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的道士,看馬來西亞的神──政大宗教所李豐楙談《從聖教到道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離散」更令人難堪的,就是被當作「外來者」來對待。這激發華人自我反省:原來我們的宗教都是各式各樣,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義,原來我們華人是如此缺乏連結。將來再發生類似的事件,華人要怎麼凝聚族人?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梁偉賢|編輯、攝影:林俊孝)
李豐楙的《從聖教到道教》,散發著一股鬱鬱的異鄉情懷:一個六十幾歲的台灣學者,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四處考察,母親驟然病逝卻無法隨侍。最後稿子完成,居然是在美國的波士頓——連寫作過程都應合了本書的主題:離散(Diaspora)。
離散,最初是指猶太人於兩千多年前,因為亡國而被迫流亡他鄉,最後在全世界各地散居,成為「外來者」。對於當年從中國移居南洋的華人先祖而言,這種「離散」是真實的傷痛。清朝政治家黃遵憲曾說:「譬彼猶太人,無國足安托」,就是在形容他們離鄉背井、無依無靠的困境。
政大宗教所李豐楙教授就在這本書,以他的「道士之眼」觀察宗教,帶出華人如何面對「離散」的種種問題。儘管成果豐富,他還是感嘆:「其實就像封面那張只上了一點顏色的道廟圖,我這本書,也只是馬華宗教研究的第一筆。還有更多地方,需要後進來接續。」

「王化」之仿效與變相——九皇爺
華人移居馬來群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人下南洋的時代。從清朝到民國初年,更有大量商人與勞工(特別是福建、廣東一帶)陸續南下。
起初華人尚未將這個「異域」當作自己國家。李豐楙從當地的宗教,窺見他們依然深受「王道教化」影響。他們是清朝子民,身在異國他鄉,其實已不受王權管制,然而當他們需要凝聚移民的力量時,卻又會仿效故土的教化,來維繫族群。
比如盛行於福建沿岸一帶的「王爺信仰」(王爺代表玉皇大帝巡狩天下,為百姓除瘟避疫)就被馬華的先祖帶來馬六甲。如此仿效故土官方承認的禮俗,就是一種「王化仿效」。在清朝時就建立的王爺殿上,往往會掛著「威震南邦」、「威震南蠻」的匾額。這除了是借王爺之威「護佑南邦」,也隱含著天朝意識,象徵早期移民自居天朝的「王化」子民,視南洋為「落番」(閩南語),於是有「南邦」、「南蠻」之稱。
但他們也會因應在地需求,而有「本相」與「變相」的異動。比如盛行於西馬地區的「九皇爺」信仰,其本相是「九皇星君」的星辰崇拜(即北斗七星加上左輔、右弼),到了馬國,卻發展成為「九皇大帝」,其神話也變成九個反清志士被砍頭的故事;每一年送「九皇舡」的儀式,也是從「王爺信仰」中的「送王船」改造而來,早期是為了「除疫」,後來更傾向於「祈福」。因此,除了王化仿效,華人也會變化儀式,形成屬於當地的信仰。

李豐楙認為:「其實九皇爺的信仰,是為了掩飾會黨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符合當時南下『漢人』的想法。後來才演化為華人的華族意識。」是故,「九皇爺」在馬國遠大於王爺信仰,這在華人圈內是獨特的現象。
既在斯土,則祭拜斯神——仙師爺
從「王化仿效」到在地化,顯示移民適應當地卻又眷戀故土的離散心理。但畢竟人在異鄉,總須融入方能安居;而華人在當地亦有自身的奮鬥經歷,又會因而「新創」神祇,比如「仙師爺」即是一例。
1860年,在盛產錫礦的雙溪烏絨(Sungai Ujong,現在森美蘭州的芙蓉市),兩位馬來土酋為爭奪華人礦區錫米的稅收而發生械鬥,海山和義興兩大華人私會黨也加入混戰,造成長達六個月動亂。當時的甲必丹(Kapitan,殖民政府任命管理華人的領袖)盛明利領導海山黨,結果戰敗,在逃亡過程中被殺。黨人為了紀念他,便將其供奉為「仙師爺」。
後來他的部下葉亞來(吉隆坡的開發者)成為甲必丹,便運用他的影響力,在吉隆坡、雙溪烏絨多處建造仙師爺廟,稱揚其神靈,而逐漸成為當地許多人奉祀的神祇。

在中土,為國征戰造成非正常死亡,朝廷即按照祭法中的「祭厲」與「祀典」原則,將戰死者功烈化,並褒忠為「神」。台灣桃竹苗的客家人,將抵抗林爽文、保衛家鄉而戰死的義民軍,立祠奉祀為「義民爺」,就是這種理念的移植。而「仙師爺」雖非中土官方敕封之神,但仍仿效「壯烈之死即可成神」的理念而供奉之,也可以成為真正的神。
神聖的尊者——拿督公
除此以外,華人也將其他民族的神祇納為拜祭的對象。在馬國,土地神有時是中國形象的土地公,有時也是「拿督公」。拿督公本是馬來人的神:Datuk Keramat(神聖的尊者),跟中國的土地神非常類似。法律規定馬來人必須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反而是華人在拜拿督公。其神像是一個身穿馬來民族服飾的長者,右手持馬來短劍(Keris)或手杖(Tongkat),左手拿著一個元寶;有些只是個神主牌,左邊寫著「五方五土龍神」,右邊則是「唐番地主財神」。

這種形象與稱呼,反映了「既在斯土,則祭拜斯神」的敬畏之心,將他邦的神收編於唐人的神系下,更能呈現與友族相處融洽、安居當地的一種現象。可見當時華人越來越認同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不管在神道或人道,都已經視斯土為吾土,在此落地生根。
到了1950年代,華人已是人口第二多的民族(將近四成),與馬來族、印族共同努力,終於擺脫英國殖民地的地位,成立馬來亞聯邦。
聖教、道教,還是「華人宗教」?
故國神遊,離散的起始點,早已物是人非,無可回望。現在的華人,已與馬來族、印族互相融合,創造獨特的馬國文化,「大馬華裔」大多以身為馬國子民為榮。
然而,出於各種原因,獨立之後馬來人逐漸把持政權,華人遭受打壓,一直到現在都必須跟當局對抗,以維護自身在語言、教育、信仰、工作上的權益。當權者不信任華人對國家的效忠,不但意圖抹去華人建設有功的歷史(如在歷史課本中消除葉亞來的功績),甚至華人文化的存在也不時遭受威脅。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