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需要改善「系統性錯誤」的除了台鐵,還有報導亂象百出的媒體業

需要改善「系統性錯誤」的除了台鐵,還有報導亂象百出的媒體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媒體專業工作者,社會大眾試圖想改善重大災難新聞品質不佳和產製、勞動等問題時,不應該再採取「個人責備論」的看法,,而是應將焦點放到新聞產製流程的「系統性」錯誤,才能使媒體結構走向更好的發展。

太魯閣號撞擊工程車後出軌,台鐵40年來最嚴重事故,造成駕駛員在內近50人喪生,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台灣各大媒體紛紛搶進現場報導,隨事件發展也出現各種令人憤慨的「新聞標題」與光怪陸離的「採訪行為」。部分媒體開始鋪陳懸疑、戲劇以及誇飾等手法包裝新聞,更甚竟以「籃球大頭顱……」形容罹難者;又以「屍速列車……」為標題陳述事件;又或對受害家屬不當提問,企圖拍攝哀傷神情,扮演檢調追逐、公審嫌疑人等脫序舉止,造成網路獵巫行動不斷,錯誤資訊四散。

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4月7日證實,已收到多件民眾申訴案,除了會依流程審議,若經調查有違法行為將依法開罰,藉以平息社會大眾怒火。

面對新聞產業的惡化,身為記者該如何選擇?

媒體侵入式採訪受社會撻伐已不是新鮮事,過去著名留日女學生命案,疑兇張志揚自刎事件,其父受媒體簇擁圍剿後,在鏡頭下痛哭失聲。名導演吳念真當時痛心呼籲記者,「面對一個哭泣著的父親,你們不能什麼都不要問嗎?求求你們,明天如果因為工作需要,能不能只拍他的背影?」。

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認為,該事件顯示出媒體結構困境,若將不當報導的責任全歸於第一線的採訪人員,似乎過於嚴苛。現場記者一方面擔心問了蠢問題受到社會責難,另一方面怕不問又受長官刁難;災難現場畫面如果自家不拍,別家媒體都拍了,長官又遭老闆怪罪漏新聞。

張春炎研究指出,重大災難情境發生,因種種不確定性,會衝擊平時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說沒有一種工作會充滿「未知」,原本的電視新聞產製,會因為各種不同類型「災難新聞」變得倉促慌張甚至是恐懼不安,例如高雄氣爆、航空災難以及輪船互撞等,每一事件都具極具專業判斷。而每當記者急忙趕至現場後,面對事件相關人往往僅有「數秒」提問時間,導致第一線新聞人員顯得膚淺表面。

另一則是訓練問題,原本每日新聞的穩定節奏,必須從「趕中午、晚間新聞」,轉變為「趕每一整點的新聞播出」,是一種「加速競速」的狀況,使得新聞工作者的身心,受到比平時更強烈壓力。這凸顯平時產製新聞,缺乏指引或機會,記者無法有效處理災難議題。

新聞界競爭激烈已經不是新鮮事。本次太魯閣號出軌事件,有新聞工作者談到,並不是所有記者都如大眾想像般嗜血,更不是沒讀書的庸才,許多優秀記者自詡肩負大眾傳遞資訊的使命。採訪當下各種狀況都有,尤其災難現場多在荒郊野外,一連數日生活起居都受到挑戰,還得面對狼藉的現場,心理衝擊不言而喻。因此盼社會大眾多給優秀記者鼓勵,盡量不點擊過於「腥羶色」的標題,就算要罵,也不要分享轉傳,改以截圖的方式處理,盼能遏止由新聞編輯台選題下標(下標是編輯工作)的歪風。

災難新聞遵守新聞倫理 檢舉監督不當新聞

比較可惜的是,某些媒體拿著採訪權力無限上綱,雖各有「點閱率」考量,但拿「受害家屬」為題材發揮,社會公眾就無法接受。媒體環境已經轉變,過去「麥克風」緊握在記者手裡,如今人人都有「擴聲器」,影響力還比傳統媒體大。例如眼球中央電視台影片中,嘲諷且標記許多傳統媒體未經查證而傳散錯誤資訊。另一方面,許多就讀新聞媒體的學生看不下去,成立粉專媒體翻譯蒟蒻 (Media Juro),辦活動做圖卡推廣媒體素養,也代表社會更重視報導品質。

一般而言,「編輯」下標時應考量社會大眾解讀後的負面情緒;記者則須避免造成妨礙災區救難工作,盡力避免使用「侵入式」採訪拍攝[1],如醫院、靈堂以及指揮中心。新聞工作者須基於民眾「有知的權利」(知情權)[2],勢必得將災區情勢帶到社會大眾面前,因此一名專業的新聞人員勢必權衡「採訪報導」與「救災道德」兩者間的尺度,做出做好的判斷。

針對災難新聞報導重點應在於「死傷」、「財損」、「事故原因」、「救護與救濟」、「災區情況」、「事件附帶發展」以及「相關法律刑責」。資訊不僅涉及災難本身,也應包含努力復原敘述給予正向態度。媒體對災難做出系列報導與重新建構事件的緣由,為社會大眾敲響未知風險的「警鐘」。而災禍新聞慎防人類的譴責機制,當社會大眾在獵巫尋求「究責對象」時,報導內容應避免負面化辭彙和標籤,過去研究中報導易引發受害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3]

某些電視媒體為了更高收視率,播報過於「腥羶色」的內容,主責監管電視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能夠接受民眾線上檢舉;而平面以及網路媒體,則無法可管,必須透過社會輿論監督。針對媒體專業工作者,社會大眾試圖想改善重大災難新聞品質不佳和產製、勞動等問題時,不應該再採取「個人責備論」的看法,批判個別記者之專業低落,而是應將焦點放到新聞產製流程的「系統性」錯誤,才能使媒體結構走向更好的發展。

註釋

[1] 侵入式採訪:忽視現場規範,對現場進行潛入、硬闖以及追逐等行為。

[2] 知情權:由環保運動興起,提倡個人有權利知情生活接觸的化學藥劑。後來發展成較廣義的基本權利,牽涉到個人的生活、工作、到新聞媒體、大眾傳播等,於是知情權常廣泛用於媒體報導的理論基礎,支持新聞自由。

[3] 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