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西方社會種族歧視,別再當個被規訓的「啞」洲人

面對西方社會種族歧視,別再當個被規訓的「啞」洲人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亞洲人在異地選擇當「啞」洲人,對於歧視、霸凌、騷擾等往往不去追究,正是符合亞洲倫理道德的「正確觀念」:「從小被教育要聽話、保持沉默。」

「沉默即是共犯」,切實地對應了漢娜鄂蘭所說的「沉默即是平庸之惡」,這社會上有大多數的人選擇以冷漠、消極、置身事外的態度面對「看似無關己要的事件」,只顧私利、討厭混亂、抑或「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們即是通篇所指的「平庸之惡」之中的一員,甚至可以用「搭便車」來形容。

這些人運用大量他人努力抗爭所爭取、獲得而來的權益來享受當今自身生活,而不願作出任何的付出,看似沒有做任何傷天害理的事件,但你們共同「集體的沉默」即是最大的惡。

RTXATSQ6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厭女情結」:西方社會易把亞洲女性「性慾化」

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往往對亞洲女性施以「性慾化」的投射,長期「對於亞裔的迷戀與性慾想像」加上「種族主義」,兩者合而為一則造成了此次的事件。

若說兇手朗恩是因為單純的「性成癮」而射殺8人,筆者是無法相信這種去脈絡化的解釋。1875年的《佩吉法案》所引起極大的社會輿論,則是因為當時的亞洲女性被毫無理由地冠上「妓女」稱號,可看出「西方觀念」對於亞洲女性的「迷戀」與「性慾」是深根於文化當中的。

除了《佩吉法案》,從幾世紀前的「電影事業」也能看出端倪。如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其被要求演出的角色幾乎皆為「風舞翩翩且性感的『歌女』、『妓女』」,竭盡所能地把亞洲女性當作「性慾的客體」。

不只以前的電影,現今仍可以看到許多的西方電影情節中「白人男性去『亞洲按摩店』享受著多位亞洲女性的簇擁,抑或磨蹭,表情與動作充滿性暗示,且通常穿著火辣」,我們是否不會去注意到這樣的情節?這些情節一再地證明了西方社會對於亞洲女性的「厭女」、「迷戀」、「性慾」和「種族主義」的相互交織,還是我們也都被西方的意識形態所灌輸,甚至進行自我投射呢?

身為亞洲女性,當然是以極不樂觀的態度面對此事件。

此事件純粹以「性癮」來解釋兇手的犯案動機,更是忽略了美國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性問題,包括移民、種族主義、厭女主義、槍枝機械管制等等的問題交織。這些結構性問題若遲遲不解決,美國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此類種族槍擊事件,尤其新冠肺炎的盛行,加上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再呼籲的「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所不斷煽動種族歧視,使得反中情緒一夕之間更加高漲。

亞洲女性往往是夾雜在父權與種族主義之間的族群,容易忽略到這群人的聲音。由此得知,身為亞洲人的我們,不僅自身必須先擁有性平意識,也應在充滿異鄉人的西方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與生活方式,不需時時刻刻以西方觀點檢視自我。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美國仍然是嚮往之地?

當今的美國社會對於台灣的年輕人來說,抑或是全亞洲的年輕人來說,未免會有些怯步。在此舉好幾個筆者身邊朋友的案例,大多數朋友都經歷過在美國街頭上「公然」進行口頭上的種族歧視。例如:「Where are you from ? Get the fuck out of our country !」、「Hey, CHINK !」抑或故意在旁邊咳嗽:「Corona !」

上述的例子比比皆是,幾乎每一個去過美國的人們都經歷過種族歧視,只是有口頭與行為上的區分而已。

令人畏懼的是,為什麼這樣的「公然種族歧視」可以成為我們的「日常」與「習慣」呢?許多朋友告訴我:「習慣就好了」、「不要理他就沒事」等等消極的處理態度。

雖然無法改變西方社會必定有不少秉持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的人們,但身為「長期被壓迫」的亞洲人,我們更應在關鍵時刻「說出自己的聲音」,不管他人是否支持、理解抑或反對,我們都該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而不是一味地「逃避」這樣明顯的社會問題,繼續活在自己的小泡泡當中。

亞洲人因長期被「規訓」成當個「啞」洲人,所以往往在被口頭騷擾時不敢回擊。但筆者相信,若你能夠勇敢回擊對方的歧視性語言,大部分的情況下對方也會識相地離去,畢竟你我都深深地了解,「種族歧視」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觀念與行為。

當今美國社會已不在是亞洲「所有」年輕人的夢想之地,而是充滿種族歧視的世界霸權。若美國還未學到教訓,不斷有不同族裔的人們一個個的出來抗爭,代表著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建立的「充滿多元種族與包容的夢幻國家」早已破滅。這樣的情況也將帶來不同族裔的畏懼與怯步,且失去他國對於美國的想像,故希望現任拜登總統所提出的聲明,能夠努力實踐於美國社會當中。

關心社會是人的根本,不應等到這樣的問題波及到你自身,「才想到要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到時這些問題已經深根於社會,難以解決了。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