二○一二年幣值計算),整體NIH的支出是八千四百一十億美元,其中光二○一二年的預算就達到三百零九億美元。

由此,雖然民間企業始終鍥而不捨地遊說著減稅與減少監理上的「繁文縟節」,但最終他們還是非常依賴他們視為眼中釘的稅收資助。確實含英國在內等日益相信輕稅簡政可以促進企業成長的國家,現在都嚐到了企業紛紛撤離的苦果,像輝瑞與賽諾菲這兩家藥廠就曾這麼做。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