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丹麥式排外:「hygge」文化如何劃出外人難以跨越的界線?

丹麥式排外:「hygge」文化如何劃出外人難以跨越的界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丹麥的迎新派對要把來自外國的新住戶分批,而且我和其他外國人也難以真正融入丹麥人的社交活動?這要回到丹麥特有的「hygge」文化和排外價值觀。

丹麥式的排外

來到丹麥的第一周,同為外國人,只比我早一星期入住宿舍的克羅埃西亞人M通知我隔天有迎新派對,並問我打算要在派對上煮什麼食物。我雀躍地分享著各式各樣的台灣料理,難以決定要炒米粉、炒飯還是炒豆干肉絲。因為很怕失敗,我在當天中午先試做了一次,下午就順利把食材和甜點都準備好。表定的派對時間六點一到,我和M端著各自準備的食物到廚房準備狂歡。廚房裡的丹麥人卻微笑地看著我,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對我說:「今天的迎新只有M可以參加,你要等下次。」我錯愕地回到房間,一直想不明白為何迎接新人的活動還要分批來迎接,而且後來也就沒有「下次」了。

雖然之後還是有許多派對,我也參加了好幾個,甚至和不少人成為不錯的朋友,但是就再也沒有迎新活動了,我和他們之間也像隔著一段距離,始終難以親近。每一次的派對氣氛都很好,但是我並沒有融入那個氣氛裡面,而是感覺自己和其他「外國人」一起坐在角落,看著丹麥人自成一圈。

氣氛好並非沒有道理。Hygge這個丹麥單字難以被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但它有「舒適、溫暖」的意思,通常也讓人聯想到家和快樂的感覺。Hygge被丹麥人票選為重要的丹麥價值,能夠代表這個國家和民族,並且也在生活中被頻繁使用。它除了名詞之外也可以當成形容詞,形容寒冷黑夜裡的蠟燭和美酒,或是一些小巧輕盈的聚會;也可以當作動詞,例如「Let’s Hygge」就表示「我們一起來做一些能讓我們感到溫暖、舒適的事情」。

然而「我們」是誰?很顯然地它經常不包含外國人,而只包含丹麥人。有研究指出[1],外國人眼中的hygge經常是怪異的,甚至是國族主義的。另一篇文章提到[2],一個叫Daas的移民就認為:「要交到丹麥的朋友很困難,他們的社群很封閉。」Hygge是丹麥人很重要的活動,可以讓人感到快樂、舒適和溫暖,但丹麥人卻認為,有太多「新人」加入的時候,這個活動就沒有這麼hyggeligt(hygge的形容詞)了[3]。

這些他人的研究解釋了為什麼丹麥的迎新派對要把新住戶分批,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和其他外國人難以真正融入丹麥人的社交活動。我的經驗並非只是個人的,而是許多在丹麥外國人共享的經驗。上學期我修了一門哥本哈根社會系的課,討論課上許多外國學生一起討論丹麥的社會文化。我和課堂上的同學、教授都認同Hygge這個文化和瀰漫在丹麥社會的排外價值觀確實存在一些關聯。

從上述的案例和說明來了解丹麥的排外價值觀比較恰當。丹麥人的排外並非充滿歧視、強烈到顯而易見的那種,相較於其他國家,待在這裡的外國人也比較不會有人身安全上的顧慮,但是要交到當地的摯友卻很難──也許會有很多的點頭之交和禮貌性的互動,但要在不長的時間內交到一個關係能夠長久的朋友幾乎不可能。

如果要和他們成為親近的好朋友,就必須和他們一起hygge,畢竟hygge不只代表他們國家民族的價值,也是一個很重要、很頻繁發生在他們日常的活動。Hygge帶來一種家的感覺,所以hygge是與家人或是親密得像家人的朋友一起從事的活動。像我這樣外來的新人,帶來的感覺不是熟悉與溫暖,而是陌生與擔憂。

Hygge是一種複雜而脆弱的社交,我先前的文章曾分析實現hygge的數個條件,例如不能提起嚴肅的話題、不能有過於強烈的目的性、不可以有不平等的關係⋯⋯如此才得以營造出道地的hygge氛圍。它作為長久以來丹麥文化的核心,丹麥人從小便了解它的文化內涵,並且身體力行之。然而身為一個不清楚丹麥文化的外來者,很容易不小心破壞掉hygge的氛圍,就算我因著社會學的學習經驗而對這個文化有不淺的認識,這些丹麥人仍然會擔心我並不了解它,而可能會破壞他們重要的hygge聚會和派對。

一條外人難以跨過的界線

丹麥以及代表丹麥的hygge都是小巧的。丹麥身為一個社會福利健全、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國,它和它的國民深怕其他人會拖垮它的福利體制、信任文化,以及快樂舒適的hygge氛圍。Hygge是丹麥作為最快樂國家的其中一個要因,若是不懂hygge、不能實踐hygge,就不能以丹麥人的方式來獲得快樂,也不配作為丹麥的真正一份子。外國人會擴大國家和社群的規模,也會讓維繫這樣的美好變得更有挑戰性。相反的,劃出一條有點難跨過的邊界,設下一個足夠嚴格的標準來篩選能夠融入丹麥社群的移民、外國人,被丹麥人視為更安全的作法。畢竟讓丹麥人驕傲的價值並非它的民族多元性,而是它們的完整運作的社會福利體制,以及自成一格的hygge文化。

「沒有包含外國人的hygge實踐」與「排外的價值觀」生生不息地強化彼此,看似是一個無法終結的循環。當我沒有被邀請去迎新、當我們去了聖誕晚會──被認為是整年最hyggeligt的活動,卻仍然只能聽他們說我聽不太懂的丹麥文,外國人和丹麥人的關係再次被證實是疏離的,讓下次「一起」hygge的機會更難發生,也使得丹麥人的社群更加緊密與封閉。

非常緊密的(close)社群帶來溫暖的同時,卻也只把溫暖留在封閉的(closed)內部,而無法分享到外圍。然而,如果外國人和丹麥人之間能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多一些包容,去試著一起hygge,那這樣的實踐便能鬆動hygge本身的規則,也能鬆動排外的價值觀,良性的、容納更多人的循環才得以可能。

註解

  1. Stokes-DuPass N. (2015) The Manufacturing of and Making Claims to Danishness. In: Integration and New Limits on Citizenship Rights.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 Not so Hygge: Why Denmark is no cozy place for migrants? (2017, May 27). Retrieved April 5, 2021, from
  3. Wiking, M. (2017) The little book of hygge: Danish secrets to happy living.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an imprint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