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去世,回顧台版「老鼠會」如何詐騙受害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於14日在聯邦監獄中去世2008年,被捕,承認十一項罪名,2009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50年。這類「金融騙局」悄悄在台灣各地方發生。以「老人」為主的互助協會,透過按月繳納,等到「受保長者」去世,即可領回全額「互助金」,還可獲額外「慰問款」,自2016年連環爆出會員被通知,要「上調」每月互助金,若不多繳錢除了沒有慰問款外,也將一併沒收本金,會員這才察覺異狀。
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Bernie Madoff),於14日在聯邦監獄中去世,享壽82歲。馬多夫曾任納斯達克主席,利用自己創立的對沖基金吸金,受害者遭詐騙總金額超過約兩兆新台幣。馬多夫2008年,被捕,承認11項罪名,2009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50年。
這類「金融騙局」悄悄在台灣各地方發生。以「老人」為主的互助協會,透過按月繳納,等到「受保長者」去世,即可領回全額「互助金」,還可獲額外「慰問款」,自2016年連環爆出會員被通知,要「上調」每月互助金,若不多繳錢除了沒有慰問款外,也將一併沒收本金,會員這才察覺異狀。
馬多夫詐騙超過約2兆台幣 翻拍電影「龐氏騙局」
先從馬多夫設計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談起,這場騙局使投資者損失數百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眾多大型金融機構。令人訝異的是,這場騙局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的監管之下,長期運作卻未被察覺。
《遠見雜誌》報導,馬多夫曾策畫長達20年,以投資為名拐騙資金,謊言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終被戳破,釀成史上最大詐騙案,近4萬名投資者被坑殺,甚至有人因為傾家蕩產而自戕,馬多夫被判最高刑期150年。
受害者遍布於百餘個國家,其中名人可不少,包括全球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 Spielberg)、大明星凱文.貝肯(Kevin Bacon)、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等。當時,連大型金融集團都是受災戶,像是英國最大的匯豐銀行、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等全球銀行大咖都捲入。
《天下雜誌》指出,馬多夫宣稱管理的資產,只存在於紙上。他並沒有把客戶的錢拿去投資,而是透過自己公司的帳戶搬動數十億美元,然後多年來以書面聲明謊稱獲利。
所謂「龐茲騙局」,就是成立「空殼公司」,同時承諾投資者於時間內,能得到「可觀利潤」回報,吸引更多人上門。再把新加入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開始投資的人,誘使更多的人上當。
由於第一批投資的人有獲得實際的回報,在短短的時間內吸引了數萬名投資者,資金流動不足的情況下,這場騙局最終注定是一個會被戳破的泡沫,最底層的大多數人,往往一腳踩入這個無法逃開的陷阱而不自知。
在台灣這稱為「老鼠會」,是非法集資、吸金的行為。利用人性心理的弱點,冒著道德風險,創造一套讓人信以為真的獲利模式,最終都是以倒閉收場,同時還有數以萬計的人血本無歸。
台灣版龐氏騙局——「老人互助協會」受害者欲哭無淚
《公視》曾報導,以喪葬互助為名義,每個月繳2100元會費,如果4年後死亡領回8萬利息及本金,比放銀行還划算,但這2年來會員過世後,協會卻說要再等2年後才能領到錢,引發會員不滿。
《自由時報》指出,2016年陸續爆出,阿公阿嬤繳了18年互助金,金額合計近40萬元,阿公過世只拿回16萬5千元。各地協會運作各不相同,以草屯鎮老人會為例,則要繳20年才能全額領回,且要扣12%的服務費,有洪姓會員表示,老人會平日以會員聯誼活動為多,若能增加老人急難或貧困救助,應該對老人更有助益
協會理事長兩手一攤,表示沒有新會員加入,老會員陸續死亡,入不敷出,只能延遲給付。但面對會員疑問,3200位會員每個月有600多萬的收入,這數字怎麼算都不合理,質疑錢的流向不明。
關鍵評論網訪談苗栗受害者則表示,一開始先從周遭的親朋好友得知,因為長輩往生獲得一大筆錢,繳了幾十萬,結果拿回來好幾百萬。這樣鉅額數目,讓許多朋友紛紛簽下互助單。一直到了2017年,才接獲協會通知,要從月繳2500元調整到3000元,否則之前繳的百萬元都拿不回來。
他表示打遍所有的政府單位,都沒有得到任何有幫助的回應,有朋友想要組織抗議。「但我哪有辦法,平常要上班,根本沒有時間處理,什麼法條什麼規章,我也一概不懂,政府都不能想辦法監管這種歪風嗎?」受害者嘆了大大的一口氣。
苗栗受害者指出:「承辦人員(協會)也是自己朋友,如今本地(苗栗)的會員都打來罵騙子,或者持棍棒到住處圍堵,要他還錢,害得躲在山裡好幾個月,精神壓力很大還曾說出想自殺」。受害者搖了搖頭,他朋友也是受害者,自己繳的錢也都沒了,現在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
《天下雜誌》遍訪查帳會計師、律師、地方政府、往生互助會負責人,幾乎所有人都說,彰化只是全台往生互助會具體而微的縮影,一場類基層金融風波正在成形。
律師林瓊嘉指出,「法律見解上認為他,沒有違反保險法,沒有違反銀行法,風險比一般的互助會,風險高出太多。」這起老人互助會的糾紛,由於會員意見分歧,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律師提醒,隨著台灣社會老化,這類的老人互助會風險太高,民眾加入要十分審慎。
互助會帳務的會計吳正德2019年度查核了17家有登記的往生互助會,一年金流40億元。熟悉這類業務的人告訴吳正德,這只是實際金流的十分之一,換言之,全台往生互助會可能有400億規模。
據統計老人互助會,以中部為大本營,遍布彰化、南投、雲林、苗栗。受影響人則數難以估計。
上當會員大多年長不懂協會具體運作,更不清楚什麼是「金融騙局」,雖然稱協會總稱為「互助」,但早已喪失其意義。目前受害者與協會官司持續,但在各縣市仍層出不窮相關的互助詐騙事件,民眾投入資金時應要審慎思考,才不會把一生積蓄都賠光。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