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交民主化」,疫情之下如何吹起一陣公眾外交「韓流」?

韓國「外交民主化」,疫情之下如何吹起一陣公眾外交「韓流」?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讓全球參與國際事務與進行外交活動的方式被迫調整與改變,而透過公民線上、線下推廣軟實力的新型態公眾外交模式,或許將會是後疫情時代下的外交模式新主流,而韓國在公眾外交領域多年的深耕與亮眼的成績,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多多借鏡與觀摩之處。

文:賴宜蓮、李晨忻(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去(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當下,國際之間的交流活動依次喊卡,外交在這樣的疫情肆虐之下,大幅減少實體見面交流的機會,更阻擋了許多計畫進行的腳步。

但是,儘管在外交似乎窒礙難行的2020年間,韓國並沒有因為疫情的發生,而暫停該國推行各式外交活動的速度,反而將因為疫情所延宕的線下活動轉往線上,讓外交耕耘不因疫情而有所中斷。

接下來就讓先我們來看看,韓國外交在疫情下所呈現的外交成果數據,並進一步探討他們是如何進行這些活動的。

防疫表現被南加大評為世界第一,韓國外交部好評不減反增

2020年南加大公眾外交中心(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在《公眾外交雜誌》(PD Magazine)的其中一項調查裡,關於「在COVID-19爆發期間,哪個國家實施了最具道德的公眾外交倡議?」的排名當中,韓國在統計排名之中遙遙領先,為所有國家之冠。

在疫情爆發之初,韓國在第一時間採取必要措施,且在快篩檢測品質上令人驚艷。不僅如此,我們也觀察到,這個期間正是韓國防疫成果在各大國際媒體上被大量曝光的時間。

01

此外,韓國媒體「Newsis」在2020年7月時,亦對韓國民眾進行了一份「韓國政府施政表現調查」,該調查針對民眾對於韓國各部會進行滿意度票選。其中,外交部在3月份時,是佔各部會排名的第11名,而7月時排名卻上升至第3名。
從這項數據來看,與制定防疫政策並沒有直接相關的外交部,卻在疫情期間滿意度大幅提升,相當耐人尋味。由此,或許可以將其解讀為,韓國民眾肯定其外交部有效向外宣傳該國防疫成果。

02

從這些數據來看,韓國即使在疫情期間,仍然著手進行外交工作,而這些外交工作不只是與國際有更多的互動,更讓國內人民具體有感。除了政策宣傳之外,韓國在公眾外交上的努力也沒有停下來,我們先簡單來看一下韓國公眾外交政策的發展,與之後因應疫情所發展出的「線上公眾外交週」活動。

超前部署:韓國公眾外交發展早在十年前就開始

2010年,韓國提出其外交政策三大核心:經濟外交、國家外交、以及公眾外交。

隔(2011)年便全面擴大公眾外交預算,更任命了首位公眾外交大使,而那時也正是世界現在所謂「韓流」開始起飛的時刻。韓國政府最終在2016至2017年制定《公眾外交法案》,明確指出韓國各部會每年皆須提出相對應得公眾外交計劃,並設立公眾外交委員會。

2018年,韓國便接著成立「參與式外交中心」,讓國內民眾有機會參與正式外交政策的制定。過往人民對國家外交政策和目標的認知有限,常造成「政府努力拚外交,人民卻不知情還質疑連連」,包含韓國在內,許多國家開始發展參與式外交,增進民眾對外交政策的了解,政府的外交政策也能納入民間意見與支持,可說是種「外交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diplomacy)」。

03

韓國政府提高對公眾外交與參與式外交重視,源於文在寅總統面臨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國內問題,以及增進與北韓關係的外交考驗,拚外交、強化與人民的溝通、經營與人民的關係,便是首要之選。韓國在這種參與式外交的嘗試上,居亞洲的領先地位。

韓國公眾外交政策五大目標:韓流成功的關鍵主因

韓國政府將公眾外交政策定義為政府與民眾需一同努力、了解的政策以及目標,並希望以推廣韓國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為目標,強調「文化外交」的重要性,著力在傳播國家文化魅力、提升國家形象和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雙向交流。

韓國公眾外交五大目標包含:

  1. 分享韓國文化:將文化推向海外,以提升韓國形象,更希望可以藉此運用文化加強與他國的雙邊溝通。
  2. 深入了解韓國在地文化:藉著推廣韓國語言及文化,加深海外民眾對韓國在地文化的理解。
  3. 讓大眾支持韓國政策:加強民眾對於韓國重點政策之了解,希望將公眾外交範圍擴大到足以影響韓國政策發展,並對在韓外籍居民宣傳。
  4. 加強公眾外交推廣能量:發展參與式外交的實作框架,參與式外交的三大重點為公民溝通、公民參與及能力建構。
  5. 加強公司部門連結:建立數位對話、加強公司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增加公眾外交發展的全面性。
04

「讓世界更加理解韓國、促進國際友誼」:疫情下的公眾外交活動

「公眾外交週」(Public Diplomacy Week)是一項由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Korea Foundation)所舉辦的活動,該基金會是韓國外交部在1991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以「讓世界更加理解韓國、促進國際友誼」為願景,著手國內、外向的公眾外交專案與行動。

此外,該協會在2017年時,根據韓國於2016年通過的《公眾外交法案》,被指定為公眾外交執行組織。

05

「公眾外交週」自2018年起舉辦始,至2020年已經進入第三屆。以往皆為實體展為主,然而2020年因為疫情無法舉辦實體活動,因而活動全數轉為線上進行。該活動的主旨在於增加參與者對於公眾外交的理解,主要的目標群眾是韓國國民、(包括在韓外籍人士在內的)年輕人、以及對公眾外交有興趣的高中生。而線上外交週的形式則以文化交流、TED形式短講與線上演出為主。

06

第三屆的「公眾外交週」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皆以影片形式呈現:

  1. 「公眾外交洞見」:以演講形式談疫情中的外交與軟實力;另一方面也有以韓國綜藝節目風格拍攝美食與外交的可能性等。
  2. 「公眾外交講座」:由駐海外韓國外交官談在當地所舉辦的外交活動;同時也有他國駐韓外交官談公眾外交。
  3. 「KF與公眾外交」:主要介紹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KF)在海外提供的各式韓語教育、宣傳方法;此外也邀請在韓外籍人士一同暢談疫情下在韓國的生活經驗。
  4. 「公眾外交與職涯探索」:該部分介紹了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的一項專案「KF Global Challenger Program」,該專案主要是連接韓國青年遷往海外特定組織進行實習,以期培育下一代青年能力與視野。
  5. 「文化與公眾外交」:新加坡與韓國的音樂舞蹈聯演,作為文化與外交間合作並存的展示。
07

除了上述五項分類之外,「線上大使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之一。這個部分邀請了駐韓的12個大使館,各自由大使帶領參觀各國使館,除了能讓觀眾一探平日難以接觸的使館樣貌,也將各國文化與歷史融入影片中介紹給閱聽眾,同時從影片的編排方式也得以看出各國所著重的特色為何。

以設計聞名的北歐國家丹麥為例,大使便從玄關一路帶著觀眾走片使館每個角落,一一介紹各個書櫃、座椅、吊燈等設計的意涵與理念,是一個十分新穎讓民眾一同參與外交的方式,透過這樣的大使館導覽,也可以拉近各個國家大使與民眾的距離。

另外還有各國商務辦事處的線上展區,將公眾外交週結合商務展,也正是在疫情下韓國公眾外交發展出的新模式。

08

疫情之際,世界的下一步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