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服都市民眾移居地方?日本「移居交流促進中心」的角色與服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本的移居政策沿革與案例,我們能看到中央部會因應社會經濟環境,協調訂定了移居政策的大方向與跨部會共識,接著由地方政府、相關執行單位與在地組織,進行後續的移居組織分工,台灣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呢?
日本在1970年代後,面對高度經濟成長期,伴隨著地方人口往三大都市圈移動的議題,使地方面臨到「過疏化」、「人口減少」的課題,因此日本政府從70年代開始就提出與以「促進移居」為目標的相關政策,希望平衡都市人口的拉力,加大地方的推力。
本篇文章藉由簡介日本政府的移居政策沿革、日本中央政府移居政策的預期效果、模式、需求、服務內容與目標、日本總務省的移居交流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的移居政策組織分工,希望提供台灣各地建立移居交流促進計畫之思考。
日本移居政策發展沿革
日本在1960、70年代開始高度經濟成長,此時期的日本國土計畫擘劃目標,帶有決定各地產業發展關鍵地理位置,以及移居政策的性質。換言之,因應國內外的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影響著移居的目的——隨著地方的工業發展,伴隨而起的是創造就業、以及為了產業而移居的濫觴,當時「人口移動」的目的多以「開發地方」為主軸。
在1980年後,由於兩次石油危機造成景氣衰退、就業環境變差,促使返鄉的派遣勞動者開始增加。而於第三次日本全國綜合開發計畫中,也將開發目標從「創造富裕的環境」轉變為「整合人類居住之綜合性環境」。接著加上後福特時代生產環境與生產需求,皆從大量生產的模式轉型為細緻化生產模式,導致雇用環境變得不夠安定。因此從那時後開始,與勞動相關的意識與法規逐漸受到日本社會關注,讓人逐漸思考「工作地點、產業和環境間」新的可能性。
到了1990年,在全球主義之下,日本邁入通信技術時代和世界貿易體制,因此與農村與農業相關的政策,以及鼓勵新農移居的對策首度出現。而1997年日本的農業圈盛行「定年歸農」,以及經濟界「故鄉回歸運動」等用語,無非是希望提倡「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退休人士能作為移居的主力」之概念。
到2008年日本農水省和總務省提出了一系列「地方工作隊計畫」,可說是希望「促進年輕世代移居」的政策之始。而在2011年時,由於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以及其伴隨著海嘯與核能事故,日本社會對於大環境的日本生活環境連動的價值觀也起了變化。在那之後,「田園回歸」開始這詞出現在政府的政策文書中,象徵著社會大眾對於移居的關心程度又更高了。
接著時至近年的2014年,安倍政府將人口議題升高至國家戰略,內閣官房制定了《城鎮・人口・工作創生法》,才正式將「促進人口往地方流動」一目標拉高至四大地方創生目標之一的層級。[1] 而在2020年,由於疫情的緣故,現在在日本搜尋「移居」的人是2019年同一時間的三倍。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世界環境變化下,日本社會的人口移動型態、工作與生活的價值觀不斷在改變。
目前在日本政府中,主要以推動「移居支援制度」的機關為總務省、內閣官房「城鎮・人口・工作創生本部」、一般社團法人移住・交流推進機構,以及全日本各地方政府在首都圈內設置68個常設移居諮詢窗口,其中設置了六個中部圈(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諮詢窗口,20個近畿圈(大阪府、京都府、兵庫縣、滋賀縣、奈良縣、和歌山縣)諮詢窗口,以及62個其他區域的諮詢窗口。
表一:日本移居政策沿革表
時間 | 1960年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10-2020 |
時代背景(世界) | 福特主義大規模標準生產 | 後福特主義生產技術柔軟專門化 | 全球主義 | |||
