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觀滄海》:巴黎北郊尚蒂伊宮有座「中國花園」,見證中華帝國昔日的輝煌與夢想

《觀滄海》:巴黎北郊尚蒂伊宮有座「中國花園」,見證中華帝國昔日的輝煌與夢想
巴黎北郊的尚蒂伊宮|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多角度地審視了明清時期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進程中,東西方諸文明並無明顯的優劣和主次,都是歷史的推動者,各文明均透過衝突與交流兩種方式,參與了大航海時代的進程。

文:林梅村

12 尚蒂伊的中國花園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飛往巴黎,或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名牌店瘋狂購物,或到羅浮宮等博物館欣賞西方古典藝術。一個朋友私下對我說:東西方遊客逛巴黎,羅浮宮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主要看三個美人。通常用十分鐘欣賞希臘美神維納斯雕像,十分鐘在希臘勝利女神雕像前合影留念,十分鐘觀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再用三十分鐘排隊上廁所,一小時結束全部參觀過程。對於中國人來說,巴黎其實還有許多地方值得一看。巴黎北郊尚蒂伊宮就有一座中國花園,見證中華帝國昔日的輝煌與夢想。

早在13世紀,歐洲人就從《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了解到中國皇家園林藝術,這位義大利旅行家寫道:南宋行在(今杭州)有「華麗宮殿,國王范福兒(Fanfur,波斯語「天子」)之居也。其先王圍以高牆,周有十哩,內分三部,中部有一大門,由此而入……牆內餘二部,有小林,有水泉,有果園,有獸囿,畜獐鹿、花鹿、野兔、家兔」。不過,中國園林藝術對歐洲產生實質性影響,還是從18世紀初開始的。

明萬曆九年(1655年),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他的名著《中華地圖新集》(Novus Atlas Sinensis)。關於紫禁城的花園,他在書中寫道:「有一條河引進皇宮,可以行舟,它在宮裡分成許多小叉,既可交通,也可遊樂,它們隨著一些小山而曲折,小山在河的兩側,全由人工堆成。中國人堆山的奇技發展到極其精細的水平,山上按照特殊的規則種著樹木和花卉;有人在花園裡見到過非常奇特的假山。」中國園林模仿自然,那些錯落有致的小山、迂迴盤繞的石徑、蜿蜒曲折的小溪,與歐洲古典園林講究對稱、幾何形布局、筆直的林蔭道,形成鮮明對照。

在中國園林藝術影響下,自然風景花園首先在英國興起,18世紀中葉逐漸取代古典主義園林在歐洲的統治地位。這種自然風景花園經英國人稍加改造,傳入法國後,稱作「中英花園」(Jardin Sino-Anglo)或「英中花園」(Jardin Anglo-Chinois)。由於這種花園的濃郁中國色彩,也有人徑稱「中國花園」(Jardin Chinois)。除了法國之外,這種中國色彩的自然風景花園相繼傳入德國、俄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並與18世紀風靡法國、頗具中國色彩的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一起,在歐洲上流社會形成一股追求東方時尚的「中國熱」。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舊中國愚昧落後的一面在西方人面前暴露無遺。1748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發現龐貝遺址,至19世紀中葉,這座羅馬古城的神祕面紗被逐步揭開,從中發現大批精美的古羅馬藝術品。龐貝城的發現重新恢復西方人對古典藝術的信心。新古典主義藝術在歐洲崛起,並迅速取代洛可可藝術,而西方大造中國花園之風亦戛然而止。19世紀以來,歐洲有許多中國花園被拆毀,重新恢復成歐洲的古典主義花園。不過,仍有一些中國花園在歐洲一直保存下來,巴黎北郊的尚蒂伊宮就是突出一例。2009年春,我在法國高等實驗學院講學期間,專程到巴黎以北40公里的尚蒂伊小鎮,尋訪傳說中的「中國花園」。

尚蒂伊宮地處巴黎北郊森林的西南緣,從巴黎的里昂火車站乘慢車一個小時,快車二十五分鐘可達尚蒂伊小鎮,再從火車站步行三十分鐘可達王宮所在地。尚蒂伊還是法國耶穌會的一個中心,許多歐洲耶穌會士都是從這裡派往中國的。法國耶穌會士榮振華(Joseph Dehergne)於1936年從法國前往中國,曾在上海天主教大學——震旦大學講授歷史和法文課,自1946年起任《震旦大學學報》學術幹事,旅居中國長達十五年,著有《中國的猶太人》一書。1951年回國後,他一直在尚蒂伊主持巴黎耶穌會檔案館工作。1974年以來,尚蒂伊耶穌會中心一共召開過七屆國際漢學討論會。

圖12-8__尚伊蒂宮的圖書館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尚伊蒂宮的圖書館。

由於人生地不熟,我和朋友叫了一輛計程車當嚮導。我們首先興致勃勃地趕到耶穌會所在地——楓丹,不料大門緊閉。原來,在當今世界經濟危機的大潮下,遠離塵世的耶穌會也未能倖免。由於經濟拮据,這處風景秀麗的花園式建築已賣給私人,不再對外開放。我們只好改道去尚蒂伊宮,儘管耶穌會與王宮在火車站的不同方向,但是兩地之間實際上只有幾分鐘車程。

巴黎及附近王宮是外國遊客們必不可少的參觀項目,我的一個學生參觀巴黎近郊凡爾賽宮時,據說排了四個多小時的隊,閉館前一小時才進去,令人驚訝。我們到尚蒂伊宮時,遊客已在門口排起長龍,好在我們只等了半個小時。從尚蒂伊宮大門口的遊覽指南上,可知這座王宮是17世紀末路易十四時代的孔蒂王子出資,由凡爾賽宮設計者、法國建築大師勒諾特設計的。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座王宮一度遭到摧毀。1875至1885年奧諾雷.多梅為了保存歐馬公爵,也就是國王路易之子亨利.奧爾良的畫廊,在14世紀奧熱蒙堡壘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王宮。1886年,歐馬公爵將王宮及藏品全部捐贈給法蘭西學院。此後,尚蒂伊宮成為法國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今稱「孔蒂博物館」。

歐洲王宮一般採用宮殿、花園、園林三位一體形式。尚蒂伊宮建在巴黎北郊一座大森林邊緣地帶,花園占地面積達7,800公頃,宮殿則建在花園的中心。如果說遊王宮需要兩小時,那麼遊覽整個花園至少需要六小時。由於花園面積巨大,很少有人能夠遊遍整個花園。為此,管理者在王宮大門口安排遊覽車,可以乘車遊覽花園各個角落。尚蒂伊宮門前有一對青銅獵犬,與義大利藝術大師郎世寧為圓明園大水法創作的十二生肖青銅獸如出一轍。

圖_12-2_尚蒂伊宮宮門前的青銅獵犬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尚蒂伊宮宮門前的青銅獵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