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從怪奇少女瑪麗雪萊的瑞士假期說起

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從怪奇少女瑪麗雪萊的瑞士假期說起
Photo Credit: 金馬執委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怪奇少女瑪麗雪萊和她的瑞士假期,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

文:陳雅雯(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領域為視覺文化與早期默片。曾任翻譯、資深廣告文案。目前定居瑞士,任職博物館藝文導覽。)

1816年,世界錯過了夏天,迎來的是雷電交加、陰雨連綿的七月天。在這樣一個千年一遇、氣候反常的時刻,蘊生了一部空前驚駭戰慄的文學鉅作《科學怪人》,作者是十八歲的少女瑪麗(Mary),她的癲狂奇想,連詩人拜倫(Byron)也追不上她。

《科學怪人》可能是影視文學範疇裡最強大的IP之一,起於十九世紀英國哥德文學,經由二十世紀美國好萊塢發揚光大,至今兩百多年,這股暗黑力量仍未停消,透過無數次的戲劇改編、跨越國界、文類、媒材,無限迴圈再生。這一切,得從瑞士的日內瓦湖畔、一座古老莊園裡的作文比賽說起。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_1931)
Photo Credit: 金馬執委會提供

來去民宿住一晚,催生影史最強IP

在風光如畫的日內瓦近郊,一個名為柯洛尼的小鎮上,有座「迪奧達提別莊」(Villa Diodati)[1],靜靜矗立在湖邊。建於1710年,這座巴洛克建築原本名為「美麗水岸別莊」(Villa Belle Rive),後依屋主姓氏改名為迪奧達提別莊,增添了義大利風情,周邊還有葡萄園圍繞,一派歲月靜好。

狄奧達提別莊舊貌public_domain大英圖書館
Photo Credit: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狄奧達提別莊舊貌

但是當1816年,英國A咖文青團—詩人拜倫和雪萊(Shelley),以及他們的女友還有位帥哥醫生,入住這棟豪華民宿時,並不知道遠在世界另一頭的火山爆發,會讓他們整個暑假泡湯。這就是氣候史上有名的「無夏之年」。肇因於1815年印尼一座本已沉睡五千年的坦博拉火山,突然爆發,斷斷續續持續了上百多天,原本高度四千公尺的山頭,爆發後只剩兩千八百公尺,這種噴發能量所製造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氣層形成屏蔽,阻隔了太陽放送給地球的光和熱,牽動隔年的全球氣候反常:歐洲從春天到盛夏都是低溫陰雨,花草不興、穀物歉收、糧食危機、人心惶惶。

1618830916538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迪奧達提別莊入口
狄奧達提別莊現狀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迪奧達提別莊現狀

徒步窮遊,哥德教母的歐洲自由行

暫時拋開氣候問題不談,英倫文青團選定瑞士作為度假地點的原因為何?這就不能不提十六世紀以來英國貴族的「壯遊」(Grand Tour)傳統,仕紳階級的青年,必須走一趟歐陸之旅、前往古典文明的核心—希臘、羅馬、土耳其進行一個「打卡」的動作,全人教育才能解鎖成功、成年禮GET!但那是一個沒有廉航、沒有歐鐵通票的年代,只能走陸路搭顛簸馬車,或走水路搭船溯萊茵河而上,而無論走陸路或水路,一路往南都會抵達阿爾卑斯山,這是所有旅人必須跨越的巨大天險。

今天從蘇黎世到米蘭,可以搭高鐵穿越瑞士工程奇蹟「聖哥達隧道」,全程只要三個半小時。但是十八世紀的瑞士人還在放牛、牧羊、當傭兵,沒錢沒閒鑽隧道,於是遠道而來的英倫文青貴族,經常以瑞士作為中繼站,稍事休息、盤點家當,準備跨過山頭、再繼續南進下一站義大利。

瑞士阿爾卑斯山群的壯麗險峻、四季分明的千姿百態,迷惑了世世代代的文化菁英,浪漫主義的歌德(Goethe)寫下了詩、英國畫家透納(Turner)捕捉光影、華格納(Wagner)譜過曲、魔戒作者托爾金(Tolkien)在少女峰地區的瀑布鎮健行時,汲取了構築精靈國風景的靈感。

而瑪麗不只一次造訪瑞士,在1816年加入拜倫文青團之前,她和男友雪萊已在1814年,以徒步遊歷了半個法國,接著進入瑞士。

無奈的是,和貴氣又帥氣的壯遊相比,瑪麗和雪萊簡直是窮遊代言人,當他們抵達琉森時,身上只剩28英鎊,而走陸路從法國回到英國需要60鎊!於是她們只好選擇廉價的萊茵河之旅。幸好瑞士境內水脈相連,從琉森的羅伊斯河,可以連接到巴塞爾的萊茵河,順流而下、一路向北,經過德國、荷蘭,如果一路上沒有遇到船難,出海之後就能(身無分文地)回到英國了。

這場青春無敵、略顯窘迫的窮遊紀行,可以在他們兩人共筆所寫的〈六周遊記:法國、瑞士、德國、荷蘭〉,一見端倪。

「瑞士人雖然慢半拍,但是……」 瑪麗雪萊的瑞士觀察

當時的瑪麗還沒有冠上雪萊的姓,而是以閨名瑪麗高德溫(Mary Godwin)行走江湖,她有一個無神論的哲學家父親、女權主義先驅的母親,在進步思想的環境中長大,十六歲時選擇已婚的人夫雪萊當男友,拋下身後的流言蜚語、私奔走天涯。從階級嚴明的英國社會來到瑞士,像是打開一扇自由的窗,呼吸到了截然不同的空氣。

當時的歐洲才結束歷經二十年的拿破崙戰爭之動亂,正在復甦起來,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決定了瑞士接下來的命運:以聯邦共和國體制正式成為中立國,境內各邦州擁有高度自治的地方行政權,德語區、法語區、義大利語區、新教、天主教共容共存。

瑪麗因為通曉法語,所以在法國和瑞士的法語區遊歷時簡直如魚得水,但進入德語區後,行程安排變得窒礙難行,常和當地人吵架、又找不到暖和舒適的住宿地方。溝通上的困難,讓她憤而以「野蠻版的德語」形容當地方言(a barbarous kind of German being the language of this part of Switzerland)。直到今天,即便連德國人都未必理解瑞士德語,那是一種中世紀日耳曼語的遺緒,何況是兩百年前的英國人。但是阿爾卑斯山區的山光水色、地方傳說,以及自由的社會氣氛,緩解了旅人的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