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獲頒英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導演,李安稱「巨大榮耀」並對花蓮受難者致上慰問

首位獲頒英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導演,李安稱「巨大榮耀」並對花蓮受難者致上慰問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安獲得「英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影史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華人導演。

英國時間4月6日,俗稱英國奧斯卡的英國影藝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將終身成就獎(Bafta Fellowship)頒給台灣名導李安,現年66歲的李安除了成為首位收下此殊榮的台灣影人,也是首位獲得此獎的華人導演。

AP_458923216620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BAFTA的終身成就獎每年頒發一次,是BAFTA授予個人的最高榮譽,以表彰其對電影,遊戲或電視的傑出貢獻。回看影史上獲得英國影藝學院獎終身成就獎的影人都赫赫有名,包含首位得主亞佛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大衛連( David Lean)、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費德里珂費里尼(Federico Fellin)、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比利懷德(Billy Wilder)、肯洛區(Ken Loach)、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等人,去年電影類的終身成就獎得主則是知名製片人凱薩琳甘迺迪(Kathleen Kennedy)。

歷任獲得BAFTA終身成就獎的得主,極高佔比皆為傳統歐美「老白男」導演,無論是性別或是種族皆缺乏多元性,較為知名的女性得主為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茱蒂丹契(Judi Dench)等人,而放眼亞洲地區,在李安之前共有兩位得主,都是來自日本,分別是2010年「瑪利歐之父」任天堂設計師宮本茂,以及2020年的《潛龍諜影》系列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不過這兩位日本人是在「遊戲」類別獲獎,因此,嚴格來說李安是史上第一位在「電影」類別獲獎的亞洲人。

BAFTA對於李安來說,是生涯前期重要的獎項之一。1991年,李安沈潛多年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推手》歷經波折終於問世,立刻入圍該屆金馬獎9項大獎,並抱走評審團特別獎,初試啼聲的處女之作即一鳴驚人。獲得成功的好評帶動之下,李安第二部劇情長片不用等數十年,1993年《囍宴》就推上世人眼前,且這一回除了騎走金馬最佳劇情片、導演、男配角、女配角、原著劇本獎之外,更在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影展擒下最高榮譽金熊獎,而後更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讓李安的名聲徹底打入國際影壇,而「父親三部曲」最終章《飲食男女》就順利入圍BAFTA的最佳影片。

到了第四部作品《理性與感性》為李安首部全英語發音的作品,找來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休葛蘭(Hugh Grant)首度打進歐美主流電影市場,且重要的是拿下BAFTA最佳影片,並入圍奧斯卡7項大獎,李安在國際上逐漸站穩腳步。除了《理性與感性》之外,李安還有兩部作品在BAFTA拿獎,分別是以華語為主的《臥虎藏龍》拿下最佳導演、非英語電影;同志電影《斷背山》則再度拿下最佳導演。從李安導演的創作生涯來看,BAFTA的確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AP_0602190902
Photo Credit: AP / TPG Images
《斷背山》在英國奧斯卡獲獎。

對於李安獲獎,根據英國影藝學院獎官方新聞稿表示,現任主席Marc Samuelson說:「李安是一位多才多藝、大膽而傑出的電影人。他毫不費力地遊走在各種類型,無論是在技術還是他處理的主題上,都深具開創性。《臥虎藏龍》、《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眾多作品中,不僅展示了他的技術和對電影製作的深刻理解,而且這些故事——無論是史詩還是小品,所有人都能透過角色與他的出色作品產生情感連結。我們很高興能頒給李安BAFTA的最高榮譽。」

李安則在此新聞稿中回應:「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英格蘭非常特別,尤其是拍攝《理性與感性》時,這裡對我而言就像是第二所電影學校。獲得BAFTA的終身成就獎並被認為是傑出電影人,是我巨大的榮耀。」

至於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李安導演透過助理表示,「在這困難的一年,受到BAFTA 給我這個鼓勵,內心感覺很溫暖。我會繼續努力。祝福所有拍電影,愛電影的人。謝謝大家關心。也想向在花蓮不幸受難的朋友們致上慰問之意。大家保重!」

今年英國影藝學院獎將在本週末(4/10-11)頒獎。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