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退役上將批評「伊斯坦堡運河計畫」被捕,艾爾多安逮遭諷「政變妄想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反對人士對運河650億里拉(123億美金)的預估造價表示質疑,他們認為土耳其經濟疲弱,負擔不起計畫,另一些人還懷疑運河沿線的房地產開發將使那些艾爾多安的黨羽受益。
編譯:吳宗宜
掃除伊斯坦堡運河前的障礙
土耳其政府3月通過了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興建伊斯坦堡運河( Istanbul Canal)的計劃,土耳其將在伊斯坦堡建造一條類似於巴拿馬或蘇伊士運河的運河,作為連接歐亞的博斯普鲁斯海峽(Bosporus Strait)及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的替代方案。此運河全長將為45公里(90英里),預計耗資100多億美元。
對此,超過120名退休的土耳其大使在4月2日發表聲明,警告該項目可能危及《蒙特勒公約》(Montreux Convention Regarding the Regime of the Straits),並對土耳其對水域航道的「絕對主權」( absolute sovereignty)產生負面影響。
《蒙特勒公約》規範了各國民、軍用船隻,通過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之相關規定,該公約並授予土耳其對兩海峽的控制權,在和平時期保證民用船隻的進出權利。
艾爾多安則指出,《蒙特勒公約》僅適用於兩海峽的海上運輸,不包括新建的運河,他說:「不用擔心,《蒙特勒公約》的規定僅止於兩海峽,新的運河完全不在此內。」
隨後,104位退休的土耳其海軍上將,於4月3日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警告土國不應退出有關使用兩海峽的國際條約,「我們認為要避免任何會影響《蒙特勒公約》的聲明或舉動,該條約關係到土耳其的存亡,這議題甚至不該被提出來討論。」
這些海軍上將並表示,該條約讓土耳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能保持中立,並可以被視為一大外交勝利,完整了確立現代土耳其大部分邊界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未規範的部分。
針對退休政府官員在過去幾個月中的評論,除了輿論批評軍官不應該干預民生建設與政治以外,土耳其檢察官也開始對他們進行調查,其中10名簽署公開信的退役海軍上將被拘留,而另外則有4位因高齡而未被拘留,但被命令在3天內向安卡拉警方報到。
這10名海軍上將被指控「試圖使用暴力和武力顛覆憲政秩序」(using force and violence to get rid of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和「犯下危害國家安全和憲政秩序的罪行」(agreeing to commit a crime against the security of the stat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這類似於2016年時,許多軍人被指控企圖對艾爾多安發動軍事政變的罪名。
土耳其總統發言人奧爾通(Fahrettin Altun)則憤怒地推文,回應了這些退休海軍上將的信,他說:「不要妄動,這個國家已在2016年7月15日向人民展示我們如何擊敗叛亂分子,要知所進退(Know your place)。」對此,一些土耳其反對派指責政府有「政變妄想症」(coup paranoia)。
2016年失敗的政變?
土耳其軍方在1960年至1980年之間發動了3次政變,2016年又試圖再次發動政變推翻艾爾多安政府,艾爾多安指控此次政變,是位於美國的穆斯林思想家、商人居連(Fethullah Gulen)所發起,而土耳其政府先前也指控居連及其支持者試圖在體制內,在警察、司法及軍隊中推動自己的理念,建立一個「國中之國」(parallel state)。
2016年的政變失敗後,成千上萬的人被關押待審,許多公務員、司法人員、軍人和反對派皆被判刑入獄、解僱或停職,超過2萬名軍人被逐出土耳其軍隊。
土耳其的西方盟國和人權組織抨擊土耳其政府試圖以政變為藉口,掃除國內反對派異議分子並削弱司法獨立性。
安卡拉則反駁,土耳其是個堅持法治的國家,他們採取必要的措施是為了清除居連在國家各級機關的支持者。
歷史悠久的海峽通行問題
兩海峽的通行與軍事化問題源遠流長,早在1833年,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為爭取俄羅斯協助對抗轄下的埃及總督,與俄國簽訂《恩基亞・史開來西條約》(Treaty of Unkiar Skelessi),規定在戰時不開放達達尼爾及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給外國軍艦出入,俄國藉此保護其黑海周圍領土之安全。
此條約遭英法等國強烈反對,並在斡旋下於1941年迫使土、俄與英、法、奧地利簽訂《倫敦海峽公約》(London Straits Convention),規定在和平時期任何外國軍艦均禁止進入兩海峽,而在戰時土耳其盟友所屬之軍艦均可進入海峽,此公約使俄國無法直接將海軍自黑海駛入地中海。
1923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率領該國廢除《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èvres)並重新簽訂《洛桑條約》後,兩海峽依舊為國際非軍事區。而在凱末爾推動下,各強權於1936年簽訂《蒙特勒公約》,確立了和平時期各國民用船隻、商船及軍艦(軍用船隻須先照會土耳其)通過兩海峽之權利,並對各國船隻通過兩海峽之費用及軍艦數量、噸數等加以規範,而在戰時土耳其則可以限制敵國或補給敵國的船隻通行。
運河計畫的可行性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