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物種源始》導讀:科學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恆變」就是演化的真諦

達爾文《物種源始》導讀:科學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恆變」就是演化的真諦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物種源始》甫一出版便飽受關注與批評,然而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和達爾文的思想被不斷地引用、延伸甚至濫用,比如史賓塞以達爾文理論為基礎發展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助長了優生學、民族主義等思想。而如「適者生存」的延伸解讀甚至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影響深遠。

文:程延年

【導讀】論自然汰擇機制下演化理論的心路歷程——
我們的孩子怎樣才會成為另一位達爾文,或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科學革命有兩種關鍵機制的推波助瀾。一是科學技術上的突破發明與創新:持一支透析、探索的儀器;一是科學思維上的突破建構:換一個嶄新的腦袋。從這樣的視窗中洞見——達爾文是典範轉移的巨擘(paradigm shift,湯瑪斯孔恩語意)。《物種源始》是歷久彌新、不朽的聖典!

達爾文在1859年問世的曠世巨作,坊間多慣稱《物種源始》。憶當年,我負笈北美攻讀學位。甄試委員的一名老者提問:達爾文名著的書名全名是什麼?我一時啞口,夫子哂之!趕緊到圖書室一查,《論物種源始經由自然汰擇,或通過在奮戰求存中受偏好族群之保存》(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好一個維多利亞式的文句!東施效顰,我也題名這篇導讀文題曰:論自然汰擇機制下演化理論的心路歷程——我們的孩子怎樣才會成為另一位達爾文,或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

達爾文、演化論、物種源始,我將它們視為等量齊觀的三位一體。達爾文是一位傳奇人物、博物學家、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演化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十九世紀初葉以來,風雲際會,他周遊列國,進行了人類史上最了不起的田野採集、觀察、記錄與研究。最終,石破天驚,被迫匆匆地撰寫了一本構想中大書的「冗長摘要」。1859年,為後世科學界定義為「演化論元年」。

而演化論,是科學上的一項假說、一項理論、一個哲學思想。它,一如其他所有的理論,持續地與時推移在演化著。最後一只聖杯《物種源始》,這本書是一本聖經,生命科學家的寶典,一本從未能問世、虛擬大書的冗長摘要。這三物,擰在一起,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難以分離。美國科學史大家孔恩說過,欲理解科學,我們必得探究其史(科學史是也),以及它當今的發展。溯源尋根,演化,是一項理論,一個恆變的過程。演化史,則是人們在探究大自然中,生命恆變現象所洞見的史觀與其歷程,依序排比羅列。

從兩本書談起

2018年,我退出江湖,大隱於市,遊歷了澳大利亞新大陸近月。在首府坎培拉國家圖書館的書店,購得最近上架的《達爾文的化石——塑形演化理論的發掘與發現》一書(2018,倫敦)。那是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大家,李斯特教授的最新力作。他幸運的得地利之便,重新整理並詮釋達爾文近二個世紀前,從小獵犬號遠征探險所發掘、而今典藏在大英博物館體系的自然史館寶庫中,那一群豐富的珍寶群象。

在南半球酷熱晴朗、一塵不染的盛夏日,我六天讀畢,真是暢快舒爽!書中精準的點出:達爾文漫長探險之旅中,最關鍵發掘事物就是化石的挖掘與搜集。它們成為了誘發、導致擁抱演化理論的堅實證物。由此觀之,這些豐碩的化石標本,誠然在整個科學史中,具有著最驚人的凸顯角色!

第二本書,同樣地在2018年在紐約問世的訪談紀實大書(全書461頁)《糾纏交錯的樹型:生命的一趟激進嶄新之歷程》,在我書桌上已擺了近年。作者是科普著述的多產大家,大衛.逵曼。我深深著迷另一本、他在2008年主編的《物種源始:圖解增訂版》,圖文並茂印刷精美,讓人賞心悅目,不忍釋手。而這本書是完整講述當代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好幾位戴著諾貝爾桂冠的學者涉入其中。概說引言中,開宗明義就劈頭指出當今科學中最新的大突破——引用所稱分子系譜分類學方法,一探生命的系譜演化關係。三項大發現震驚了整個科學界,也似乎撼動了達爾文150餘年創建的那棵演化大樹。

第一項驚奇,是界定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第三界域:古菌類群。第二項大驚奇,是另類遺傳改變的嶄新方式,名之為「水平的基因移轉」(相對於親代與子代的垂直轉移)。第三項大驚奇,是可能的牽涉到關乎我們人類自身種屬的最深層、遙遠的祖型——我是誰?我從何處來?那正是科學的、神學的與哲學的終極追尋。直言之,演化是一項神奇的戲法,較我們近二個世紀以來所理解、開悟、掌握的更加糾結。這棵嶄新的生命樹型,較諸達爾文一個半世紀前所描繪的,可能更加糾纏交錯而盤根錯節呢!達爾文錯了嗎!?

兩本新書,兩扇視窗,一窺我們的星球、我們近四十億年的生命歷程。兩種迥異的一錘定音。讀者們要相信誰?我將在本文最終篇,淺談教育的本質與科學信仰的本質。這裡蜻蜓點水式的按下伏筆:所有科學的結論,都是一種暫存的假說!科學領地中,沒有終極的答案與真理,沒有永恆不變、不朽之事。迥異於聖賢、偉人、英雄之名,這就是演化的真諦:恆變。

浮光掠影.雪泥鴻爪

本書(為原作第二版本,中譯苗德歲本)總共十四章,再加上概說與附錄。在諸多層面上,這誠然是一本奇特、令人驚豔的大作。在英文的散文文體書中,罕有如此兼具充滿著危機四伏、具裂解的本質,又洋溢著自負、自誇的作品。而其筆觸、口吻又是如此謙遜且溫柔的。那或許是源於其作者,達爾文爵士原本就是在舉止上略顯害羞,而對其大思維又是信心十足的——他在字裡行間,總是試圖說明,而非巧辯、脅迫讀者。一如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間的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