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書評】《熱源》:書寫民族與國家的衝突,重新尋找人與人最真誠的關係

【書評】《熱源》:書寫民族與國家的衝突,重新尋找人與人最真誠的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越宗一的《熱源》著重描寫的,是不同民族在還沒成為「日本人」前,他們如何共存生活;以及在被成為「日本人」(或是「俄國人」)後,彼此互助,一起面對新的壓迫。

在一場瘟疫裡,亞尤馬涅克夫失去了自己美麗的妻子,決定帶著幼小的兒子再次回到故鄉:樺太。與此同時,在另一端的大陸參與波蘭獨立運動的布羅尼斯瓦夫,也因為捲入政治運動而被逮捕。這次的審判,讓他的摯友和許多夥伴都被槍決,自己則是被流放薩哈林島。狼狽的他陷入絕望,心想自己一定會死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邊疆地區,再也不可能回到波蘭見到弟弟和親愛的父親了。就像亞尤馬涅克夫一樣,在那一時刻,他們都失去了生存下去的熱源。

維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熱源是什麼?是川越宗一透過這些人的故事想要去探索的東西。在這裡面,熱源有些時候是人們的語言,有些時候是習俗,或者是一些流傳下來的故事。但語言可能會被禁止(俄帝禁止波蘭語),習俗也可能會被取消,故事也有可能會被遺忘。亞尤馬涅克夫和布羅尼斯瓦夫,在他們的時代親眼一一見證各種熱源的熄滅。但讓人難忘的地方是,他們並沒有從此失去了心中的熱意。

在書中,亞尤馬涅克夫透過彈奏妻子生前從不離身的五弦琴的音樂,重新感受到了生活下去的熱意。布羅尼斯瓦夫則是對從以前就一直生存在這邊疆地區的民族,感到了好奇,開始學習他們的生活,並從中慢慢找回了溫暖。兩人後來意外相遇,之後一起興辦少數民族的教育,以免他們因為不識字、看不懂法律、契約而遭到欺凌。並且在教育之外,想辦法紀錄、保存他們的文化。

這些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很多原本存在人跟人之間的東西雖然的確消失了,但人跟人之間,只要願意相互理解便仍然可以產生新的熱源。

更有意思的,或許是波蘭人布羅尼斯瓦夫的改變。在還沒放逐到薩哈林島以前,他是個支持建國運動、參與反俄政府的知識份子。然而,在薩哈林島和不同族群的相處經驗,卻讓他後來在面對要不要支持自己主張武力反擊俄國,後來成為波蘭共和國元首以及獨裁者的弟弟(也就是約瑟夫.畢蘇斯基)時,產生了猶豫,甚至對「國家」不再有那麼強的渴望。

因為日本希望拉攏反俄的勢力,因此在那時,布羅尼斯瓦夫有幸能和日本的首相大隈重信會見。在與談中,大隈重信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日本上下團結一心,才能免於歐美列強的剝削,甚至使日本的實力慢慢凌駕歐美之上。布羅尼斯瓦夫反對大隈重信的想法,因為他認為:

使用暴力只會帶來無盡的競爭。

但如果不是為了競爭,「國家」需要誕生嗎?布羅尼斯瓦夫遇到的正是這個問題。也就是國家難道不正是自己討厭的無限競爭下的暴力產物嗎?這種體制在產生前,他必須將什麼阻礙、差異去除,才能整個建立起來?以及在產生後又需要什麼方式,才能繼續維持它的存在?這些疑惑讓他產生了猶豫。

《熱源》因此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歷史小說,他描寫的雖然是過去,卻在其中不停碰觸現今的議題。書寫民族,卻是在反思國家和現今國際的關係,深入文明與文化的衝突,探討國家體制下的民族問題,而不是只是民俗資料的保存和單純再現。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台灣的讀者閱讀,因為裡面的波蘭和樺太,都是歷史上反覆被不同國家搶奪、佔領、統治的地域。而《熱源》試圖要在這曾經充滿各種文化衝突的地方,透過書寫徘徊於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重新尋找人與人最真誠的關係。這種最真誠的關係,也就是書中反覆描繪的「熱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