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大軍集結烏克蘭邊境,「劊子手」普亭到底打什麼主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近期的情緒、侮辱對普亭而言,真的是引起他「報復」或是製造衝突的衝動嗎?柔道高手的普亭、KGB出身的他最擅長的就是冷靜的觀察局勢,在最佳時機出手,讓對方一槍斃命。
近期烏克蘭邊境氣氛再度緊張,俄羅斯軍力紛紛在此進行集結,支持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分子的活動。據估計,現有約2萬8000名分離主義軍隊與2000名軍事顧問於此駐紮。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致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表示支持,但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港譯「普京」)對拜登上台後,針對俄羅斯的指控與再度將焦點從中國身上轉移至俄國的做法,表示不以為然。雖然在川普(Donald Trump,港譯「特朗普」)時期,俄羅斯曾開玩笑說「對世界第一壞蛋的角色被中國取代而感到失落」,現今俄羅斯重回寶座,被拜登譏為「劊子手」(killer)的普亭,不知心理是喜還是悲?
美俄競合,凸顯普亭對拜登的不安
長久以來,西方國家習慣的意識形態認為,世界若沒有俄羅斯將會過得更好,但實際上,世界還是很需要俄羅斯這個反派角色。儘管衝突持續升溫,俄美在氣候變遷、北極環保與能源項目上進行新項目的合作卻是毋庸至疑。
反過來說,雙方關係雖然不會加速好轉,但可確定的是,這種變形的衝突策略將會持續進行著,並作用在近期烏克蘭的衝突上。尤其拜登在選舉期間,兒子杭特(Hunter Biden)被烏克蘭天然氣公司布利斯瑪(Burisma)醜聞纏身,並且在大選期間被美國指控俄羅斯利用媒體干預大選,把不受克里姆林宮歡迎的拜登競選團隊,與其子杭特收受布利斯瑪每月5萬美元的消息擴張放大,試圖影響外界觀感與操縱選情。
近日杭特接受採訪,再度否認其中關係。這些都證明了,俄羅斯對時任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副總統的拜登,處理烏克蘭事務的不滿與不安感,以及預感拜登上台後對俄羅斯關係將走向衝突與僵化。
烏克蘭局勢緊張,仍與克里米亞有關
2014年4月11日,俄羅斯將克里米亞共和國與塞瓦斯托波爾市(塞凡堡)作為聯邦主體入憲,此後每年皆會慶祝克里米亞半島的回歸。原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西方各國至今還未公開承認其主權屬於俄羅斯,爭議還是持續著,彼此將此作為談判交涉的籌碼。
俄羅斯一再強調,克里米亞半島上的人民是經過公投才「回歸」俄羅斯,所以無理由歸還給烏克蘭,加上歐盟與美國也無積極打算動用熱戰使俄羅斯就範。而位於烏東的頓巴斯(Donbas),多年來的爭議與近期烏克蘭邊境緊張的情勢,也使國際焦點再度回歸至烏克蘭。
根據俄國媒體塔斯社的報導,從2021年2月開始,烏東頓巴斯地區的情勢越演越烈,每天上演嚴重的槍擊事件。西方國家的代表多次對此表示關注。正如俄羅斯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所表示,俄羅斯軍隊穿越俄羅斯領土的行動,不應打擾其他國家,因為這不會以任何方式威脅到其他國家。還強調,烏東的頓巴斯地區正在發生的是屬於烏克蘭內部衝突,而俄羅斯軍隊從未參與過。
據悉,歐盟27國外交部長將在下次會議上討論「俄羅斯軍隊在與烏克蘭接壤的邊界增兵與的軍事活動」的議題,而缺少聯合軍隊的歐盟國家,大部分則是依靠美國的軍事支持,各國與利潤豐厚的美國軍火業建立起緊密的關係。所以,現今北約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同盟,而且還是個強大的政治思想遊說機構。
烏克蘭雖然還未加入北約,但美國對烏東衝突與黑海防衛也提供不少的力量。根據俄羅斯塔斯社的報導,美國國防部正向黑海派遣軍艦。這種含有特殊意味的訊息,無法確定拜登是否馬上就要和俄羅斯直球對決,但根據《蒙特勒公約》中,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有關規定,美國必須在船艦進入黑海的14天前,向土耳其發出警告。至今各方媒體尚未發布正確的通知訊息,代表著美國對這件事還是處在「準備報復行動」的階段。
俄羅斯在邊境調動軍隊,準備對烏克蘭開戰?
另根據公開調查組織「The Conflict Intelligence Team」的資料,俄羅斯軍隊現集結地點位於離烏克蘭邊界約155英里處的沃羅涅日(Voronezh)以南。這樣的距離可以說是有點遠又不會遠的絕佳距離,能造成烏克蘭政府神經緊張,卻又讓人感覺還是保有一定的距離。
但來自俄羅斯西部和南部軍區的部隊調動,遠遠超出近期的標準演習的範圍,這讓各國摸不著頭緒,不確定俄羅斯接下來的目的。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界定為「單方面挑釁」的俄羅斯,是否會真正對烏克蘭開戰?因為與俄羅斯沃羅涅日市連結的烏克蘭地區,雖屬於烏克蘭,但是受到俄國政府支持的代理人區域,並加強了整體的複雜性。
綜觀美國與俄羅斯近年以來最有可能發生熱戰的區域,是落在波羅的海、烏克蘭與敘利亞。
雖然俄美在此三個區域衝突持續進行,但彼此對熱戰的爆發還是有所收斂,尤其在新冠病毒爆發下,預估兩國不會輕易的觸碰到彼此的底線。所以,可以說是一種21世紀的新型冷戰正在雙方之間進行,包括持續對俄羅斯經濟制裁、西方國家對俄國召回外交官等方式來表示。
美俄新型態冷戰,兩國關係新低點
這種西方國家對俄的新型冷戰型態,是一種道德與政治上的對峙。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於202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裡,描述了美俄之間的關係是處於冷戰以來最嚴峻的時期,並且風險不斷升級。儘管俄美關係已不再是全球政治最重要的焦點,但危險卻不斷的升級。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