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瀕臨內戰:學者憂日本再不決定取消援助貸款,親日的緬甸人恐變反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首相菅義偉17日在訪問華盛頓時,表示將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關注緬甸、新疆與香港局勢。緬甸當地民主運動已經超過兩個月,造成不少傷亡,不少人士呼籲日本應該跟進歐美,採取制裁,不過至今,日方仍未有明顯動作。
文:鄭仲嵐
緬甸的全國民主聯盟,在4月16日宣佈樹立新的「統一政府」,並投票選出元首,由目前遭到囚禁的翁山蘇姬擔任國家顧問、溫敏擔任總統,未來打算與目前的軍政權做出長期抗戰。緬甸民主化領袖敏哥奈表示「統一政府將對所有利害關係人士發聲」。
緬甸民主運動從2月爆發至今,已經造成至少750人死亡。軍政府在掌權後,持續大舉逮捕人,連國內知名演員等也成為階下囚。在歐美各國持續譴責之際,日本政府僅表達「深切憂慮」,日前在日緬甸人不斷上街,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對緬甸的ODA(政府開發援助)貸款,然而是否取消一切仍未定案,緬甸國內持續緊張難解。
包括日本國內部分國會議員,也都呼籲,日本要慎思對緬甸過去的援助。日本上智大學綜合國際學部,東南亞史與緬甸政治教授根本敬跟德國之聲表示:「現狀是日本政府跟緬甸國軍失去既有聯繫管道,緬甸國軍的『自走砲』狀態各國都說服不了,日本的呼籲已經無效,是該思考相關近一步動作。」
但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地域研究科副教授中西康宏,則跟德國之聲表示不同看法。中西認為,現今下不論強的弱的訊息都對軍政府是無效的,他說「日本政府持續有在批評,要求對民間人士停止暴力、釋放翁山蘇姬、恢復民主體制等,絕對沒有跟歐美相比下示弱」,目前透過外交手段先停止對民眾暴力是當務之急。
取消ODA貸款是良方?
根據日本外務省情報,日本從1999年起就不斷給予緬甸ODA(政府開發援助)貸款,幫忙緬甸建立各級學校、醫院、電力與防洪設施。在2011年緬甸進入民主化政權後,日本的援助力道加劇,2019年包括仰光與曼德勒市內的下水道、鐵路與公路建設中,日本就出資1893億日幣(約新台幣491億)。
而在軍政府政變奪回權力後,歐美國家開始對緬甸實施制裁,深怕資金遭到軍政府不當使用。日本也有人不斷呼籲要求日本應該取消貸款,不過日本至今沒有下一步動作。
京都大學副教授中西嘉宏分析:「現階段說要停止還是太快了點,但日本政府有表示要修改ODA的既有方針,但既有運作的案件要停止是相當困難,當中也有基本人民生活的基礎建設」。中西表示,如果一停止ODA援助,最受打擊的恐怕是人民,他建議應該再看一陣子情勢後再做判斷。
「我是贊成的」,上智大學根本敬教授給了不同看法,認為削減數目或是直接停止,是日本政府唯一可做的動作。因為只有停止援助,才會讓軍政府感受到失去經援的壓力,人民也會將壓力反映給軍政府上。不然未來緬甸軍政府可能也不會理會、甚至漠視,緬甸人民也會失去對日本的親近感。
中國勢力將趁虛而入?
根據日本《時事通信》引述外務省高層人士看法,指出日本與緬甸長年保持經濟關係,如果日本貿然切斷,未來「緬甸軍政府可能逐年往中國政府傾斜」,因此現在都保持「譴責軍政府暴力,但暫時不作近一步表述」。
對於此說法,根本敬認為,「靠中國」一說目前是不太可能。緬甸國軍最仰賴的軍事出口國還是「遠在天邊」的俄羅斯,俄國也對緬甸軍政權展現積極態度,「我們與其擔心緬甸跟中國的軍事連結強化,不如擔心跟俄國的軍事強化。」
根本也補充,緬甸國軍因為歷史因由,跟鄰土接壤的中國也保持警戒,中國也深知這點,「我想對中國來說,翁山蘇姬的民主政權可能更好打交道。軍政府一但經濟封鎖或是帶動民族主義反制,對中國來說都是比較麻煩,因此中國現階段只要先保持在緬甸的經濟利益不要失去就好,支援軍政府應該是不會。」
但京都大學副教授中西嘉宏則認為,政變無論成與敗,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都有所增加:「日本無論是否持續援助,只要在軍政府統治的限制下,中國跟緬甸要創造新的關係也比較簡單明瞭。加上中國政府與企業,不用考慮『國際觀感』或是『民主主義與人權』等問題,反而比較能不顧忌地做出想做的。」

長年與日本保持友好
緬甸作為東南亞長年的「親日國」,在二戰後跟日本持續保持緊密關係,日本長年給予援助,並某種程度上跟軍政府保持互動。現今在緬甸日本的動漫、流行文化、日本製產品跟日本料理仍相當受到歡迎。日本也是緬甸人出國旅遊跟工作的首選,目前在日本合法居留的緬甸人約為32000人。
但在軍政府執政下,目前日緬關係急速冷卻,未來能否重回往日的密切,出現不小變數。
中西嘉宏認為「會改變是一定的,在受到這麼嚴重的鎮壓風波下,日緬關係要重新正常化是不太容易了。如果停止鎮壓、釋放翁山蘇姬、恢復民主體制三個無法做到。恢復友好關係只會曠日費時,經濟全面支援的機率也會歸零」。
根本敬則說「目前的現實是,日本是不會承認軍政府的合法性的,日緬外交絕對會不可逆的冷卻化。未來可能就是軍政府後會有個臨時政府誕生,然後聯合國又會上演代表權爭奪的戲碼,日本只能對此慎重以對」。
就在根本敬對德國之聲回應後,緬甸也同天成立民主派的「統一政府」。根本敬另外的擔憂是,如果日本政府持續沒有進一步行為,許多原先對日本親切的緬甸人,可能會轉為失望,甚至是「反日派」,這點日本政府需要做好時機拿捏。
疫情下受到保護的軍政權?
現在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緣故,世界各國除了本國自身疫情外,較無暇兼顧他國的事務。緬甸軍政府雖然受到歐美各國譴責,但是實際上的干預因為各國間無法正常移動而影響有限,未來軍政府執政「長期化」下,緬甸要回覆過去民主政體可能性將愈小。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 2021-04-22 緬甸政變:民眾發起「藍衣運動」抗議大逮捕、軍政府領袖將參與東協峰會
- 2021-04-22 新緬甸與新國家:被視為非法組織,平行於軍政府的「民族團結政府」是什麼樣的存在?
- 2021-04-19 緬甸瀕臨內戰:學者憂日本再不決定取消援助貸款,親日的緬甸人恐變反日?
- 2021-04-15 送舊迎新的潑水節,緬甸群眾不潑水改潑紅漆,象徵人民鮮血未乾
- 2021-04-14 聯合國警告緬甸恐走向全面內戰,呼籲各國避免「敘利亞內戰」在緬甸重演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