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財經名嘴與網美們對「花旗退出台灣」的分析,聽聽就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花旗宣布消費金融要離開台灣市場後,許多名嘴和財經網美「分析」花旗離開台灣的原因,有些離譜的讓銀行業內人士嘆為觀止,而且這些專家發言還常會被媒體引用,把錯誤的觀念灌輸給更多無辜民眾。
上週四(4月15日)晚間,新聞爆出花旗銀行將退出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的消息。
根據筆者在花旗工作的友人,包括高級主管都是當天才知道這件事,但不知道是為了安定民心或流量考量,許多打著財經招牌的名嘴或網美紛紛快速反應,發文大談這個事件的觀察,「分析」花旗離開台灣的原因,其中許多內容的離譜,讓銀行業內的人嘆為觀止。
最悽慘的,就是這些專家發言還常會被媒體引用,把錯誤的觀念灌輸給更多無辜民眾。
花旗在台灣「利潤微乎其微」?其實獲利率比國泰世華還高
例如,近來涉獵廣泛的老牌理財專家蔡玉真在上週五接受《壹新聞》採訪,報導中他表示:
「花旗在台灣利潤微乎其微,要跟國內銀行競爭,付出的成本相對來說較高,而國內銀行貸款在低利率時代給予的優惠遠遠大於外商銀行,因此花旗待愈久也是賠本經營。」
不知道財經專家是不是下節目的剛好被堵到而沒有先特別準備,因為只要快速看看網路上就有的財報,就會發現他口中的「利潤微乎其微」,在帳面上其實是每年大約100億台幣的稅後淨利。
雖然對比還有人壽業務的國泰世華與中信金兩大龍頭平均每年200億的淨利,花旗仍然有些落差,但花旗36.67%的近五年平均獲利率,比國泰世華還要高1%,中信金平均獲利率甚至不到13%。說「賠本」不但不符合現實,花旗甚至還是在台灣利潤最高的幾家銀行之一。
第三方支付影響?拜託,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另外,大受社群平台和政府機關寵愛的「財經網美」胡采蘋(Emmy Hu)在消息發布當晚發文,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發文裡,胡采蘋先說到「在第三方支付開始爬進人們的手機,支付越來越方便以後,信用卡本來就會受到衝擊」因此「要不要投入行銷費用去拼一個老產品,就是很困難的問題了」,又說到花旗「專注投資在財富管理的產品與客戶上,是很合理的選擇」,之後還被媒體轉載,蔚為顯學。

首先,花旗準備脫手的「消費金融」,其實就包括信用卡、貸款、與財富管理(包含一般人的理財服務,只剩私人銀行業務還保留),因此,財經網美提到「我覺得花旗做得很聰明的事」,其實正是花旗將要賣掉的業務。
再者,無論怎麼定義第三方支付——Paypal、LINE Pay、支付連等等——這些服務絕大多數仍需要綁定卡片(當然,不見得要綁花旗),和整個議題根本八竿子打不著。更重要的是,這些消費端的增增減減對銀行業的整體利益來說,根本微乎其微。
不知道明明待過阿里巴巴還訪過美國前聯準會主席的胡采蘋,是因為太國際化而對台灣業界不熟悉,還是因為沒有實際待過銀行系統,才會做出這樣與眾不同的說法,用台灣人滑手機的思想,去參透美國花旗CEO的全球佈局。
不過即使有一百個批評,看到留言中粉絲對花旗的一片罵聲,仍然十分令人心安,因為那晚的台灣一定又更團結了。只是時常邀請她上節目分析產業的經濟部或許該感到擔心,如果只是為了流量曝光則已,若連政府機關都把這些「微觀」的論述當真,可能真的會動搖國本。
探究原因可以理性的猜,但拜託不要信口開河害別人
花旗友人跟我說,歷經上週的不安與混亂,禮拜一開工後一切感覺又已照舊,大家做該做的事。
事實上,從花旗這次橫跨亞、歐、非和中東的規模,包括澳洲、中國、印度、印尼、南韓、波蘭、俄羅斯這些大型(又不分親美親俄親中)經濟體的大規模革新,背後展現出的就是全球性組織重整,轉向專心發展投行業務,和特定國家或哪家第三方支付看起來都沒什麼關係。
然而,這也只是在現有證據下最合邏輯的理性推論,因為我們不是花旗集團執行長Jane Fraser,背後的大策略考量只有她知曉真正原因。但我知道的是,決定這個變革是否有益,要看接下來幾天花旗股價變化,而不是聽那些名嘴專家網紅的信口開河。
延伸閱讀
- 當日才知被總部斷捨離!台灣花旗內部人士:業務衰退是「子虛烏有」,甚至有擴編計畫
- 「數位支付」比現金支付好嗎?英國人很早就發現並非如此
- 【講座】許伯崧X胡采蘋:網路聲量、帶風向,這是個「政治局外人」的時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