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廢水」爭議一次看:排入海後有無危害?福島漁產是否受衝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政府花了10年才做出排放入海的決定,為何「風評被害」(指受某事影響而遭受外界負面觀感)憂慮不斷、海外反彈也未見消弭?報導指出,這跟外界對東電的不信任,及日本政府將工作委由東電、動作遲緩有關。
(中央社)福島核電廠核子事故發生至今已逾10年,日本政府花這麼久才在昨(13)日拍板將「核廢水」排放入海,主因核電廠腹地內的儲水槽數量已逼近極限,考量科學分析及海外慣例後做出決定。
要排放入海的核廢水何來?
《紐約時報》與《法新社》指出,2011年強震與海嘯侵襲日本東北部,造成1萬9000人罹難,福島核電廠6座反應爐裡的3座熔毀,成為俄國車諾比(Chernobyl)後最嚴重的核災。
為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在穩定狀態,福島第一核電廠必須持續注水冷卻,這些冷卻水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含有超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每天以140公噸的速度持續增加。
這些污染水透過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廢水」。這種含有氚的核廢水日積月累,被貯藏在核電廠腹地內,截至今(2021)年3月已有1061座儲存槽,預料2022年秋天就將全滿。

什麼是氚?排入海的核廢水有無害?
氚(tritium)是一種氫放射性同位素,專家表示只有在極大量情況下才會危害人體。氚有多種實際用途,包括製造核武、醫學用的生物顯影劑或逃生口標誌等須在黑暗中發光的物品等。
日本一般核電廠產生的含氚水排放入海時,標準值是每公升不超過6萬貝克。東京電力在排放前會先把核廢水用海水稀釋百倍以上,每公升含氚量將不到1500貝克,是日本境內標準的四十分之一。
各國對氚的容許值不同,以飲用水含氚上限值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則為每公升1萬貝克。因此,日本排放入海標準約WHO提出國際標準的七分之一。
核廢水儲水槽將滿,沒時間再猶豫
日本專家學者會議從2016年秋天以後,基於相關影響斷斷續續進行檢討,曾提出多種方式來處理核廢水。日本政府2019年12月23日公布專家學者會議報告書草案,共有3種處理方式,分別是稀釋後排入海洋、蒸發後排放進大氣及2種並用。
有關稀釋後直接排放入海,是日本核電廠普遍使用的方式,先稀釋到符合國家規範標準後再排入海中;至於蒸發後排入大氣,則是將核廢水蒸發後透過排氣管將水蒸氣排放進大氣,但同樣必須符合國家排放標準。
日媒日前報導,日本政府決定「排放入海」的政策方針,主因是核電廠腹地內儲水槽數量已近極限,也逼近決定處理的最後期限。
爭議性在哪?福島漁產會否受衝擊?
像反核的「綠色和平」(Greenpeace)等環團認為,放射性物質像碳-14會殘留在水中,並「輕易聚集於食物鏈」,長期下來累積攝取的量可能傷害DNA,希望東電持續儲存這些核廢水,直到發展出更先進的過濾科技。
日本當地的漁民也憂心,10年來他們努力說服消費者相信福島海鮮安全無虞,但核廢水一排放,這些努力恐將功虧一簣。

日本政府表示,福島核廢水的放射性物質遠低於國際安全值上限。日本政府引述聯合國的報告指出,不要說分幾十年排放完的方案,即使將福島核電廠全部核廢水集中在一年內排放,對日本產生的輻射暴露量也會低於「自然輻射暴露量的千分之一」。
日本政府對於食品的輻射安全劑量規定上限為每公斤100貝克容許值,相較歐盟的標準是1250貝克/公斤、美國是1200貝克/公斤;福島縣更針對農漁產品設定更嚴格的50貝克/公斤上限標準,以博取消費者信賴。自2011年以來,已有數十萬種福島食品通過檢測。
專家怎說
日本大分大學(Oita University)輻射風險評估專家甲斐倫明告訴法新社,控制核廢水的稀釋濃度與排放量很重要,「科學家普遍有共識,(核廢水排放)對健康的影響很微小,但排放核廢水不能說風險為零,這就是爭議所在。」
倫敦帝國學院分子病理學專家湯瑪斯(Geraldine Thomas)表示,氚「一點也不會構成健康風險」,況且排入太平洋後還會有稀釋效應。她表示,碳-14也不會危及健康,反倒是目前海水中所含汞「應該比任何福島產品」更讓消費者憂慮。她還說會「毫不猶豫」食用福島海產。
日本經產省2019年規劃排入海洋或蒸發後排放進大氣等核廢水解決方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去(2020)年表示兩種方式「技術上均可行」。
國際仍有食安疑慮,日本漁民氣炸
福島核子事故發生後,全球部分國家或地區一度禁止日本東北及關東部分地區生產食品進口該國,雖然隨著時間過去及日本政府持續推動解禁,但目前仍有15個國家或地區,禁止上述地區食品進口,或要求提出不含輻射的檢驗證明書。
但日本政府花了10年才做出排放入海的決定,為何「風評被害」(指受某事影響而遭受外界負面觀感)憂慮不斷、海外反彈也未見消弭?報導指出,這跟外界對東電的不信任,及日本政府將工作委由東電、動作遲緩有關。
福島核子事故發生後不久,就接連發生含有超標輻射物質的污染水流入大海的事件,甚至還發生流入大海後超過一個月才對外公布的情況。
《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全漁連)會長岸宏說,對日本政府不顧他們7日重申反對立場及要求審慎判斷,仍然做出排放入海的決定,感到非常遺憾,「完全無法接受,將強烈抗議」。
《共同社》報導,福島縣漁業相關人士氣憤地說,日本政府的決定讓他們過去10年來的努力都白費。由於福島縣沿海漁業即將進入正式捕撈期,不少漁民都感嘆,「決定的時機真是糟糕」。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