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從怪奇少女瑪麗雪萊的瑞士假期說起

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從怪奇少女瑪麗雪萊的瑞士假期說起
Photo Credit: 金馬執委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怪奇少女瑪麗雪萊和她的瑞士假期,影史最強IP《科學怪人》如何誕生?

她在〈六周遊記〉裡寫道:「瑞士人在理解力和行動上雖然慢半拍,但他們有抗拒奴役的傳統習性,無疑地,他們能英勇抵抗危害自由的任何侵略。」[2]瑞士聯邦的起源,始自十三世紀,地方佃農起義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苛稅和高壓統治,當時住在山裡牧牛的莊稼漢,拿起手邊的粗略武器(甚至農具),以蠻力和深諳高山地形的主場優勢,以寡敵眾、勇退王朝的貴族騎兵。

這段抗暴歷史,一直是瑞士立國精神的核心價值,而瑪麗當年游歷的烏里、四州森林湖一帶,就是這些戰事的地點。不得不說這位翹家私奔的不良少女瑪麗,即便是在低預算的狼狽旅途中,仍然保持對政治、社會的犀利洞見。

法蘭肯斯坦的命名靈感?

《科學怪人》小說的主角,不是怪人,而是醫學生維多.法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事實上,怪人在全書中都沒有名字,但後世卻將法蘭肯斯坦認作他的名字,這也許是作者當初始料未及,但也映照了維多和怪人的雙生特質。

法蘭肯斯坦(Frankenstein)[3]是個真實存在的地方,位在德國中部黑森邦地區,鄰近萊茵河,是座位在山丘上的小古堡,建於1250年,古來就流傳著關於煉金術士、召喚屍體復生的傳說。從字源上來說,法蘭肯(Franken)指的是日耳曼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斯坦(stein)則是德語「石頭」之義,兩個詞組合起來、字面直譯是為「法蘭克之石」,對十九世紀的英國讀者而言,這個名字立刻能傳達濃厚的德式風情。

關於瑪麗是否在萊茵河之旅中,到訪過法蘭肯斯坦古堡? 許多傳記作者都未敢定論,也可能是在旅途中聽說的傳聞軼事,得此靈感。而小說中描述維多.法蘭肯斯坦所就讀的英格史塔大學[4],也真實存在,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地區,靠近多瑙河畔、創立於1472年,目前以科技和經濟為教學重點。

dl-portrait-npg-mary-wollstonecraft-shel
Photo Credit: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瑪麗雪萊肖像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小說主角的人設,出生於瑞士法語區日內瓦的望族家庭,有著德語名字,未婚妻是小時候就從義大利帶回來的童養媳,前往德國大學就讀,和一手創生的怪人在冰天雪地的白朗峰相纏相殺、最終在北極同歸於盡。

此處看到的是,作者開展了一個泛歐陸的背景時空,虛實交錯的歷史地理細節,從中打造一個天開地闊的敘事格局,而主角的人設和經歷,和瑪麗的歐洲之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許多細節散落在她的〈六周遊記〉中,俯拾皆是。

雖然當代世界的小說讀者或電影觀眾,一次次被怪人面目揭示時的奇觀所驚嚇,然而,若暫且放下獵奇的視覺元素,還原到最初的文化語境,那些與瑪麗同代的十九世紀初英國人,是透過一道歐陸風情的濾鏡,召喚出曾有過的壯遊經驗、或正準備前往壯遊路上的想像,來進入書中的敘事空間。

雨夜怪談,魔幻結界

歷經了1814年那場窘迫的自由行,並沒有打消瑪麗和雪萊對歐陸的美好印象,1816年,她們又重新踏上旅途,這次有了又潮又酷又闊的詩人拜倫揪團,整個行程都升級起來,入住高級花園豪宅、坐看無敵湖景,再也不用睡穀倉還沒暖氣,還有僕人伺候飲食起居。

不料,時序已進入七月,卻是天氣濕冷、狂風暴雨肆虐,一連幾天,眾人都只能宅在家、秉燭夜談。窗外的壞天氣加上幽閉的室內空間,形成了一個魔幻的結界,由團長拜倫提議的鬼故事創作大賽,促生了瑪麗《科學怪人》的構思,另一成員波里多利醫生(John William Polidori)則寫出了一篇吸血鬼故事。

科學怪人小說插圖public_domain大英圖書館
Photo Credit: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科學怪人》小說插圖

這一年的世界沒有等來夏天,卻迎來了奇幻文類最強大的兩個IP,兩名初試啼聲的作者,當時都不到二十歲,在最美好的年華、觀照了最闇黑噬血的魔性。到了十九世紀末,《變身怪醫》、史托克的《吸血鬼》、王爾德的《杜連魁/格雷的畫像》,一朵朵惡之花、接連綻放。很難想像抽掉了科學怪人和吸血鬼這兩個角色類型,文學史、電影史、動漫遊戲史會有多冷清。至於當晚的A咖詩人拜倫和雪萊寫了甚麼? 已經不太有人記得了。

雖說是個十八歲的青少女,但瑪麗雪萊在這個年紀所經歷的,已比大多數人都沉重多了。母親在她出生後沒多久,就因併發症而死,她和雪萊所生的孩子因為早產夭折,雪萊的元配因為抑鬱自殺,為瑪麗的小三扶正之路投下巨大陰影。故事裡人造人的素材是由不同屍體部件拼湊而成,由死求生,生死意義的二元辯證,無疑是瑪麗雪萊的個人生命經驗裡,死亡陰影揮之不去的映照。而這一切才剛開始。

《科學怪人》在1817年以匿名方式出版,接著波里多利醫生的《吸血鬼》在1819年出版,但波里多利在1821年就因賭債纏身、抑鬱而死;瑪麗的靈魂伴侶雪萊溺死於1822年,拜倫在1824年死在希臘。至此,距離那場瑞士別莊寫作會不到十年間,文青團超過半數滅團。歷經滄桑的倖存者瑪麗,在1831再版序言如此寫道:「願我的醜怪孩兒生生不息,我對它有感情,因為它是那段快樂時日的結晶…那時死亡、憂傷於我僅是文字,還未在我心上敲下回音。」[5]

這是一段未亡人的椎心告白,也是一個成熟作家回望傲嬌年少的繾綣念想,更是一個超齡早慧的思想家,縱然能夠咄咄探問生命意義,卻阻止不了摯愛親友一一告別,獨活的悵然。

吸血鬼小說1819
Photo Credit: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吸血鬼》小說

今日的迪奧達提別莊仍屹立在日內瓦湖畔,作為瑞士政府指定歷史遺產,卻一直是私人物業,從未對外開放,屋主身分無從得知。那千年一遇的壞天氣、百年一見的才女、橫空出世的怪人夢靨,都封存在此,引來世界各地或壯遊、或窮遊的旅人,持續窺探。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