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週報】緬軍鎮壓人民不停歇|李顯龍接班人王瑞杰宣布不接班|越南確定「四大支柱」領導班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緬甸軍方單方面宣布不攻擊少數民族,但還是針對反軍方的抗爭者鎮壓;4月8日,李顯龍接班人、副總理王瑞杰忽然以健康因素宣布不擔任第四代領導班子領袖;越南第14屆國會8日結束,國家主席、總理、國會主席等「四大支柱」已確認成形。
編譯:荊柏鈞、柯昀伶、鍾依吟、黎柏君(南洋誌)
南洋誌東南亞週報第113期,為讀者挑選2021年4月3日至4月9日期間,有關緬甸、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與泰國的六則東協區域大事。
緬甸|軍方對少數民族停火一個月,鎮壓示威群眾力道不減
隨著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合流反政變,緬甸軍方3月31日透過國營電視台單方面宣布,自4月起停火一個月,但停火對象不包括破壞政府安全及行政運作者,安全部隊仍持續鎮壓示威群眾,並關閉國內無線網路服務,甚至通緝異議名人。
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包括克倫民族解放軍(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若開軍(Arakan Army),相繼表達支持反政變的立場,除派員保護示威群眾、攻擊軍方哨所並切斷其補給路線之外,更稱軍方若是不停止殺戮,則誓言加入這場「春季革命」。對此,軍方遞出橄欖枝,宣布4月停火一個月,避免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與反政變勢力結盟,組成一支「聯邦軍」(federal army)與軍方抗衡。
然而,緬甸軍方的停火對象並不包括破壞政府安全及行政運作者,安全部隊仍持續動用武力鎮壓示威群眾,軍方領袖、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Min Aung Hlaing)更辯稱,示威群眾所號召的公民不服從運動意在「摧毀」這個國家。同時,為防堵示威活動持續擴大,軍方下令關閉國內無線網路服務,甚至針對異議名人發布通緝令。
由法國、希臘、立陶宛署名、聯合國數十個會員國共同簽署的聲明表示,對記者及媒體工作者的困境「深表關切」,強烈譴責軍方任意騷擾、逮捕、拘留人權人士及其他公民社會成員,並抨擊軍方以關閉網路作為箝制資訊流通的手段。

新加坡|王瑞杰閃辭星4G領導人,不接任下屆總理
原本被定位為接任下屆新加坡總理的王瑞杰,4月8日以年齡與健康因素為由,致函總理李顯龍請辭星國第四代(4th Generation, 4G)團隊領導人物。此政壇震撼彈被視為星國接班計畫的一大挫折,不過李顯龍與30位政要高層皆表示理解,李顯龍預計將繼續擔任總理至「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稱武漢肺炎)疫情解除,讓執政團隊有足夠時間討論出新的接班人選。
王瑞杰目前擔任星國副總理、經濟政策統籌部長與財政部長,請辭4G領導人物後,將在兩週後的內閣改組中卸下財政部長一職,但將留任副總理與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也將繼續擔任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與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聯合主席。
王瑞杰在致函李顯龍的信中提到,他今年已經60歲,新冠疫情衍生的危機過去後他就60多歲,雖然屆時還算旺盛期,能做不少事情,但比起前三位總理接棒的年紀(李光耀35歲、吳作棟49歲、李顯龍52歲),他如真的接棒,跑道會太短。他認為星國需要更年輕的領導人,來帶領新加坡在後疫情時代重建、邁入下一個建國階段。
王瑞杰2016年時曾經在內閣會議上急性中風昏倒,被醫療團隊救回一命且逐漸康復。2018年擔任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現任貿工部長陳振聲為副手,「王陳」基本上已成為4G領導核心。2019年出任星國唯一副總理,成為李顯龍接班人的態勢已大致底定。雖然他認為目前身體狀況不錯,但當前國際情勢將對下一任總理帶來巨大挑戰,在與家人討論後決定退出4G領軍位置。

越南|14屆國會11次會議落幕,確認「四大支柱」領導班底
越南第14屆國會第11次會議3月24日至4月8日在河內召開,會中選出國家主席、總理、國會主席等職,重要領導職位「四大支柱」已確認成形。越共總書記由阮富仲破例連任;總理阮春福也破例未在65歲卸任,轉而接任國家主席,這是越南首次有總理轉任國家主席。總理由范明正(Phạm Minh Chính)出掌;河內市委書記王廷惠(Vương Đình Huệ)則出任國會主席。
阮春福以97.5%的高得票率當選國家主席,在4月5日宣誓就職表示越南會持續創造奇蹟,變成富強國家。阮春福在擔任總理期間,於經濟發展與防疫成效上交出漂亮成績單,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越南政治學者Nguyen Khac Giang表示,其任國家主席是實至名歸;而接任的總理是否能保持高經濟成長為世人關注焦點。此外,如果阮富仲提早卸任,身為黨內二把手的阮春福相當有機會成為總書記。
總理由越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范明正出掌,范明正宣示,除了將致力於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促進經濟成長,也會持續推動反貪運動。范明正曾任廣寧省書記、公安部副部長,2015年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日經分析認為,范明正的出線與河內近年嚴加控制言論和社群媒體方向相符。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東南亞專家塞耶(Carl Thayer)則指出,范明正政治歷練較淺,是否能有效勝任總理一職有待檢視。

馬來西亞、汶萊|慕尤丁出訪汶萊,兩國將合作開發油田
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4月4日抵達汶萊,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行程,雙方領導人除商討建立互惠綠色通道(Reciprocal Green Lane)、疫苗外交、強化經貿合作等事項,也見證兩國在石油及天然氣領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慕尤丁此行係應汶萊蘇丹哈山納包奇亞(Hassanal Bolkiah)之邀,出席第23屆馬來西亞–汶萊領導人年度諮詢會議,這也是雙方領導人首次在該會議框架下會晤。馬來西亞外交部在文告中指出,該會議是兩國共商雙邊、區域及國際議題的最高平台,雙方領導人欲藉此深化兩國關係並促進後疫情時期的合作。
“東南亞週報”的相關議題
- 2021-04-24 【東南亞週報】緬軍政府領袖將出席東協峰會|微軟投資大馬10億美元建數據中心|GOJEK與TOKOPEDIA合併案最快本月完成
- 2021-04-17 【東南亞週報】泰國宋干節後單日確診達1500人|越國產車擬赴美國上市|菲美不畏疫情舉行聯合軍演
- 2021-04-10 【東南亞週報】緬軍鎮壓人民不停歇|李顯龍接班人王瑞杰宣布不接班|越南確定「四大支柱」領導班底
- 2021-03-20 【東南亞週報】泰訓練嗅探犬偵測武漢肺炎|菲國檢出新變種病毒「P.3」|緬甸文人領袖號召推翻軍政權
- 2021-03-13 【東南亞週報】 泰擬縮短接種者入境隔離期至7日|越南新冠疫苗施打開跑|聯合國安理會譴責緬軍方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