時代背景(日本) | 高度經濟成長 嬉皮運動 有機農業、產銷 | 泡沫經濟景氣 (73第一次年石油危機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 (85年廣場協議浮動匯率86勞動者派遣法) | 新自由主義的構造改革、非正規雇用者數增加(95年WTO成立99年派遣法修正) | 就職冰河期(08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09派遣裁員 ) | 通貨緊縮經濟 人口漸少(11年東日本大地震) |
針對地方人口減少的綜合法制 | 自治省《過疏地域對策緊急措施法》 | 國土廳《過疏地域振興特別措施法》 | 國土廳《過疏地域活性化特別措施法》 | 總務省《過疏地域自立促進特別措施法》 | 總務省《過疏地域自立促進特別措施法》 內閣官房《町・人・工作創生法》 | |
國土規劃與促進移居相關主要政策 | 62年全總「據點開發方式」 69年新全總「大規模計畫構想」 | 77年三全總「定住構想」 | 87年四全總「交流網絡構想」 | 98年21世紀國土的設計「參加與合作」 97年「農業人博覽會」 | 02年故鄉回歸支援中心 08年總務省「集落支援員」 08~10年農林水產省「農村工作隊」 08年國土利用形成計畫、地域力創造計畫 | 15年國土利用形成計畫 |
國土目標 | 地區間均衡發展、創造富裕環境 | 整合人類居住之綜合性環境 | 建構多端分散型國土 | 打造多軸型國土構造成型之基礎 | 建構多樣化廣域地區自立性發展之國土、美麗易居國土 | 對流促進型國土 |
針對年輕人的移居 直接政策 | 94年地球綠化中心「綠的故鄉協力隊」 96年地域營造實習計畫 | 09年總務省「地域振興協力隊」 | 14年地域振興企業人 17年總務省故鄉工作假期計畫 |
(資料來源:整理自移多田忠義〈促進政策の変遷と課題─鳥取県鳥取市の事例を踏まえて─〉與公益財團法人東北活性化研究中心〈移住促進政策の現状と課題―地域おこし協力隊制度の可能性と活用促進に向けて―〉)
日本移居政策效果、移動模式和需求
日本在制定移居交流相關政策時,一定會先統計潛「在移居者的需求」,也就是分別在都市和人口過於稀疏的區域中做民意調查。在過去的統計中,也調查出約有三成的都市居民對移居移居地方有意願。而在日本的人口稀疏地中,民眾對於政府相關「振興地方」的政策認知,民眾認為除了振興產業、交通、情報資訊以及教育之外,就屬「促進交流與定居」計畫是在地人民的需求。

因此,日本政府也持續研究「移居人口」對地方帶來的影響,包括經濟的、社會的、教育的、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效果。這些論述皆可延伸形成出在地明確的社會問題意識與其解方。
表二:促進移定居所產生的效果
經濟的效果 |
|
社會的效果 |
|
教育的效果 |
|
心理的效果 |
|
其他效果 |
|
(資料來源:總務省「2004年過疎地域的交流居住需求分析相關調査」)
而在盤點「潛在移居者」與「在地需求」後,日本政府也針對「移居者型態」做了整理分類,包括較常聽到以「移居者移動方向」以及在日本相關政策文書中出現的「UIJ-turn現象」來分類,U-turn是指地方子弟(農村、三大都市圈以外)從都市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居到地方,J-turn是地方子弟到都市發展後搬到家鄉附近的中型都市。
除了「UIJ-turn」之外,近年日本還有很多不同的討論,例如細分到V-turn與J-turn類似,但是因為緣分的關係,是人口從地方到都市再到截然不同的地方。另外還有O-turn指的是地方和都市都待過,最後還是想回到都市的人。C-turn是只為了育兒(Child)環境而移居的人。N-turn是指因為不同原因搬家N次,或根據當時的就業或轉職環境因素而移居者。S-turn是指由於工作升遷或被挖角而跳槽移居地,甚至是海外的StepUp。最後是X-turn指的是以在地某個據點為中心,視情況搬遷或返回,例如只要有一台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工作的職業,有不同的生活據所。
圖解智慧國家四大關鍵科技,從不同角度帶你了解台灣的科技應用實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家都知道台灣有座半導體護國神山,也聽過許多媒體對台灣科技實力的盛讚,但台灣的科技實力到底強不強?我們從四個面向帶你看台灣作為「智慧國家」到底有什麼實力!
