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拜登與菅義偉會面提及台灣,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

拜登與菅義偉會面提及台灣,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美日峰會聯合聲明睽違52年再次提及台灣,讓許多人為之振奮,但可別忘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國際局勢為台日安全關係打開機會之門後,政府真正該做的,應該是談成台日之間的《台灣關係法》。

美日峰會聯合聲明睽違52年再觸及台灣,原文以20字的架構處理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以及兩岸議題(cross-strait issues)。台海安全是生存層次的問題,台灣的安全係數具體提升多少,不是單看聲明用語是「台灣」或「台海」,中華民國政府要比日本人、美國人更了解。

但經此一會,台海安全就有答案了嗎?

提到「台灣」之外,還有什麼實質的進展?

拜登上任後,第一位會面的外國領袖是菅義偉。對美方而言,在北約角色弱化、美軍全面撤出阿富汗之際,拜登當局確定了日本作為核心盟友、亞太是美國核心利益的轉向,美國要在西太平洋找回政治軍事份量、找回價值及尊嚴,都比以往更為迫切。

對日方而言,經歷冷戰、911攻擊、川普時代的美中激烈碰撞、軍費調整,在安保條約邁向下一個60年的第一步中,必須全面恢復安保架構的可預測性,美日同盟也許無法立即打掉中國海警船或讓金正恩垮台,但必須恢復一般狀態下的參照,以及緊急狀態時的準則。

「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是聲明的前段,這一點標示了解放軍2020-2021年高強度的軍演,不只觸發了第七艦隊的頻繁軍事活動,也讓日方意識到「台海安全係數」的下降,與沖繩、石垣島、與那國島等台灣周邊的日本領土,有著直接的關係。

日本國內媒體讀賣、產經、朝日、每日新聞紙本,都以頭版頭條,處理美日聯合聲明中的台海安全,僅僅兩行的表述,引來了日本新聞界的高度關注。不難看出,從中國海警船、北韓綁架事件、到解放軍的南海島礁軍事化、武器化活動,東北亞、東海、台海、南海所共構的區域安全課題,已經無法割裂處理,獨立看待,忽略背後的共同因素,就是誤判。

在此之外,就此解釋美日安保條約將擴大範圍,則是更巨大誤判。

AP_2110681060720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

台海權威學者松田康博曾撰文指出,兩岸發生武力衝突,日本必須撤僑,此外,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前提是「中國對駐日美軍基地等發動先制攻擊」,「此舉並不意味著美日共同協防台灣」。美日安保架構下具備「同盟協調機制(Alliance Coordination Mechanism),可以定期處理各種難題,雙方軍階、軍種、兩國外交系統可以直接溝通協調,日美2+2會談還能交換兩方最新的政治決定。

美日安保是同盟理論的典範,有著難以超越的門檻。

「鼓勵和平解決台海議題」(encourage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oss-strait issues),則是聯合聲明表述台海安全的後段,這更是布希總統、歐巴馬總統就開始唱的調子,這次再次出現在聲明中,可見國務院與外務省雙方既注意到中國的在台海的威脅升高,但也沒有放棄過往基調的必要。

美日上次同聲提到台灣是1969年,當時日方的用語是,「維護台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當時的中華民國,與美日皆有邦交關係。中華民國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障下,第五條明示:若遭受攻擊「依其憲法程序採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也秉承同樣的精神:「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和手續,採取行動對付共同的危險」。

顯而易見的,《台灣關係法》完全無法與已經廢除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或是《美日安保條約》相提並論。無法迴避的是2021年的解放軍兵力更強、統一決心更大,而且,台灣與美日皆已斷交。

能不能有台日之間的《台灣關係法》?

中華民國無法簡單到為一紙聲明感到安心,但也不必感到悲觀,因為隨著台美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台日關係自不應無事可做——換句話說,在美日重新移轉外交、軍事重心時,台灣若不行動,就是怠惰、懶散、缺乏專業。

AP_21103117920314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日方已經意識到,今後在日中、日美間維持等距的空間縮小,台灣想增加在美中台三方中維持平衡的機會,越來越無法依靠主觀期望,而是該思考如何讓「日本主流民意」與台灣迫切的「安全渴望」直接對話:台灣得拿出不分藍綠的勇氣及道德,直奔東京,向執政的自民黨,以及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說明《台灣關係法》就是民主同盟。這個《台灣關係法》才是美日聯合聲明中,該說而未說的事。

催生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已經開啟機會之窗,也是考驗「台日友好」的第一哩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