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護國神山再攀頂?台積電法說會,市場關切美國建廠時程、蘋果供應鏈是否「晶片荒」

護國神山再攀頂?台積電法說會,市場關切美國建廠時程、蘋果供應鏈是否「晶片荒」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台積電將於本周四舉行法說會,投資人近期必須關注以下重點,除了資本資出、成長目標外,對美國廠的建置進度時程、蘋果新品對於晶片荒的影響,成為市場首要矚目焦點。

台積電將於本周四(15日)舉行法說會,美國建廠時程及蘋果供應鏈是否斷鏈成為關鍵。日前,董事長劉德音親自與會白宮半導體視訊峰會,會後表示在美國政府跨黨派合作下,將於亞利桑那州周鳳凰城興建的5奈米先進晶圓廠,這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案。蘋果公司今(14)日發出邀請函宣布,將於台灣時間21日凌晨1時,舉辦線上發表會,外界預期可能推出新款IPad以及全新配件AirTag。市場關注除關注「資本支出」外,對美國廠興建進度以及蘋果新品使晶片缺貨雪上加霜。

半導體高峰會 總統拜登:「成為全球晶片業領導者」

《經濟日報》指出,拜登強調維持領先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重要性,由於中國持續投入「半導體」和「電池」領域,美國也將加緊腳步跟上,以利維持在全球半導體業的領先地位。拜登宣讀參、眾兩院議員共六十餘位的支持聯名信函,表示大力支持提案,預計將投入500億美元投資半導體研發與製造。

白宮公布會議摘要表示,與會者皆強調半導體供應鏈的「透明度」。為了緩解後疫情汽車產業的挑戰,應改善供應鏈預測方式,一方面鼓勵企業在美國在地製造晶片,避免喪失半導體領先地位外,也擔心重蹈「晶片荒」的覆轍,未來晶片供應中「可取得」多少,及「何時能」的這些生產細節,特別受到美國重視。

美國在半導體高峰會給出明確的訊息,強力扶植美國半導體及在地設計、製造,藉以對抗中國崛起,會議中台積電則表態支持美國晶片業發展,將於亞利桑那州周鳳凰城興建的5奈米先進晶圓廠,這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案。

日前,汽車創新聯盟本月初警告,全球晶片短缺可能導致汽車組裝量短少百萬輛,要求美國政府提供相關幫助。美國商務部回應,擬議法案中應撥出部分資金、擴大美國半導體生產,以滿足汽車產業的需求。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回應,汽車創新聯盟與美國政府,期望在未來六至九個月內,自家工廠開始生產晶片,幫助緩解美國的車用晶片短缺困境,並已開始與主要供應商接洽。

其實,在高峰會前基辛格強調,全球晶片製造集中於亞洲,又以台灣與韓國包辦達七成以上產能,而台積電控制多達54%的過半市占,這樣情況對全球企業都不是樂觀的情形,強調美國應該要拿回全球「三分之一」的晶片產能,且研發、設計、生產技術以及供給鏈的產權與智慧財產權都應該要由美國主導,才能重拾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英特爾早已加重發展力道,三月初宣布砸下約5700億新台幣,建立新的半導體工廠,並打算增加代工業務,未來設計、製造及代工將一手包。

面對中美對抗的架構下,半導體成為科技戰的關鍵,而美國為了防範中國崛起,美國在地製造逐漸成為趨勢,而在亞洲的半導體產業,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蘋果新品上市 市場將面臨更「缺晶片」的窘境?

《鉅亨網》報導指出,蘋果代工大廠富士康表示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延燒,預計出貨量將減少10%,情況將持續到明年第二季。富士康負責iPhone機型的大部分組裝。富士康聲明雖無具體談到蘋果,但市場判斷富士康勢必會受到全球晶片荒的影響。

這波晶片短缺起因是因新冠疫情刺激宅經濟爆發,帶動需求大增導致供應鏈出現問題,再加上美國德州意外的暴風雪氣候,使得當地許多半導體工廠關閉,讓整個晶片供需失衡的情況更加嚴重。

在疫情期間,民眾購買用於家庭生活、辦公的設備的需求激增,但半導體產能沒有跟上這波需求,即便晶片製造商已經在產能滿載下運轉。

同時由於晶片生產數量有限,晶片製造商將重點放在智慧手機和遊戲機等高階晶片上,反而減少生產更便宜、利潤更低的汽車等日常設備晶片,才導致這波缺晶片的問題從汽車業開始延燒。

《科技新報》引述《日經亞洲》報導雖某些關鍵零組件出現供應緊縮現象,但是就目前為止,蘋果的主力產品iPhone生產,尚未受供料短缺影響,對消費者產品目前沒有出現問題。值得留意的是,因部分晶片和顯示器、面板零組件短缺,部分MacBook、iPad 可能已被推遲,使得部分訂單從上半年挪移到下半年。

隨著台積電將於本周四舉行法說會,投資人近期必須關注以下重點,除了資本資出、成長目標外,對美國廠的建置進度時程、蘋果新品對於晶片荒的影響,成為市場首要矚目焦點。

雖不斷有雜音出現,台積電後市仍持續看好。里昂證券分析師侯明孝指出,台灣晶片製造商領先全球,美國科技企業要降低對台廠依賴尚有難度,外資圈也特別看好,今年半導體熱潮,也預期現金股利將上看歷史新高。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