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停下來的書店》夏琳:熱愛小說世界的江湖情義,兒時在家擺香案差點嚇瘋媽媽

【專訪】《停下來的書店》夏琳:熱愛小說世界的江湖情義,兒時在家擺香案差點嚇瘋媽媽
左起為夏琳與當時在文統書店工作之少女|Photo Credit: 夏琳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夏琳的家族曾在高雄五福四路上同時有三間書店經營,從小在書店長大的她,親眼體驗了鹽埕埔的繁華與沒落,新作《停下來的書店》即是關於曾經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的鹽埕歲月,她所經歷過的在場證據。

文字:沈默

1970年代出生的夏琳,20歲前在旗鼓鹽老城區生活,是道地老鹽埕人,大學北漂,畢業後於《民生報》任職,專責於活動企劃,2003年離職,2004年與夫婿定居桃園。而後懷著對書店的鄉愁,開設南崁小書店,至今8年已有諸多常客支持書店。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夏琳的家族曾在高雄五福四路上同時有三間書店經營,從小在書店長大的她,親眼體驗了鹽埕埔的繁華與沒落,新作《停下來的書店》即是關於曾經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的鹽埕歲月,她所經歷過的在場證據。

171285481_287607949659062_10346162208480
Photo Credit: 夏琳提供
童年時期的夏琳。

熱愛小說世界的江湖情義,在家裡擺香案差點讓媽媽嚇瘋

訪談前,夏琳秀出人生的第一本藏書,書皮業已消失無蹤、金庸所著的《天龍八部》。她笑言:「這是我16歲第一次打工賺到的薪水所買下的第一套作品,對我來說意義非凡。而且我真的是武俠迷,大概國中以後的最大娛樂就是瘋讀武俠小說,舉凡金庸、梁羽生、古龍、還珠樓主等,都讀遍了。我還記得同學們可能都在迷漫畫或言情、愛情小說,彼此分享,就只有我孤零零地在追武俠。」

夏琳母親的床頭櫃,擺有瓊瑤與三毛的整套書。夏琳表示,自己大概小五、小六那兩年短暫迷戀過愛情小說,「但我是屬於很快就從情愛類型文學裡畢業的那一種。國一後,就是讀武俠。我想自己真心愛的是帶有歷史背景的書籍。」

國中嘗試寫過武俠小說、並懷有作家夢的夏琳,愛讀武俠小說,也是因為此一類型帶有許多歷史背景。為何會如此情有獨鍾?夏琳頓了頓,搖頭表示,她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呢,或許可以逆推到小時候最感驚奇與震撼的閱讀經驗是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讀物吧,彷如對文學世界的第一次大開眼界,從此在夏琳心中留下了無可抹滅的狂熱印象。

夏琳眉飛色舞地說:「我就是很喜歡那種諸多伏筆,然後慢慢收攏,邁向最後大決戰的書種,氣勢磅礡、令人神往啊。其實金庸作品也是這樣,不斷累積各種能量,最後再完全噴發開來,非常淋漓暢快。」

「對了,我因為太愛《三國演義》江湖情義深刻締結的場景,還在房間裡擺起香案仿效一番。我媽媽真的是險些要嚇瘋了,怕我是被附身還是什麼的,後來就大罵我說她還沒有走呢,拜什麼拜!」憶起年少往事的夏琳痛快地大笑著。

五專讀觀光的夏琳,後來考插大,連考了8所大學的歷史系,獨獨成功大學歷史系正取,夏琳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迷茫表情:「其他7間像是文化大學等連備取都沒有哦,卻可以進成大,簡直像是做夢。」

成大同時也是台灣歷史學科的重鎮,夏琳修讀了台灣文學史、台灣美術史之類的課程,她也說起更早之前的體驗,「以台灣為主體的小說,其實早在國一、國二之際就有初窺,當時應該是前衛出版、楊逵寫的《送報伕》,備受撼動,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深切立足在我們土地上的小說。」由此也就養成了夏琳在地關懷的人文精神。

白色恐怖時期,哪一家書店的老闆沒有被抓過啊

141997637_3457924557650646_1069985743337
Photo Credit: 夏琳提供
人文書店。

爺爺奶奶開設了人文書店,大伯父則是美書書店,爸爸媽媽則是經營文統書店,夏琳家族在鹽埕區佔有一席之地。說起更小時候的事,夏琳的印象是自己總在書堆裡翻滾,有一回不慎摔落,跌斷右手,緊急送去醫院治療。夏琳抬起手,的確手臂處有著一處特別凸起。她心有餘悸地說:「最恐怖的是醫生說,我到10歲,必須重新接續,才能回復正常。我嚇得半死,還好隔幾年,爸爸看我的手也沒有真的歪到哪裡去,就說算了,逃過一劫啊。」

而講到書店回憶,夏琳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跟外國人對話,「我英文其實不好,卻不怕跟他們說話,尤其是面對外國人殺價時特別好玩,比如總數1300元,他們想要砍到1000,我就會說啊不行,算1200啦,或最多就只能便宜到1100之類的。那時,有很多這樣的美好記憶呢。」從小就喜歡這種現場的互動,或許夏琳確實蘊含著做生意之魂吧。

夏琳帶來的另外一本書是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即是夏琳爸媽的書店在80年代結束營業她所搶救的書籍,距今已是飛逝的30年時光了,「我們書店主要顧客群是外國人、各國航海工作者等等,賣的也都是為了升等考試如航海工程學之類的外語教科書。中島區有一些翻譯小說,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譬如我帶來的這一本,還有《亂世佳人》之類的。」

138661171_707311723300195_26589466797946
Photo Credit: 逗點編輯部
夏琳爸媽的書店在80年代結束營業時,她所搶救的《京華煙雲》。
170059304_1931706080319860_3579825668393
Photo Credit: 逗點編輯部
《京華煙雲》書中留下的計價貼條。

夏琳也點明,以前的書店同時也有出版功能,部分書籍引進後,自行印製、出版和販賣,那是還沒有版權概念的年代,要到1970年代之後台灣開始有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法律才漸漸有所改變。

旋即她講及聽長輩說過其他書店同業曾被關過5年,只因為他去香港帶回一本左派簡體書,翻成正體後出版,被人密告說是為匪宣傳,就此鋃鐺入獄。夏琳語氣凝重:「後來聽其他書店前輩說,原來在白色恐怖時期,哪一家書店的老闆沒有被抓過啊!這個不曉得有沒有誇大了,但我爺爺也是哦,我從姑姑那裡讀到他的自傳就簡略寫了一兩句因為誣告被關了百日,但他決口不提,沒有人知道詳情。」

夏琳正色地分析道:「我們家當時也跟普遍的台灣家庭一樣,有對政治噤聲的氣氛。我爸媽會一再告誡我,不要去當社會運動的砲灰。他們知道我個性比較猛烈,很可能沉不住氣就會上街頭衝第一的那種。他們基於愛護的心,當然就希望我別去參與政治。沉默不說才是最安全的,這就是白色恐怖的後遺症。我爺爺奶奶後來移民到美國,或許也是基於當時對政治不安的敏感吧。」

有溫度的故事,在書店現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