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街頭產業觀察】百貨公司演化史:餐飲空間愈來愈大,「停留經濟」如何集客有學問

【街頭產業觀察】百貨公司演化史:餐飲空間愈來愈大,「停留經濟」如何集客有學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老一輩」百貨公司的樓層規劃,會發現幾個有趣的特徵:一樓絕對是化妝品專櫃,因為化妝品的銷售利潤和坪效最佳,這也造就每年百貨週年慶檔期時的排隊搶頭香的狂熱。

但「微風南山」經過一陣子的營運失調後,把餐飲營收占比降低到30~35%左右,也顯示大膽且大幅度的調整,不見得能立馬獲得市場的善意回應。而「餐飲」占一家百貨公司的營業額最高該是多少,經理們還未找到平衡點。

捷運網越趨綿密、重劃區人口進駐,社區型購物中心越來越多

在過往台北市尚未有捷運的時代,百貨公司集中在西門町、台北車站、東區等商圈;而當雙北市的捷運路網越來越綿密,許多住宅重劃區帶入大量人口,開始吸引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的進駐。例如板橋站高鐵、台鐵、捷運三鐵共構,有環球購物中心進駐,這種交通要衝型的購物中心,是因應交通人流而生,會更強調To Go (買了就走)的特性。

而位於新莊副都心、鄰近機場捷運、捷運中和新蘆線、捷運環狀線的「宏匯廣場」,則是因人口移入和重要交通環節而進駐;甚至是位在樹林的「秀泰生活」,在捷運「萬大線」的路網還只是條虛線時,就已搶先進駐。

這些隨著定居人口和交通便利性而進駐的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因商圈和消費人口特質的差異,自然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在這類「社區型」百貨裡,餐飲服務依舊是重點;能有個「影城」也會是集客的好方法,讓在地居民可以不用大老遠跑到西門町或信義區看電影。

百貨服飾則是招商常見或特殊的中平價品牌進駐即可,精品品牌就可以省了。甚至加大兒童遊憩區的面積,讓在地家長能放生小朋友,增加自己購物逛街的時間。

百貨公司林立,加大產業競爭壓力

隨著各種型式的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越來越多,各自面對的客群也開始細分。傳統台北市商圈中的百貨公司,不再能吃到所有逛街的人潮,因此儘管看似產業大餅逐年成長,但對個別業者而言,勢必得面對更多且更大的經營壓力。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統計調查」,最近10年(2011至2020年)百貨公司營業額複合年成長率(CAGR)為3.1%,較前一個10年(2001至2010年)的5.2%更為遜色。儘管仍是呈現成長的態勢,但與民生相關的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的各業別相較,成長幅度縮水最明顯。

換言之,在產業成長趨緩、但持續有新的社區型百貨公司進入戰場、甚至是整個產業都得面對電商零售的挑戰下,各家業者將會面能更多經營的挑戰。

武漢肺炎疫情影響 百貨冷清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回憶起逛遍香港購物中心的日子,所觀察到的城市商圈的發展,如今也能在台北看到類似的影子。儘管香港、台北是不同的城市,也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和足跡。但根據觀光局「中華民國108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國人在週休二日所從事的旅遊行為中,有45.7%是「逛街購物」,顯示出我們沒事出門逛逛街、被百貨公司「集客」一下,就算不是什麼撫慰或療癒的行程,也是頗為合理的現象。

註:據觀光局「台灣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對國內旅遊定義為「指個人離開日常生活範圍到國內某地從事旅遊活動(包括遊憩、度假、商/公務旅行、宗教性旅行、探訪親友、健身運動度假、生態旅遊、會議度假),旅遊期間不超過一年者(含當日來回)」。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經濟部統計處「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統計調查」
  • 觀光局「中華民國108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街頭產業觀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