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Hook單挑歷史,但黃明志眼中的「馬來西亞史」是正確的嗎?

與Hook單挑歷史,但黃明志眼中的「馬來西亞史」是正確的嗎?
Photo Credit:許婉婷 製圖/大馬青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明志在談「5‧13」事件時直接定義其為「種族大屠殺」,忽略了晚近對事件研究的多種角度與觀點,在談大馬首位太空人不懂開火箭、只因長得帥而被送上太空念經、吃美食,更顯露了赤裸裸的犬儒心態與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

文:李烈寬圖:許婉婷

歷史系出身的知名YouTuber「HOOK」的「世界史系列」,請來在台的外國人以問答的方式比拼自己國家的歷史,受不少網民喜愛。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Hook請來Namewee 黃明志來「單挑」馬來西亞史。黃明志在影片中不改大膽說話本色,暢所欲言,直抒自己認知中的「馬來西亞史」。

我無法挑剔兩人製造「效果」的能力,也相信這樣的組合或許能「引起大眾對歷史知識的關注與興趣」。而黃明志似乎也很認真,一開始便說有不能出錯的壓力。但越看下去越覺得不對勁,畢竟撇除個人對其所展現態度略有意見不談(這涉及個人喜好或其他影片中不可見的因素),其敘述的內容錯誤、過於簡化之處實在不少,背後的史觀、常識等也頗有問題,讓人不敢恭維。


比如談及男穆斯林娶四個老婆「很開心」,太過簡化、甚至有點輕浮地「介紹」了馬來西亞伊斯蘭法底下的婚姻制度;又如談及「5‧13」事件時直接定義其為「種族大屠殺」太過隨意地使用「種族屠殺」而為考慮其定義問題,更忽略了晚近對事件研究的多種角度與觀點;而在馬來西亞王室與政治制度部分,關於虛位元首、首相任免與宣誓儀式的敘述也是荒謬;說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不懂開火箭、只因長得帥而被送上太空念經、吃美食,更顯露了赤裸裸的犬儒心態與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

其實影片中的錯誤又豈止這些?基本上,任何對「馬來西亞史」略有理解者(甚至無需限定於馬來西亞歷史),無需雞蛋裡挑骨頭,都能從中挑出許多基本概念或史觀上的問題。或者,用一種比較後現代的說法:黃明志的錯不在於他所說的偏離了一個既存、不變的客觀事實多少,而是在他過於簡化、武斷的論述以及斬釘截鐵的態度中,似乎很難容得下對歷史的多元敘述與詮釋。

因此,在他的話語中,男性穆斯林娶四個老婆「就是」很開心、「5‧13」事件「就是」種族屠殺、政黨輪替之後就政府「就是」沒那麼丫霸(惡劣)、不會開火箭的馬來裔太空人上太空「就是」浪費錢,必要的時候,他還會用「民意」來支持他的立場(如談及太空人Sheikh Muszaphar Shukor的段落)。許多歷史事件、概念就是一翻兩瞪眼,一個因導致一個果,如此而已。

Muszaphar_shukor
Photo Credit: NASA
第一位上太空的馬來西亞人Sheikh Muszaphar Shukor

而這種態度才是我更關注的——特別是在馬來西亞如此「多元」(又是一個大家那麼愛用的詞)的環境中,各個群體之間在語言、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社經地位上差異如此巨大而複雜,對歷史的詮釋、記憶方式、價值觀也必然不盡相同。所以,黃明志大概很難理解太空人在太空艙裡「念經」(順帶一提,影片裡截的片段是takbīr,即念誦「真主至大」,會在如禮拜的各種儀式中出現,但並不等同於「念經」,其內容也未直接出現在《古蘭經》中),或是那九個王作為馬來習俗與宗教守護者對某些穆斯林而言的意義。這些在他看來很荒謬、不可理喻的事情,於是成為他公開消遣、賣弄的談資,順便支持他的「歷史觀」。

如果我們在談論屬於這個「共同體」的過去(且不論這個共同體的組成、本質、以及它框構這個「過去」的合法性等問題)時不去在意這些,依然懷抱著本位主義的思考與論述,那我們談什麼多元、談什麼和諧?又拿什麼要求差異難以消融的「他者」尊重我們?

165522450_3765685120217354_2263822107862
Photo Credit:許婉婷 製圖/大馬青年
黃明志上知名Youtuber 「HOOK」的「世界史系列」訪談的繪圖

當然你可以說我太挑剔、刻薄,也可以說什麼節目篇幅限制難以周全,但我想做到上面這些並不難:在敘述時使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有一種說法是⋯⋯」,或多用「我所知道的是⋯⋯」來闡明自己的言論、為言論承擔責任,然後少用「XXX就是怎樣怎樣的啦」此類武斷句式,或是具煽動性、片面的、賣弄腥膻色的內容,至少在態度上保留一些差異敘事存在的空間。敘述的方式關乎的是對歷史的態度。

你說他做不到?他在答蒙古女郎的題目時,至少就承認了多種說法的存在與事實的不確定性。但很奇怪的是,在如前述的其他事例中,他卻對他版本的歷史認識是那麼的確信,以致在他的敘述中,聽不見其他可能性的存在。這不禁讓人困惑:是什麼讓他在不同的事件敘述中採取那麼不一致的標準?他背後有什麼目的(agenda)?如果一直都採用這樣的方式與態度來「介紹」歷史、為其他活在歷史中的主體代言,那他對自己所一直標榜的族群和諧、馬來西亞「共同體」共榮、傳播文化消除歧視等「進步」價值究竟有多認真就挺值得懷疑。

另外,也許有人會說,YouTube影片是娛樂性質為主,不用太認真,至於想知道更多的人應該自己去查證、閱讀,責任不在創作者或黃明志身上。我不否認閱聽人有自己查證訊息的必要,但問題在於:有多少人會在看完這支影片後針對裡面(黃明志作為馬來西亞「代表」所說)的內容進一步懷疑、思考、查證、修正自己的歷史認知?又有多少人會直接不假思索地把黃明志所言當作正確的歷史「知識」,然後順便歌頌他一番?別忘了,具有公共影響力(這點他本人應該很清楚)的黃明志,在一檔以歷史為主題,內容編排、企劃主旨等也明顯指向歷史知識傳播的網路節目中,並以馬來西亞「代表」之姿,回答有關馬來西亞歷史的問題,並向「外國人」(以前述他自己的方式)介紹馬來西亞的歷史。他所處的場域與位置、他上的節目、他論述的方式等等相結合,使得他所談的「歷史」具有很大的力量,更容易被人注意、相信、傳播。

那就此而言,黃明志是否能避開所有這些責任?這又牽涉到,他在這部影片中的言論、甚至他過去所有的文本中,他是否有做到持續提醒、明示、暗示閱聽人不要把他的話語、創作、立場奉為圭臬,並對他本身多加思考、批判?還是一直他靜悄悄、有意或無意地以一種二元對立、聲稱知曉絕對事實的態度,敘述、建構、利用著所謂的「歷史」?這些問題,觀眾該想、一直以馬來西亞藝文創作多元、自由等價值自我標榜的黃明志也應該想想。

電影「你是豬」揭馬來西亞校園暴力事件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圖為黃明志電影「你是豬」(BABI)的劇照,該片聚焦馬來西亞校園的族群歧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