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與菅義偉會面提及台灣,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美日峰會聯合聲明睽違52年再次提及台灣,讓許多人為之振奮,但可別忘了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國際局勢為台日安全關係打開機會之門後,政府真正該做的,應該是談成台日之間的《台灣關係法》。
美日峰會聯合聲明睽違52年再觸及台灣,原文以20字的架構處理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以及兩岸議題(cross-strait issues)。台海安全是生存層次的問題,台灣的安全係數具體提升多少,不是單看聲明用語是「台灣」或「台海」,中華民國政府要比日本人、美國人更了解。
但經此一會,台海安全就有答案了嗎?
提到「台灣」之外,還有什麼實質的進展?
拜登上任後,第一位會面的外國領袖是菅義偉。對美方而言,在北約角色弱化、美軍全面撤出阿富汗之際,拜登當局確定了日本作為核心盟友、亞太是美國核心利益的轉向,美國要在西太平洋找回政治軍事份量、找回價值及尊嚴,都比以往更為迫切。
對日方而言,經歷冷戰、911攻擊、川普時代的美中激烈碰撞、軍費調整,在安保條約邁向下一個60年的第一步中,必須全面恢復安保架構的可預測性,美日同盟也許無法立即打掉中國海警船或讓金正恩垮台,但必須恢復一般狀態下的參照,以及緊急狀態時的準則。
「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是聲明的前段,這一點標示了解放軍2020-2021年高強度的軍演,不只觸發了第七艦隊的頻繁軍事活動,也讓日方意識到「台海安全係數」的下降,與沖繩、石垣島、與那國島等台灣周邊的日本領土,有著直接的關係。
日本國內媒體讀賣、產經、朝日、每日新聞紙本,都以頭版頭條,處理美日聯合聲明中的台海安全,僅僅兩行的表述,引來了日本新聞界的高度關注。不難看出,從中國海警船、北韓綁架事件、到解放軍的南海島礁軍事化、武器化活動,東北亞、東海、台海、南海所共構的區域安全課題,已經無法割裂處理,獨立看待,忽略背後的共同因素,就是誤判。
在此之外,就此解釋美日安保條約將擴大範圍,則是更巨大誤判。

美日安保,終究不等於台日安保
台海權威學者松田康博曾撰文指出,兩岸發生武力衝突,日本必須撤僑,此外,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前提是「中國對駐日美軍基地等發動先制攻擊」,「此舉並不意味著美日共同協防台灣」。美日安保架構下具備「同盟協調機制(Alliance Coordination Mechanism),可以定期處理各種難題,雙方軍階、軍種、兩國外交系統可以直接溝通協調,日美2+2會談還能交換兩方最新的政治決定。
美日安保是同盟理論的典範,有著難以超越的門檻。
「鼓勵和平解決台海議題」(encourage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oss-strait issues),則是聯合聲明表述台海安全的後段,這更是布希總統、歐巴馬總統就開始唱的調子,這次再次出現在聲明中,可見國務院與外務省雙方既注意到中國的在台海的威脅升高,但也沒有放棄過往基調的必要。
美日上次同聲提到台灣是1969年,當時日方的用語是,「維護台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當時的中華民國,與美日皆有邦交關係。中華民國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障下,第五條明示:若遭受攻擊「依其憲法程序採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也秉承同樣的精神:「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和手續,採取行動對付共同的危險」。
顯而易見的,《台灣關係法》完全無法與已經廢除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或是《美日安保條約》相提並論。無法迴避的是2021年的解放軍兵力更強、統一決心更大,而且,台灣與美日皆已斷交。
能不能有台日之間的《台灣關係法》?
中華民國無法簡單到為一紙聲明感到安心,但也不必感到悲觀,因為隨著台美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台日關係自不應無事可做——換句話說,在美日重新移轉外交、軍事重心時,台灣若不行動,就是怠惰、懶散、缺乏專業。

日方已經意識到,今後在日中、日美間維持等距的空間縮小,台灣想增加在美中台三方中維持平衡的機會,越來越無法依靠主觀期望,而是該思考如何讓「日本主流民意」與台灣迫切的「安全渴望」直接對話:台灣得拿出不分藍綠的勇氣及道德,直奔東京,向執政的自民黨,以及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說明《台灣關係法》就是民主同盟。這個《台灣關係法》才是美日聯合聲明中,該說而未說的事。
催生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已經開啟機會之窗,也是考驗「台日友好」的第一哩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