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職鯉魚隊「廣島模式」的關鍵角色──地方政府提供了哪些幫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廣島模式」成功的原因與地方政府息息相關,在創立之初就已相互建立起深厚的關係,具體展現在「出資設立」、「球場建設」以及「地方振興」這三個層面上,本文讓我們一一解釋。
在前兩篇文章中,筆者以高雄市政府有意循「廣島模式」成立高雄第六隊為切入點,討論了所謂「廣島模式」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以及職業球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篇文章則是延續此一議題,討論在「廣島模式」當中,地方政府所發揮的功能。
近年來由於職業運動在地化的風潮越來越盛行,許多職業球團都開始與地方政府建立起關係,希望能透過與自治體的互動,來強化球團與地方間的連結。事實上,廣島東洋鯉魚在創立之初就已經與地方政府建立起深厚的關係,而這具體展現在「出資設立」、「球場建設」以及「地方振興」這三個層面上。
出資設立:球隊門票與縣市的「還原」機制
首先在出資設立的部分,在1949年廣島前議員谷川昇倡議建立鯉魚隊時,認為鯉魚隊並非個人的球隊,而是全縣的球隊,因此資本額2500萬日圓也必須向全廣島縣募集。
依照其當時的計畫,地方政府應該要是最大的出資者,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由於當時廣島仍在復興過程當中,百廢待舉,地方政府也處於財政困難的狀況,因此是否要出資挹注一隻民間球團一事,也讓廣島市議會等地方預算審查單位較為謹慎,歷經四次會議仍難以決定。
最後廣島市議會,依然是出於「強力支援及育成地方球團,以培養健全娛樂」的目的之下,以「入場稅還原」的條件答應出資。
所謂入場稅還原,指的是當時球團的觀戰收入必須有一部分上繳廣島縣,而廣島縣再將一部分金額還原給廣島市。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廣島縣本身出資500萬、廣島市200萬、吳市100萬、福山市70萬、尾道市60萬以及三原市60萬,一共980萬日圓,占了總資本額的40%,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對於鯉魚隊之設立非常重要,與其他母公司挹注資金所成立的多數球團相當不同。
球場建設:市府協助建球場,並擁有特殊使用權限
而在球團設立之後,因為資金不足,因此球場設備等也相對不足。在1956年甲子園球場引入夜間照明設施後,相繼有8個球場都加裝了夜間照明設備,然而廣島綜合球場依舊只能在日間比賽,使得入場觀戰人數一直無法提升。
其實廣島市議會為了解決此問題,1954年便已開始進行建設夜間球場的相關議論,然而此議題由於牽涉到建設地的居住問題,一直難以有所定論。最後則是在廣島市長渡邊忠雄與廣島市議會議長的運作之下,地方財界開始投入資金,才得以建設新的夜間球場,也就是後來一路使用到2008年球季結束的「舊廣島市民球場」。

在筆者上一篇〈日職鯉魚隊因廣島原爆而團結,但「廣島模式」的精隨絕不只如此〉中也提到,2004年的球界重組風波之後,廣島當地湧現了相當強烈的「鯉魚隊可能會消失」的憂慮,因此在地方政府與財界合作之下,召開了「新球場促進建設會議」,希望透過新球場的建設,來改善鯉魚隊因球場設備老舊而難以吸引球迷入場觀戰的困境。
在這次會議當中確立了新球場的理念,便是要讓鯉魚隊能持續以廣島作為主場活躍於日本職棒,並藉由此一新建設來促進區域活化等地方創生事宜。而球場建設的資金確保,則由廣島市方面擔任主要角色,其資金結構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的市債一項可以看到,鯉魚隊每年以「球場使用費」的名義,每年向廣島市償還7.5億日圓的市債,而在球場建設時,地方政府所支出的總金額則是超過100億日圓,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新球場建設完成之後,廣島市也與鯉魚隊簽訂了「專營權契約」以及「指定管理者契約」。所謂「指定管理者」,是指政府將管理權賦予球團,讓球團在使用球場方面擁有最大權限。這樣的作法也讓球團不需事先背負龐大的建設金額,只需要每年繳交球場使用費即可自由使用球場,同時場內所有廣告看板以及攤販收入也都屬於球團,讓球團在球場經營上獲得極大的彈性與利益空間。
因為可以自由改建球場,這一點在鯉魚隊推行「球場樂園(ballpark)」的理念上相當重要,讓鯉魚隊得以在「每年」球季結束之後改建球場設施,增設各種不同的魅力景點,吸引球迷進場享受娛樂。
地方振興:「球場城」帶來的經濟效果與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對地方政府來說,球場建設當然不只是為了球團,也包含了球場周邊地區的都市發展目的。在廣島車站建立新球場之後,廣島市也將周圍開發建設公開對外發包工程,希望將周圍街區打造成「廣島球場城(Hiroshima ballpark town)」。除了硬體上的開發之外,球隊所帶來的經濟成長也是地方政府的一大目標,新球場建設除了大幅提升了入場觀戰人數之外,同時也為廣島帶來了龐大的經濟效果。
根據廣島當地中國電力研究所的試算,在新球場啟用當年,經濟效果便達到205億日圓(約53.4億台幣),而2016年到2018年,鯉魚隊達成中央聯盟三連霸的壯舉,經濟效果也隨之大幅提升,2018年更是來到史上最高的356億日圓(約92.7億台幣),隨之而生的雇用效果則產出了3210個工作機會,足見鯉魚隊為廣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之大。

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地方球團的角色,並從出資、球場建設以及地方振興等不同角度切入。
在廣島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球場的設立,其所帶來的不只是比賽場地的作用,更在地方政府與球團的合作之下,達成地方振興的效用。廣島市運動振興課山本課長曾向筆者表示,雖然對廣島市這樣的中等規模城市來說,建設一座新球場也是相當的負擔,但是除了在物質面上有極大的經濟效果以外,精神面上,也會有居民們對於鯉魚隊的期待以及隨著應援而生的市街活力。
站在地方振興的角度來說,這是廣島市支援鯉魚隊的主要政策目標。另一方面,鯉魚隊地方對策室次長山口先生也向筆者表示:「跟市政府幾乎是每天都有來往,有時候是被拜託什麼,有時候是我們去拜託什麼,所以我想雙方基本上是『互相扶持』的關係吧」,充分展現出地方政府與地方球團緊密的合作關係。
參考文獻
- 蘇韋綸,2020,「日本職業運動在地化:以廣島東洋鯉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 冨沢佐一,1980,カープ30年(廣島:中国新聞社)。
- 森岡隆司,2018,「2017年の広島東洋カープの経済効果~37年ぶりのリーグ連覇の影響~」,エネルギア地域経済レポート,第523卷,頁1-12。
- 森岡隆司,2019,「2018年の広島東洋カープの経済効果~3リーグ3連覇と2年ぶりの日本シリーズ進出の影響~」エネルギア地域経済レポート,第535卷,頁1-10。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