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最常見的兩大疾病:蛀牙、牙周病為何發生?該怎麼預防?

口腔最常見的兩大疾病:蛀牙、牙周病為何發生?該怎麼預防?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做好口腔清潔與定期半年的回診檢查以外,只要有異狀或問題都可以和牙醫師詢問討論,不要讓問題變大。

文:徐孟弘醫師

在牙醫診所最常聽到病人問「醫生啊,我最近牙齒不舒服是不是有蛀牙呀?」,或是「我刷牙流血/牙齦痛是不是牙周病啊?」

蛀牙與牙周病是口腔內最常見的兩大疾病,我們一起來簡單的認識一下吧。

蛀牙是什麼?

當我們吃東西後,食物殘渣與細菌會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層生物膜,生物膜裡面的細菌會在每次吃喝東西後分解糖分,並且分泌強酸去侵蝕牙齒產生脫鈣。這個過程不斷重複,讓牙齒的礦物質一點一點持續流失,就會形成蛀牙。

蛀牙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有辦法讓牙齒保持結構,讓牙齒在治療後還可以好好使用,不會造成不舒服。所以跟蛀牙侵犯大小、位置、離神經的距離,都有密切關係。

蛀牙的不同階段

1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牙齒構造圖
2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萬一蛀到較軟的牙本質,蛀牙窩洞會迅速擴大

1. 初期蛀牙

我們會在牙齒表面看到一層白白霧霧的,或者是已經被染色變得有點斑狀黃黃的,這樣的狀態通常不會有異狀。

初期蛀牙的狀態是非常容易處理的,只有白斑的狀態可以試著用高濃度的氟化物像氟漆去塗布,並且做好清潔,可以有效減少蛀牙的進程。如果範圍不大沒有影響到結構,也離神經很遠,也可以直接補起來。(延伸閱讀:蛀牙太大洞,補牙一直掉怎麼辦?補牙材料密合度比較

2. 侵犯到牙本質的蛀牙

蛀牙變大穿過琺瑯質後,就會在牙本質產生窩洞。這種時候不一定會有症狀,也有可能會對甜的食物敏感、冷熱敏感,或者對像牙線或者硬物的觸碰敏感。

當範圍大到會造成結構上的損害,我們可以做齒雕或牙套恢復型態,並讓牙齒有足夠的強度。不過並不是樹酯或其他材料補起來,或者是齒雕、牙套假牙做了後就永遠不會再蛀牙,如果清潔不確實還是會產生二次蛀牙,到時候處理會更麻煩。(延伸閱讀:醫師叫我裝的牙套可以撐多久?

3. 侵犯到神經的蛀牙

蛀牙的窩洞越來越大,靠近神經或侵犯到神經就會產生牙齦炎,會容易出現自發性的不舒服,而對上述刺激的反應也會變大很多。

當蛀牙範圍很接近神經時,可以考慮使用活髓治療。這是一種當神經些微暴露,或是蛀牙非常靠近神經時,可能術後會有問題時可以做的選擇。如果病人沒有症狀活髓治療的成功率可高達80%;而當術前有些症狀處在可逆性牙髓炎的狀態(如:喝水、吃東西會不舒服等等),也有將近60%的成功機率。

但是當蛀牙侵犯到神經造成牙齒自發性疼痛,或者是不介入牙髓腔範圍很難用贋復方式恢復功能的話,我們就會採取根管治療,即俗稱「抽神經」的方式去治療症狀。(延伸閱讀:醫師那塊綠色的布是做什麼用的?根管治療感染控制

但是如果蛀牙深到甚至無法靠手術方式獲取贋復空間的時候,是會需要拔牙的。所以發現蛀牙不要拖,要及早治療。

牙周病是什麼?

1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牙周病的牙齦常見狀況

牙周病是由於清潔不當,牙菌斑長期堆積在牙齦邊緣,逐漸鈣化變成牙結石。而牙菌斑和牙結石會分泌毒素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牙齦紅腫容易出血,進而刺激周圍的牙肉和骨頭萎縮,嚴重的話會產生疼痛、牙齒搖晃甚至脫落。

1. 牙齦炎(輕微牙周病)

1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平常要用牙線清潔,每半年要洗牙,才不會造成牙結石長期堆積

牙菌斑長期堆積,造成周圍組織發炎紅腫。

2. 中度或重度牙周病

2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中度或重度牙結石

如果上述情況下還沒有辦法做好口腔清潔,牙結石的堆積會越來越明顯,並且發炎情況加重,讓原本緊貼在牙齒上的牙齦慢慢分開,形成牙周囊袋。

因為牙周囊袋的空間,食物、細菌、牙結石等等更容易累積,造成牙齦與骨頭萎縮。常可以看到的情況包括像牙根外露,甚至牙齒開始搖晃、甚至脫落。

牙周病的治療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管成因,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治療甚至維持都會非常耗時。通常我們會分三個階段進行治療:

  • 第一階段:口腔清潔衛教、牙周整平術、牙周微創雷射治療
  • 第二階段:翻瓣清創手術、骨整修手術、牙周再生手術
  • 第三階段的支持性牙周治療:回診檢查、洗牙
1
Photo Credit: 品粹牙醫
每天都要用牙刷和牙線清潔口腔

蛀牙和牙周病,都可以透過牙刷、牙線清潔預防

蛀牙與牙周病是國人最常見的口腔疾病,台灣的小朋友在上小學前有蛀牙的比例,更高達了9成5,而成人有超過8成的比例患有牙周病。幾乎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不過兩者都可以透過使用牙刷和牙線清潔預防,並在疾病初期階段達到有效治療的。

除了做好口腔清潔與定期半年的回診檢查以外,只要有異狀或問題都可以和牙醫師詢問討論,不要讓問題變大,才能避免疼痛和省時省荷包喔。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