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物裡學》:筷子比任何一種餐具更近似手指的擬物、或者延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當我持著修長的杉木筷,無論接下來要吃的是圍爐大餐或孤獨泡麵,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存在感,透過溫潤的指間觸覺,它好像在告訴我:「要好好地吃,好好地活」。
文:李明璁
筷子 chopsticks

我喜歡樸質的木製筷子。就像握著剛削好、還散發木屑香氣的鉛筆,讓人感到書寫前壓倒性的靜謐;每當我持著修長的杉木筷,無論接下來要吃的是圍爐大餐或孤獨泡麵,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存在感,透過溫潤的指間觸覺,它好像在告訴我:「要好好地吃,好好地活」。
對我來說,筷子比任何一種餐具更近似手指的擬物、或者延伸。相較於刀叉匙,筷子無所謂左右手的差別,它缺乏一種明確的方向性。每個使用者因其個人習癖,而將筷子自我身體化。筷子不像銀製刀叉匙的沉甸、動作盡是往下墜落;相對的,它總是輕盈向上揚起。也難怪,我們只看過雀躍的筷子舞,而未曾聽說有人以叉匙入舞。
筷子雖是形狀最簡單的餐具,不過就是獨立成雙的平行線,沒有任何「面」的型構;但也因此能與我們的手指巧妙交纏,且比任何一種餐具都便於攜帶。「握」或「拿」,其實都不是指涉手持筷子的精確動詞,那頂多適用於對刀叉匙的操作描述。總之,筷子的形式極簡,是為了融入它極繁複的對應體:手指。
若從西方中心主義觀之,筷子並不好用:與湯匙相比,它不易撈取;與叉子相比,它不好固定;與刀子相比,它不便切割。然而,如果我們將視角反轉,卻會發現筷子其實因此而「一式多用」──至少可以刺穿、切分、按壓、翻動、攪拌、夾取、傳遞……
法國社會學家羅蘭.巴特因此讚頌筷子:「它的姿態如此輕柔,有著一種陰性氣質,這種準確、細緻的動作正如母親抱小孩般的小心翼翼……不像我們(西方人)餐具那樣切割和刺扎;它從不蹂躪食物,不是慢慢挑開(如對待青菜),就是輕輕分離(如對待魚類),因而重新發現食材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縫隙。」
刀叉匙的單一機能導向,與講究專精分工的歐洲現代思維契合。每種餐具各司其職、固定其用。只要有參加過西式盛宴的人,肯定對那一字排開、大小長短不同的刀叉與匙,印象深刻。相對而言,筷食的東亞生活圈,傾向建立某種圓融一體、彈性非固定、與多重機能的物體系。避免過度的功能區隔及其對立,而以木或竹為主的素材則強調了自然感。
再者,西方的進食安排具有一種中心性,有明確的主副菜之別與前後順序,因此餐具也須隨之變化。表面上這是一種個人主義式的進食,但其實卻服膺於某種核心權力的均分。
然而,我們的用餐相對是去中心而散漫的,桌上滿佈不同烹調形式的菜餚,等待具備多重機能的筷子來挾取──於此沒有特定的次序,只是基於個人偏好的選擇,以及某種隨機的趣味。當然,也可能是儀式性的行為表現,比如說幫忙挾菜,以示孝敬、客氣、或愛意。
因為喜歡筷子,去日本旅行常會帶回漂亮的杉木箸,不過節儉的媽媽總捨不得用。偶爾我回老家吃飯,不免抱怨「筷子這麼舊該換了」。直到有一次,半夜煮了麵,安靜等待時我拿起筷子,用指尖緩緩撫摸,發現尖端部位有些極細的坑凹,想是媽媽不經意留下的牙齒咬痕吧。突然我感到微微不捨,原來歲月老去的記憶,竟已銘刻在如此毫不起眼的舊筷子上啊。
叉子 fork

相較於自己對杉木筷子毫無保留的喜愛,不鏽鋼製叉子,於我則有一種感官上的好惡參半。一方面,叉子記憶著某些美好味覺:諸如五分熟的菲力牛排或「天使髮」義大利細麵(Capellini)等西式佳餚;但另方面,它本身的觸感和視覺,卻較難誘發物件與主體間的親密連帶,有時還給人難以言喻的冰冷距離。
筷以木材削作,質輕、溫潤、柔和,叉子則是沉重、冰冷、堅硬的金屬製品。筷子是手指之延伸,靠輕握、托住的巧妙動作而後夾取。叉子則全然不同──透過緊密的穿刺、固定,它圈劃出取食的一口範圍,再佐以餐刀切割。前者有某種曖昧但萬能的兼容性,後者則強調明確而單調的機能性。
叉不僅跨文化地與筷形成對比,即便在同一文化內,它和勺匙的關係亦是如此。叉子具有攻擊的武器意象,表徵著人類征服而非順應自然;而勺匙卻相對安定、包容,被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視之為母性象徵。
在古英國,一個茶碟裡放著兩只小勺,預告婚禮將臨;耶誕夜裡人們舉起勺匙,祝不在場的親友健康平安。勺匙在不同生命儀式中常以禮物的姿態出現,而叉子卻很少被當成餽贈品。
叉子雖是遠古狩獵和烹烤工具的縮小擬物,但其在餐桌上的歷史,卻遠遠不及筷與匙之久遠。史載最早使用餐叉者,可能是十一世紀威尼斯總督的新婚妻子。當時她以叉進食的舉動,讓參與喜宴的多數賓客大感震驚。樞機主教甚至寫了一篇文章批判她,題為:「過度矯飾高尚,體內因此徹底腐敗的總督之妻」。
教廷認為,既然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都是徒手取食,人類就不該自作聰明、以不潔的器具代之。後來總督夫人罹患絕症,大家一口認定這就是她挑釁上帝自然律則的罪果。直到17世紀,德國的神職人員都還沿用同樣的理由,反對將叉子引進家中。於此同時,地球另端的中國和日本,早已發展出精緻的箸食文化。
就連學富五車的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都曾在其經典文集中,坦承「自己幾乎不用刀叉……時常咬到手指。」難怪年鑑史學宗師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直言:「16世紀以前的歐洲,並沒有名符其實的豐盛飲食和洗鍊的用餐方式。在這一點上,西歐遠遠落後於所有古文明。」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