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第三勢力」牽動英國國會大選,小黨大亂鬥彷彿預見「明日台灣」

「第三勢力」牽動英國國會大選,小黨大亂鬥彷彿預見「明日台灣」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三勢力的興起在某方面而言可以是民意跳脫傳統政黨控制的包袱,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國會小黨林立之後,卻可能會造成政黨之間更大的角力。

英國的國會大選再過一個月就要舉行了,這一次英國選舉的一個特色,就是一改以往保守黨(Conservative)和工黨(Labour)的兩黨對決現象,各個小黨林立,上星期四的辯論會上面就有七個黨主席參加,交互詰問的時候像是馬力歐大亂鬥一樣。

(相關報導:留不留歐盟?卡麥隆解散國會,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英國大選揭幕

有人說民主越成熟的國家投票率就越低,但是上一次投票率達到65%之譜的英國,其實是因為人民對兩黨執政的長期失望,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LibDem)從中殺出成為了第三勢力的左右關鍵,也和保守黨組成了聯合政府,他們的交通部官員還到台灣見了柯文哲

但是後來因為兩黨理念不合,加上席次本來就很少的自民黨在政府中的權力很小,很多人都開玩笑說自民黨是幫保守黨跑堂的(Tea boy),這樣災難性的組合使得一堆政見跳票,人民對自民黨不再信任、對保守黨一樣賭爛,對這些老牌黨派更加的沒有信心。

(因為政見大跳票搞到學生上街抗議,支持度盪到谷底,自民黨黨主席在2012年親自錄了一段Say Sorry的影片)(但之後當然又被惡搞

在自民黨臭掉了之後,原本的票就轉移到了其他的新勢力上頭,其中一部分原本的保守黨支持者倒向了幾乎是憎恨移民,要「白化」的極右派英國獨立黨(UKIP)。這個黨剛出現的時候大家只把他們當笑話看,但經過媒體不斷的報導,不只是黨主席法拉吉(Nigel Farage),連選民都開始把英國獨立黨當真了。

即使他在辯論中講出了「英國國內60%的愛滋病患者不是英國人,但英國一年要浪費兩萬五千英鎊在他們身上」這樣幾乎是無知的歧視言論,辯論會後民調還能得到20%左右的選民青睞(上一屆的自民黨也不過拿23%的票),還一直有聲音說保守黨打算下一屆和英國獨立黨一起組聯合政府。

原本看來人民對現任政府失望,加上英國獨立黨分票的結果,左派的工黨應該可以穩穩的選上。但因為去年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時候,和蘇格蘭國家黨(SNP)分庭抗禮主張不要獨立的就是工黨的支派蘇格蘭工黨(Scottish Labour),加上獨立失敗之後政府對蘇格蘭的承諾大跳票,讓蘇格蘭人對兩大黨更加反感,導致現在59席裡佔了41席的工黨,根據最新的民調計算可能到時候只能拿到十幾席。

結果工黨能不能把政權奪回來的關鍵,反而決定在蘇格蘭國家黨這個「第三勢力」的身上了。

現在兩個黨都在各自拉鋸,看準現任政府不得民心的工黨打出了「投蘇格蘭國家黨就是投保守黨」的論調,表示不投工黨的結果就是便宜了大家的共同敵人保守黨,還找了哈比人Martin Freeman拍廣告。蘇格蘭國家黨方面除了強調自己熱愛蘇格蘭的正統性之外,也不停釋放消息說他們願意和工黨合作,組聯合政府奪下政權。

不過不但這個「蘇格蘭人決定英國人命運」的論述被保守黨大為攻擊,就連蘇格蘭國家黨自己的說法都搖擺不定,甚至有密件流出說蘇格蘭國家黨的黨主席其實支持的是保守黨,雲山霧罩一片。

圖為本屆保守黨廣告,工黨黨主席被裝進了蘇格蘭國家黨前黨主席、獨立公投催生者薩孟德(Alex Salmond)的口袋裡。

圖為本屆保守黨廣告,工黨黨主席被裝進了蘇格蘭國家黨前黨主席、獨立公投催生者薩孟德(Alex Salmond)的口袋裡。

這個形況有似曾相識嗎?對,這就有點像是台灣現在的情況。

從柯文哲「白色力量」通過選民的考驗之後,各個號稱「跳脫藍綠」的勢力紛紛而起,從國民黨分出的民國黨開始,到宗旨就是要把國民黨拉下來的「時代力量」,第三勢力的興起在某方面而言可以是民意跳脫傳統政黨控制的包袱,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國會小黨林立之後,卻可能會造成政黨之間更大的角力。

我一直覺得,第三勢力的興起最該擔心的不是朱立倫,而是蔡英文,雖然當下因為「共同敵人」國民黨,同仇敵愾禮讓了選區,但當選的小黨民意代表有自己的選民要顧,可能不受民進黨控制,最後不但形成不了政策,還讓自己在國會少拿一席。

回到近在眼前的英國例子,雖然2011年保守黨和自民黨的聯姻已經是明顯的失敗,但小黨林立的結果在目前的民調看起來,下一個英國政府也會是聯合政府,但是把各政黨的DNA拆解開來,不論「保守黨+英國獨立黨」或是「工黨+蘇格蘭國家黨」的組合,看起來都沒有樂觀到哪裡去。

核心理念不同的政黨硬要合作的結果,不論是小黨被大黨吃掉,或是大黨被小黨牽著鼻子走,形成「尾巴搖狗」,對人民而言就是不上不下的政策,最後受害的還是我們。

雖然台灣和英國的內閣制不同,我們目前至少會選出一個不能聯合的總統,但姑且不論台灣修憲成為內閣制的可能性,決定每一項政策法條的人終究還是立法委員,每個黨派的立委人數分布直接影響政策細節走向,更別提立法院政黨協商的制度,小黨竄起之後政策形成的複雜程度,並不會輸給內閣制的聯合政府。

台灣是否真的在歷史上有機會第一次見到跳脫藍綠的第三勢力興起?這樣的現象會為台灣帶來怎麼樣的結果,我們還得繼續看下去。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