大家都知道台灣有座半導體護國神山,也聽過許多媒體對台灣科技實力的盛讚,但台灣的科技實力到底強不強?自己說不如讓國際單位做的調查更客觀顯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9月公布的世界數位競爭力(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評比,最近一次報告2021年台灣在全球64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當中排名第8,獲得歷年來最佳名次。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支持數位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就是「科技」競爭力。IMD評比報告揭露台灣拿下全球第2的佳績,從2018年的第11名年排名持續上升,顯見台灣無愧於科技強國之名。
科技小百科: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是一個長期研究國家與企業競爭力,在國際上具盛名及公信力的評比機構,並自1989年起發布「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其評比報告與調查結果更是各國政府擬定相關政策之參考。IMD每年會定期公布兩份競爭力評比報告,其一是「世界競爭力年報」,每年在6月公布,2022年台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全球第7名。另一份報告為「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每年在9月底公布,本篇文章引用的資料為這兩份研究。 |
也因為科技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有哪些技術是台灣不為人知的優勢?或是未來產業可大力投資布局的領域?我們找出其中四大項與智慧國家最有關的科技,展現台灣具備強勁的科技能量,或許你已經受惠,也或許你能從其中找到發展的機會。
關鍵科技一、融合海陸空領域的多維通訊

隨著國家管理範圍逐漸擴大,通訊範圍多元且彼此關聯,相關科技如低軌衛星、5G通訊、海底電纜等,形成環環相扣的多維通訊聯網。
仔細洞察2021年的IMD報告,台灣在「行動寬頻的用戶比例」這項指標,拿下全球第1的傲人成績。顯見台灣在通訊基礎建設的投資及普及率,是走在全球領先位置。
尤其5G/6G關聯科技更是未來多維通訊的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原因是5G衍生的價值鏈相當廣泛,舉凡從晶片、模組、終端、邊緣、系統、到應用服務,可形成完整生態圈。為了強健台灣5G專網的自主技術與供應鏈,從2018年先後成立5G產業發展聯盟、5G垂直應用聯盟、以及5G Open Networking平台,逐漸形成5G國家隊。
除了把5G領先國視為戰略目標,當創新技術落地,更能帶來龐大商機。根據工研院的預估,將5G的小基站、邊緣運算、網路虛擬化等關鍵產品、模組、元件加總起來,2025年的市場規模上看2,510億美元(約新台幣7.5兆元),其他國家還在積極推動5G聯網建設,顯見相關商機仍有相當大發展空間。
關鍵科技二、新型態數位經濟與網路服務

邁向Web 3.0的交叉點,元宇宙被視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新機會,市調機構Gartner預測,2026年全世界將有25%的人口,每天至少有一小時投入元宇宙虛擬世界,進行工作、社交、教育、購物、娛樂等活動,並藉由虛擬貨幣、NFT進行數位資產的交易,虛擬經濟逐漸成形。
所謂元宇宙,需要以5G/6G高速網路為基礎,透過VR頭盔/眼鏡作為進入3D虛擬世界的載體,在元宇宙的各種互動體驗則需仰賴AI運算、雲端/邊緣儲存、區塊鏈等核心技術支援。人們在元宇宙內可以滿足從現實世界做不到的事情,形成穿梭虛擬、現實之間的生活體驗與商業模式。
近七成投入元宇宙相關應用的企業,認為元宇宙在未來5年一定會蓬勃發展,虛擬音樂會、虛擬時裝秀、媒體及產品聯名展示活動,將是元宇宙優先發生的商業體驗。
