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到底「獨家」了什麼:為何應緬甸軍方邀請入境採訪後,引發了新聞倫理爭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緬甸軍方強力封鎖國際媒體入境報導的情況下,美國媒體《CNN》受邀進入緬甸進行的「獨家」採訪引發了爭議,因有民眾接受《CNN》採訪後遭逮捕,被批評沒有保護受訪者;不過也有不少緬甸人民感謝《CNN》的報導為他們伸張正義。
文:杜晉軒、吳象元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直接已超過兩個月,由於軍政府阻止國際媒體進入採訪,內部訊息流通不易,根據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統計,至今遭軍方鎮壓死亡的人數超過550人。
就在緬甸軍政府全力封鎖國際媒體入境之際,軍政府卻在3月底邀請了美國媒體《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及總部在柬埔寨的網路媒體《東南亞環球網》(Southeast Asia Globe)入境採訪。由於發生了有緬甸市民在接受《CNN》採訪後被便衣警察逮捕一事,因此也引發了新聞倫理的爭議。
根據《CNN》發布的新聞片段,人在仰光採訪的《CNN》國際版首席記者Clarissa Ward表示,他們在仰光採訪的過程中,儘管能自由進行採訪,但採訪全程都是在軍方安排的翻譯與軍人的護送陪同下。
此次的爭議事件,在於《CNN》與Ward是否沒有善盡保護受訪者的責任?因為Ward的採訪團隊曾在仰光市集採訪了數位民眾,但團隊離開後,受訪者隨即被埋伏的便衣警察拘捕。
提出批評的媒體、社運圈人士認為,已屠殺多名百姓的軍政府,在多番阻止國際媒體入境後,卻忽然邀請《CNN》赴緬採訪,目的是為了取得對軍方有利的國際報導,因此擔憂《CNN》成了軍方洗白的工具。根據媒體報導,緬甸軍方邀請《CNN》採訪的背後,是應此前聘請的以色列籍說客建議而進行的。
Ward:指責我的都是坐在辦公室的白人男性
對於有受訪者被便衣警察逮捕,Ward與《CNN》連線採訪時強調,當他們來到仰光一個大眾市集時,許多市民一看到CNN,就自動上前來舉「三指手勢」,並呼喊反軍方政變的口號,因此Ward認為,應採訪他們以讓當地人民有表達意見的機會。
《今日緬甸》指出,有5位名平民因與Ward接觸而被埋伏的便衣警員拘捕,接著有兩名女性因拍攝Ward而被捕,以及一名回答Ward提問的女性也被帶走。一名目擊者稱,其中被捕的兩名女性大喊:「為什麼拘捕我們?怎麼沒人幫我們?」一名便衣警察遂拔槍威脅道:「誰敢幫她們?」之後那二人被便衣警察推進車內帶走。
Ward與《CNN》連線採訪時表示,軍方逮捕了11人,而他們已要求軍方一定要釋放受訪民眾,而目前已釋放了至少8人,仍有3位音訊未明。
台灣籍的前《緬甸時報》(The Myanmar Times)記者劉忠恩指出,確實許多緬甸人很感謝《CNN》的報導為他們伸張正義,但他認為這次《CNN》「獨家」報導的代價,卻是讓11名無辜老百姓受牽連,而且只換來了無新意的報導。
劉忠恩認為,以《CNN》的財力與資源,應尋求人在緬甸且英文流利的記者合作,而非派一個素來沒有緬甸經驗的記者,且應到邊境去採訪被軍方空襲的克倫族難民營,而不是在軍方安排下待在仰光而已。
儘管面對沒有善盡保護受訪者的批評,Ward仍在推特上反駁,表示報導出來後,她被許多緬甸人的正向、令人感動的訊息所淹沒,而批評她的多是「以偏概全的白人男性的學者、評論家」。
對此劉忠恩則批評Ward是在自欺欺人,選擇性忽略也有不少緬甸籍的女性記者、學者、社運人士對她有所批評,因此許多人批評她患有「白人救世情結(white savior complex)」。
Very striking that I am being absolutely inundated with positive, heartfelt messages from people in Myanmar, while a handful of white male academics/ commentators (none of them in the country) write endless screeds about how offensive my trip is to the people of Myanmar 🤔
— Clarissa Ward (@clarissaward) April 6, 2021
當地新聞工作者的努力被忽視了?
另外也有批評指出,《CNN》在採訪過程營造出的英雄形象,掩蓋了在緬甸或亞洲其他區域本地新聞工作者的努力,尤其與Ward處境相比,他們是在沒有軍政府的保護下進行採訪,卻仍繼續冒著生命危險在報導緬甸現況。
這些媒體中,如《今日緬甸》(Myanmar Now)和《緬甸前線》(Frontier Myanmar)都是從政變爆發第一天後便持續堅守新聞工作崗位,有時還要讓自己處於火線之中,紀錄著軍方對示威民眾的血腥鎮壓;一位《緬甸前線》的攝影記者,甚至在一次採訪中為保護三個孩子,左手掌遭子彈射中。
根據政治犯援助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資料,目前緬甸有29名記者被拘留,另有21人則是在被拘留後釋放。
任職《緬甸前線》並曾替《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報導緬甸政變的記者周浩霖,在接受關鍵評論網採訪表示,他與在仰光的本地和外國記者,都同意劉忠恩提出的關注和批評。
周浩霖表示,儘管《CNN》提供了關於緬甸人民困境的專業報導,但Ward仍不幸犯了一些錯誤,例如她強調其團隊是政變後被允許進入緬甸的第一批新聞工作者,這在技術來說或許是正確的,但包括《路透社》、《日經新聞》和其他國際媒體,其實都有駐緬甸的在地和外國記者,並且也都在做非常重要的報導。
而對於緬甸在政變後的新聞自由現況,周浩霖表示:「目前緬甸的新聞自由現況真的是岌岌可危,例如發生了像Mratt Kyaw Thu這樣積極報導的記者被指控違反緬甸刑法第 505(a)條 、我的同事(任職《緬甸前線》)不久前才受到槍傷,還有《密支那新聞》(Mizzima)的聯合創辦人Thin Thin Aung和其他人被捕,《CNN》實在應該要對在緬甸本地媒體工作者的辛苦成果,和所受的風險表示敬意。」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 2021-04-15 送舊迎新的潑水節,緬甸群眾不潑水改潑紅漆,象徵人民鮮血未乾
- 2021-04-14 聯合國警告緬甸恐走向全面內戰,呼籲各國避免「敘利亞內戰」在緬甸重演
- 2021-04-10 《CNN》到底「獨家」了什麼:為何應緬甸軍方邀請入境採訪後,引發了新聞倫理爭議?
- 2021-04-09 立法院通過決議聲援緬甸民主,籲政府提供台商與在台緬人必要協助
- 2021-04-08 「他們佔領了我的大使館」:緬甸駐英大使海外反政變惹怒軍方,傳副大使受命封鎖使館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