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對「電子零組件產業」依賴不斷加深,外媒:台灣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

 對「電子零組件產業」依賴不斷加深,外媒:台灣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外媒報導台灣身為半導體製造大國,在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時對微小電子元件的依賴不斷加深,已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對此央行表示,若傳產持續提升競爭力,發展高值化、數位轉型及多元生產布局,或許可降低荷蘭病的疑慮。

有外媒報導台灣身為半導體製造大國,在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時,對微小電子元件的依賴不斷加深,經濟與政治運勢也愈來愈跟電子零組件產業的景氣緊密相連,已顯露初期「荷蘭病」(Dutch Disease)症狀。

對此有中研院學者認為,台灣目前狀況跟荷蘭病狀況並不相似;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則表示,去(2020)年傳產出口不振,主要受到國外需求疲弱影響,新台幣升值並非主因。若傳產持續提升競爭力,發展高值化、數位轉型及多元生產布局,或許可降低荷蘭病的疑慮。

外媒報導:台灣、韓國已顯露初期的「荷蘭病」症狀

(中央社)外媒報導指台灣跟韓國已顯露初期「荷蘭病」症狀,不過學者認為,台灣匯率去年以來的升勢,並非由單一產業出口暢旺所造成;央行日前也發布報告釋疑,認為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荷蘭病現象並不相似。

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後,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之賜,累積大量外匯,卻也因為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讓國內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加速去工業化的現象,後來《經濟學人》(Economist)把荷蘭面臨的問題稱為荷蘭病。

​​

「荷蘭病」(Dutch Disease)

在經濟學中,荷蘭病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如果不進行政策干預,國家的其他行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力會被降低。即為自然資源的出口(或某特定產業的經濟成長)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就可稱之。

​​

《彭博社》報導,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兩大半導體製造國台灣與韓國,已顯露初期的荷蘭病症狀。在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時,兩國對微小電子元件的依賴不斷加深,經濟與政治運勢也愈來愈跟電子零組件產業的景氣緊密相連。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受訪時表示,匯率雖然跟產業有關聯性,但新台幣去年以來的強勢升值,跟全球疫情、美國祭出寬鬆貨幣政策(QE)有關,並不只是因為台灣單一產業出口表現好所造成,認為台灣目前狀況跟荷蘭病狀況並不相似。

簡錦漢也提到,今年以來隨著美國公債殖利率回升,新台幣匯率近期有稍微走弱,強調新台幣匯率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不能只怪在電子業身上。

央行今年第一季理監事會議報告資料也解釋荷蘭病現象。央行報告指出,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荷蘭病現象並不相似,去年台灣電子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傳統產業出口衰退,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影響。

央行報告指出,去年疫情嚴峻,但是新興科技應用、遠距商機熱絡及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市,讓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達雙位數成長,台灣商品貿易出超也擴增至593.9億美元,是外匯市場外匯供給增加主要來源之一,帶動新台幣升值。

報告指出,傳產出口表現主要受國際需求影響,新台幣升值並不是衰退主因。長期而言,傳產與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走勢大多同方向,且傳產業附加價值率與全球市占率也趨升,顯示產業出口兩極化表現應為短期現象。

降低「荷蘭病」疑慮,央行:宜加速爭取CPTPP及FTA

(中央社)新台幣去年以來強勢升值,傳產叫苦連天,日前也有央行理事憂心台灣將患「荷蘭病」;央行今(18)日表示,去年傳產表現不佳,新台幣升值並非主因,不過政府加速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其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有助提升傳產競爭力。

央行理事日前提醒,新台幣升值的情況與當年「荷蘭病」的背景有些相似,1960年代荷蘭發現北海天然氣後,出口巨幅擴增,荷蘭幣大幅升值導致傳統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加速去工業化。

央行理事憂心,目前台灣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新台幣強勢升值恐不利其他產業發展。

央行今天對此提出論述,直言去年傳產出口不振,主要受到國外需求疲弱影響,新台幣升值並非主因。若傳產持續提升競爭力,發展高值化、數位轉型及多元生產布局,或許可降低荷蘭病的疑慮。

此外,央行提醒,隨著CPTPP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兩個以亞太國家為主的大型區域經濟整合,已陸續完成簽署及生效,政府宜持續加速爭取加入CPTPP及其他雙邊FTA協商,擴大並分散國內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的外銷市場。協助提升傳產競爭力,建立對外經貿公平競爭的立足點。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