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番薯王」談美國公路的魅力:其他國家為什麼沒有「公路文化」?

【專訪】「番薯王」談美國公路的魅力:其他國家為什麼沒有「公路文化」?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番薯王本名王涵智,畢業於美國的天普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美國巴特勒大學美術系講師,多數的文章主要圍繞在有關美國的公路題材,如公路文化類型下的電影、繪畫、視覺文化的討論,公路對藝術的意義是什麼?

有趣的是經過愛達荷州為了中途加油,不得不下高速公路轉進山間小路,加油站的雜貨店貨架一半都是空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老闆抱著一隻巴哥犬,一度懷疑老闆會不會是電影星際戰警裡的外星人。

因為同行都是台灣人,我們甚至自備電磁爐,有幾次傍晚抵達目的地後就去超市買菜,自己煮麵煮菜,不然沿途都是漢堡、薯條或牛排真的會膩。上大峽谷和黃石公園甚至事先煮好白飯,在山上搭配肉鬆、罐頭、醬菜等。這讓我想到公路上的飲食、經濟和物質條件等面向,例如Frank的公路旅行是由古根漢基金會贊助的,Ruscha的加油站系列則是自己求學期間花了三四天的時間從洛杉磯開回奧克拉荷馬市,一直趕路,不得不拍攝夜景,很難顧慮拍攝的構圖。(順帶一提,我在大學的一次暑假為了想省下寄送機車的費用,也曾經從高雄騎機車回台北)

另外在題材方面,Stephen Shore經常在公路攝影系列記錄食物、餐廳、汽車旅館,或是Friedlander的電視螢幕系列,因為這些都是一路上經常會遇見的事物,甚至也讓我聯想起新地誌攝影中人們對於風景的介入與改變。

  • Q6:其它國家如何看待美國的公路文化?若他們用藝術表達公路,又與美國有何不同?

1984德國導演Wim Wenders(1954-)執導電影《巴黎,德州》(Paris, Texas),非常嚮往美國的西部片與美國公路文化,也因此拍了這部電影,其突顯了西部拓荒與個人主義的部份,故事中特別用洛杉機的高架路段取景,展現了非美國人怎麼看美國、西部與公路;歐洲的公路經驗與美國非常不同,雖歐洲也擁有公路,但經驗非常不同,其城市相對密集,加上戰爭的因素,即使過去有壯遊的歷史,也有發達的鐵路建設,但戰爭後基礎建設百廢待舉,不像美國從20世紀初便開始關注、投資公路相關產業,如加油站、汽車旅館、餐廳……等等完善的產業規模。歐洲現在會陸續有,但其經驗還是會與美國相當不同,選材上也不一定以公路作為主角。

Paris-Texas-1984
Photo Credit: 《巴黎,德州》

以瑞士為例,其國家有非常多的山,相對美國寬廣無垠、筆直的公路形象,瑞士雙人組藝術家Taiyo Onorato 與 Nico Krebs在攝影中的公路景象較多能看見山景以及蜿延道路,而在手法表現中,更多加了嘲諷、擺拍的手法,以並置、拼貼物件的方式,就像前面提到的,他們也從美國公路文化中找尋靈感並相互對話,試圖建構藝術家的原創性及找尋獨特的定位。

東方的部份,我較關注「旅行」的文化,像是古時中國的絲路有「驛站」類似現代所謂的休息區,其在現代、古代、亞洲或他處,歷史情境及國情的差異下,產生了哪些相同或不同之處是我所感興趣的。而中國的藝術家近年在發達的公路發展下所拍攝的旅行風景或題材,以及台灣公路電影如《練習曲》及《一路順風》這些與公路相關的視覺文化、藝術表現,雖我尚未深度涉獵,但未來會試圖去連結公路的研究,找尋更多新的靈感。

mQ1eJF4t_BNVH1YTk422U61IxeO-iC4v083UvdPN
Photo Credit: 一路順風,電影神搜提供
  • Q7:除了公路文化,還有其它感興趣的題材嗎?漫遊藝術史的新文章計劃。

我蠻喜歡戰爭攝影,這可能來自軍人世家的出生背景。美國幾年前休士頓一個以戰爭為主題的展覽讓我印象深刻,其以前線、情報、老兵、戰爭創傷等主題式的展示來看待戰爭類型的攝影。另外一個是有關亞裔的部份,會想做跨文化、跨區域的研究,像是美國如何在亞洲拓展、為何會有亞裔人民到美國、華人的移工、甚至是亞裔人口如何且為何遷徙到整個美洲……等,這些也有與西部拓荒的歷史、跨國貿易和地緣政治有所連結,也會在之後於美國的大學課程「亞裔美洲:現代世界中的帝國、離散、認同」去討論相關的攝影、繪畫與視覺文化。

目前在漫遊藝術史提供的文章主打與公路題材有關,特別是對一些展覽觀看後的心得,近期因疫情關係,很多的展覽取消或延後,最近在思考疫情當下,車子對人的關係也產生了改變。過去英國人說「Every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是自己的城堡。」在疫情的時代,這裡「家」的概念在美國或許能用汽車來取代,人們儘量避免大眾運輸工具(飛機、公車、火車、地鐵等)。

美國總統拜登在之前總統選舉造勢時,就經常使用露天停車場,讓群眾待在自己的車子內減低與他人的接觸。我也有想過關注免下車露天電影院以及露營車這些以移動空間取代室內空間的特殊經驗,例如疫情時代利用停車場和得來速的方式提供篩檢、疫苗施打、領取救濟物資等。

20180625_tri-way_drive-in_plymouth_in
Photo Credit: 番薯王提供
免下車露天電影院一景。

除了公路文化以外,我也很喜歡西部文化,近年來西部類型不斷更新,如果有機會也可能會嘗試對於西部類型電影和電視劇提供一些新的解讀,西部類型一直是我在研究公路文化中經常觸碰的問題,提供了公路類型不少養分和歷史縱深,兩者都滿足了人們對於美國許多的想像。

註:原文標題為〈來一趟美國的公路旅行!專訪撰稿人番薯王〉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