那麼台灣要投入元宇宙有何利基?解析元宇宙供應鏈版圖,主要可分為晶片、光電、通訊、AR/VR裝置、內容以及AI技術,台灣科技可從硬體方面,包含晶片、感測IC、光學零組件、伺服器等擅長領域切入。像是大家熟知的半導體大廠台積電,對於相關晶片的供應就至關重要,另外光電產業也有揚明光、玉晶光、中光電等企業,讓投影技術更精緻,再來連接元宇宙的通訊技術,也有聯亞來支援,而裝置軟硬體、AI技術則是有創意、世芯、智原等企業投入,最後想到AR/VR集大成者,就不能遺漏宏達電在這一塊的耕耘,同樣威盛電、佐臻、未來市(XRSPACE)等品牌也積極佈局,可見台灣已有完整的供應鏈,接下來有志於加入元宇宙的廠家,不妨從自身的專長去思考,相信不論是哪個領域的企業,都能有更多的創新、應用內容投入,完善整個元宇宙生態。
關鍵科技三、疫後時代興起的智慧型代理人

近年因疫情持續延燒,越來越多領域開始導入「智慧型代理人」,像是零售業者引進半自動化機器,協助人力處理訂單、點餐;又或是醫院使用機器人,藉由AI辨識功能分擔部分醫護工作。
所謂智慧型代理人,以它所知的知識範圍內,自主完成人類所給予的指令任務。智慧型代理人發展至今,能協助人類的廣度、深度越來越多,主要是受惠機器學習的技術更為先進,加上其他的自動規劃、互相協調等演算法的成熟,讓智慧型代理人成為下一波產業發展重點。
世界先進國家紛紛把AI納為國家產業重要發展策略,台灣從2018年就推出「台灣AI行動計畫」,全面啟動產業AI化。發展至今,AI應用已從測試階段逐步應用於各式產業,資策會統計發現,掌握AI技術的新創企業在台灣有300家,逐漸摸索出不同的商業策略與獲利模式。
尤其資通訊、醫療照護是台灣兩大擁有頂尖人才的雙軸產業,在疫情之下,就可以看到醫療+科技所衍生的智慧型代理人應用。像是過去為了解決醫療量能不足,開發「5G智慧防疫機器人」,用來隔離病房消毒、運送餐盒及藥品物資,比傳統人力消毒方式有效節省50%時間,還能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讓醫事工作更有效率。
關鍵科技四、資訊安全網保護每個人數位資產

我國面臨網路犯罪、駭客入侵政府、機關,甚至竊取個人資料事件持續增加,如何保護國民安心使用數位科技、保障財產安全將是未來重要方向。隨著AI普及所衍生的龐大資料量之隱私及資安問題,成為棘手的挑戰。從國際AI資安發展現況來看,歐盟在2021年提出人工智慧規則草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鼓勵值得信賴且道德的AI進行研發與應用。微軟更在今(2022)年禁止提供AI推測情緒技術,並制定「負責任AI標準第二版」、Google則停止AI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能與人類溝通等爭議事件,這些做法也都反映美歐在立法之際,業者也在努力自行節制敏感AI技術。
AI資安,是挑戰也是機會。未來,台灣政府與企業也須密切關注美歐相關草案的立法動態,找出AI規範的共同點,以此界定使用AI產品與服務之要求;因此,AI資安不僅需透過科技來防禦,更需要治理與法規,降低AI所帶來的衝擊。
另外,針對5G資安議題,台灣有展開大型科技防禦策略,包含5G資安防護系統、跨機關資安聯防。5G資安防護系統致力確保業者使用的5G系統具備安全、可靠、信賴,與國內5G專網業者進行服務驗證,以強化國產5G系統的整體資安防護能力。跨機關資安聯防的目標放在建立政府與民間的資安聯防體系,藉由橫向整合跨部會,全面提供威脅情資,減少機關隱匿資安事件,降低事件誤報與漏報。
持續提升台灣的科技能量 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國家

台灣的科技能量持續提升,從2022年的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可發現,而且該報告還指出我國擁有高素質勞動力、經濟活力、企業治理能耐、高教育水準等優勢。上述四項與智慧國家高度關聯的新興科技,涵蓋「數位基盤、數位創新、數位包容」等元素,如何借助科技打造創新、包容的社會,在台灣強勁的科技應用產業鏈上,補強創新的能量,並延續發展優勢項目,將是台灣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