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蘇花改全線通車一年多了,車禍情形有改善嗎?從實際資料來瞭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花改至今開通已一年多,蘇花公路的車禍事故發生的數量是否有改善嗎?讓我們分別用2019年及2020年(開通前後)的車禍統計資料來一探究竟。
蘇花改已經在2020年初全面開通,除了可以減少通行時間外,預計也可以讓用路人多一條更安全的道路可以選擇,而蘇花改至今開通已一年多,蘇花公路的車禍事故發生的數量是否有改善嗎?讓我們分別用2019年及2020年(開通前後)的車禍統計資料來一探究竟。
台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從2011年起分3階段開始動工,其中「蘇澳到東澳段」於2018年先部分開通,而「南澳到和平段」及「和中到大清水段」則是在2020年開放通車。
下圖分別是蘇花公路改善計畫的三段路線。

由於警政署自2018年才開始提供有人傷亡的車禍案件經緯度資料,所以無法對2018年先行通車的「蘇澳到東澳段」開放前後情形加以比較。而僅有財物損失的車禍案件(A3交通事故資料),由於警政署目前僅提供即時資料,並無歷史資料可以查詢,所以此類資料,本文不會列入討論,本文只會討論「南澳到和平段」及「和中到大清水段」2019年及2020年有人傷亡的車禍資料。
下圖是蘇花公路「南澳到和平段」及「和中到大清水段」全線開通前後的車禍案件數比較,粉紅色代表發生在舊蘇花路段的車禍案件數量,橘色則代表發生在蘇花改路段的車禍案件數量。

從圖中可以看出,舊蘇花路段的車禍案件數從原本的58件下降到了30件,數字上確實可以看出,蘇花改開通後大幅減少了舊蘇花路段的車禍案件數,但蘇花改路段的車禍案件數也新增了18件,整體開通前後的車禍案件數下降了10件。
而這些車禍案件多集中在舊蘇花及蘇花改的哪些路段呢?蘇花改開通後哪些路段的的車禍情形改善最多呢?
我們找出發生在「南澳到和平段」及「和中到大清水段」的車禍案件,並透過熱點分析來回答這兩項問題。
下圖是「南澳到和平段」2019年(蘇花改開通前)在舊蘇花的車禍發生熱點圖,在舊蘇花路段上,越接近深紅色代表該路段越常發生車禍。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蘇花改開通前,「南澳到和平段」的舊蘇花上,可能因山路較崎嶇的關係,沿路都有車禍發生的跡象,但在蘇花觀音石附近的紅色最深,代表發生在該處的車禍事故較為密集。
而下圖是「南澳到和平段」在蘇花改開通後的車禍發生熱點圖。

在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蘇花改開通之後,靠近南澳神秘海灘及谷風瀑布的舊蘇花路段,幾乎沒有紅色色塊,代表車禍案件減少非常多,但蘇花改觀音隧道北口卻成了車禍熱度最高的路段,而蘇花觀音石附近依舊是較容易發生車禍的路段。
接著讓我們看看「和中到大清水段」的變化,下圖是和中到大清水段在蘇花改開通前後的車禍發生熱點圖。

從圖中可以觀察到,雖然「和中到大清水段」在仁清隧道屏風岩附近的車禍案件有減少的跡象,但在和仁車站上方舊蘇花與蘇花改的交界處也多出了新的車禍熱點。
在以上車禍案件中,不同車種的車禍案件數變化又是如何呢?
下圖是各類車禍案件車種的數量變化圖,可以讓我們再更進一步觀察蘇花公路開通前後,各類車禍案件的車種數消長情形。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蘇花路段發生車禍的車種中,小客車及小貨車的下降幅度最大,小客車從35輛下降到9輛;小貨車從21輛下降到6輛,但在機車及曳引車(包含貨櫃車與卡車等)的部分卻是不減反增,尤其機車從開通前的31輛上升到開通後的35輛,造成此類情形的原因可能為,目前蘇花改還是禁止機車通行的狀態,機車族必須要走較危險的舊蘇花路段,發生車禍事故的機率也比較高。
好消息是交通部公路總局宣布,從2021年1月19日起,將開放蘇花改「南澳到和平段」和「和中到大清水段」給12.2公尺以下的大貨車通行,並同時禁止大貨車進入部分舊蘇花路段,這樣的分流措施,也許可以減少一些機車與大型貨車在舊蘇花發生車禍的機會。
而經過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於2020年7月1日的包圍公路總局抗議活動後,經過路權團體與公路總局的協商,公路總局也表示,最快將於2021年6月開放大型重機試行蘇花改。
延伸閱讀:
- 「開放機車走蘇花改」和「讓機車只能走蘇花公」,哪一個比較危險?
- 二師兄《台灣異聞錄》:台灣蘇花公路,也許是世上最窮凶極惡的車道
- 亟需改善的七大交通政策:強制兩段式左轉、區間測速、車種分流⋯⋯
- 施工9年的「蘇花改」通車,這條「安全回家的路」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資料來源:內政資料開放平臺歷史交通事故資料
核稿編輯:林奕甫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