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物種源始》導讀:科學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恆變」就是演化的真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物種源始》甫一出版便飽受關注與批評,然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和達爾文的思想被不斷地引用、延伸甚至濫用,比如史賓塞以達爾文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助長了優生學、民族主義等思想。而如「適者生存」的延伸解讀甚至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影響深遠。
文:程延年
【導讀】論自然汰擇機制下演化理論的心路歷程——
我們的孩子怎樣才會成為另一位達爾文,或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科學革命有兩種關鍵機制的推波助瀾。一是科學技術上的突破發明與創新:持一支透析、探索的儀器;一是科學思維上的突破建構:換一個嶄新的腦袋。從這樣的視窗中洞見——達爾文是典範轉移的巨擘(paradigm shift,湯瑪斯孔恩語意)。《物種源始》是歷久彌新、不朽的聖典!
達爾文在1859年問世的曠世巨作,坊間多慣稱《物種源始》。憶當年,我負笈北美攻讀學位。甄試委員的一名老者提問:達爾文名著的書名全名是什麼?我一時啞口,夫子哂之!趕緊到圖書室一查,《論物種源始經由自然汰擇,或通過在奮戰求存中受偏好族群之保存》(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好一個維多利亞式的文句!東施效顰,我也題名這篇導讀文題曰:論自然汰擇機制下演化理論的心路歷程——我們的孩子怎樣才會成為另一位達爾文,或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達爾文、演化論、物種源始,我將它們視為等量齊觀的三位一體。達爾文是一位傳奇人物、博物學家、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演化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十九世紀初葉以來,風雲際會,他周遊列國,進行了人類史上最了不起的田野採集、觀察、記錄與研究。最終,石破天驚,被迫匆匆地撰寫了一本構想中大書的「冗長摘要」。1859年,為後世科學界定義為「演化論元年」。
而演化論,是科學上的一項假說、一項理論、一個哲學思想。它,一如其他所有的理論,持續地與時推移在演化著。最後一只聖杯《物種源始》,這本書是一本聖經,生命科學家的寶典,一本從未能問世、虛擬大書的冗長摘要。這三物,擰在一起,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難以分離。美國科學史大家孔恩說過,欲理解科學,我們必得探究其史(科學史是也),以及它當今的發展。溯源尋根,演化,是一項理論,一個恆變的過程。演化史,則是人們在探究大自然中,生命恆變現象所洞見的史觀與其歷程,依序排比羅列。
從兩本書談起
2018年,我退出江湖,大隱於市,遊歷了澳大利亞新大陸近月。在首府坎培拉國家圖書館的書店,購得最近上架的《達爾文的化石——塑形演化理論的發掘與發現》一書(2018,倫敦)。那是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大家,李斯特教授的最新力作。他幸運的得地利之便,重新整理並詮釋達爾文近二個世紀前,從小獵犬號遠征探險所發掘、而今典藏在大英博物館體系的自然史館寶庫中,那一群豐富的珍寶群象。
在南半球酷熱晴朗、一塵不染的盛夏日,我六天讀畢,真是暢快舒爽!書中精準的點出:達爾文漫長探險之旅中,最關鍵發掘事物就是化石的挖掘與搜集。它們成為了誘發、導致擁抱演化理論的堅實證物。由此觀之,這些豐碩的化石標本,誠然在整個科學史中,具有著最驚人的凸顯角色!
第二本書,同樣地在2018年在紐約問世的訪談紀實大書(全書461頁)《糾纏交錯的樹型:生命的一趟激進嶄新之歷程》,在我書桌上已擺了近年。作者是科普著述的多產大家,大衛.逵曼。我深深著迷另一本、他在2008年主編的《物種源始:圖解增訂版》,圖文並茂印刷精美,讓人賞心悅目,不忍釋手。而這本書是完整講述當代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好幾位戴著諾貝爾桂冠的學者涉入其中。概說引言中,開宗明義就劈頭指出當今科學中最新的大突破——引用所稱分子系譜分類學方法,一探生命的系譜演化關係。三項大發現震驚了整個科學界,也似乎撼動了達爾文150餘年創建的那棵演化大樹。
第一項驚奇,是界定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第三界域:古菌類群。第二項大驚奇,是另類遺傳改變的嶄新方式,名之為「水平的基因移轉」(相對於親代與子代的垂直轉移)。第三項大驚奇,是可能的牽涉到關乎我們人類自身種屬的最深層、遙遠的祖型——我是誰?我從何處來?那正是科學的、神學的與哲學的終極追尋。直言之,演化是一項神奇的戲法,較我們近二個世紀以來所理解、開悟、掌握的更加糾結。這棵嶄新的生命樹型,較諸達爾文一個半世紀前所描繪的,可能更加糾纏交錯而盤根錯節呢!達爾文錯了嗎!?
兩本新書,兩扇視窗,一窺我們的星球、我們近四十億年的生命歷程。兩種迥異的一錘定音。讀者們要相信誰?我將在本文最終篇,淺談教育的本質與科學信仰的本質。這裡蜻蜓點水式的按下伏筆:所有科學的結論,都是一種暫存的假說!科學領地中,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沒有永恆不變、不朽之事。迥異於聖賢、偉人、英雄之名,這就是演化的真諦:恆變。
浮光掠影.雪泥鴻爪
本書(為原作第二版本,中譯苗德歲本)總共十四章,再加上概說與附錄。在諸多層面上,這誠然是一本奇特、令人驚豔的大作。在英文的散文文體書中,罕有如此兼具充滿著危機四伏、具裂解的本質,又洋溢著自負、自誇的作品。而其筆觸、口吻又是如此謙遜且溫柔的。那或許是源於其作者,達爾文爵士原本就是在舉止上略顯害羞,而對其大思維又是信心十足的——他在字裡行間,總是試圖說明,而非巧辯、脅迫讀者。一如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間的喃喃自語。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