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香港民主末路(中):選舉委員會掌提名大權,中共沒給民主派任何生存的縫隙

香港民主末路(中):選舉委員會掌提名大權,中共沒給民主派任何生存的縫隙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過一輪乾坤大挪移和深層次改造,選舉委員會不但親政府人士佔絕大多數,而且在各個界別中,親政府人士都能佔過半數乃至絕大多數,「黨的人」還完全控制了第五界別。

本系列討論,在人大常委修改《基本法》附件一、二時,在人大《決定》的「留白位」,進一步收緊香港的民主制度。前文主要討論了廢除修改選舉「五部曲」和如何收緊立法會選舉。現在繼續考察其他方面。

第三,選舉委員會的組成

如前所述,選舉委員會在新制度下的功能和權力大大擴充了:從原先只負責提名和選舉特首選舉,擴大到提名立法會議員和選出部分立法會議員。這個機構一下子變得極為重要,中共當然要完全掌控,以此作為遏制民主派最主要的「大閘」。人大常委修改進一步體現這個思路。

人大決定把選舉委員會從1200人加到1500人,從現有的四個界別(即工商金融、專業、社會團體、政治代表(立法會議員、區議員、港區人大委員等))改為五個界別,每個界別維持300人。即把現有第四界別一分為二,新第四界別變成「立法會議員和地區組織代表」,新第五界別則為全國性組織的香港代表。新附件一對此作了詳細規定。

首先,如同此前盛傳中共要把民選區議員踢出局,在舊第四界別中的區議會議員117席界別分組(包括港九區議會57席,新界區議會60席位)被踢走。由於原全國人大代表(36席)和政協代表(51席)移到第五界別,於是第四界別只剩下96席位,即便把立法會議員多了的20席位(從70席到90席)補上,還差184席才夠300席。

於是中共挖空心思地把填補了幾個組別:港九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76席)、「新界」分區委員會及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委員的代表(80席)、內地港人團體的代表(27席)。此外,鄉議局從原有的26席增加1席到27席,終於湊夠了300席之數。

分區委員會、撲滅罪行委員會、防火委員會最早都源於港英在1970年代開始的「行政吸納政治」的政策。目的是通過設立這些由香港民政事務總署(後民政事務局)負責委任和聯繫的公立機構,把社會精英「吸納」到管治體系内,從而讓社會精英有參與管治的渠道,一來增加了官方和民間的聯繫渠道,二來也避免了這些精英對抗官方的統治(造反)。翻查香港政府網頁,這類冠以「委員會」或「管理局」名義的「法定組織」和「非法定組織」多如牛毛

其中分區委員會(1972年成立)主要負責清潔香港和「撲滅暴力罪行運動」,目前共1857人;撲滅罪行委員會(1976年)顧名思義,負責宣傳和監督撲滅罪行,即分流了分區委員會的部分工作,目前約500人;防火委員會(1998)顧名思義,是為「推動、宣傳防火意識和教育區內居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現約471人。

在選舉政治興起後,民選議員和區議員成為真正的人民的政治代表。這些組織雖然依然存在,但基本上變為「功能性組織」,不再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它們更成為政治酬庸的工具。比如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敗之後,大批落敗的建制派前區議員被政府委任到這些委員會中,變相「補償」在逃犯條例事件中硬撐政府而民心盡失的建制派。

這三個委員會被專門挑出來變成「新第四界別」的一部分,不但因為這些委員全部由政府委任,也現在政府早已委任了大批建制派人士,完全掌控,可保選舉萬無一失之故。至於其他委員會,以前還委任了不少專業人士,難保「不出岔子」。

至於,新第四界別中的「內地港人團體」(27席),他們「由各內地港人團體提名產生」,毫無疑問,也是「黨的人」。但在新附件一中,也「留白」了這些代表如何產生,這種「留白的留白」,由香港本地立法進行補充,後面會進一步討論。

其次,在新成立的第五界別中,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得以盡數進入選委會,從原先總共87人,增加到190人。這大大擴充了原先在香港沒有實際影響力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影響力。此外,還新增「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110席)」。這些無疑也全是「黨的人」,同上,此處也「留白」了這些代表如何產生,「留白的留白」由香港本地立法進行補充,後面會進一步討論。

再次,在前三個界別,也有大量不利民主派的改動。

在第一界別(工商界),從17個界別分租(簡稱「組別」)變為18個組別,增加了一個「商界(第三)(17席)」的組別。這是專為在内地經商的港人所設的組別。為此,其他原有的17個界別都減少一席。工商界其實一直由中國操控,但在2017特首選舉中,一些香港商人和民主派一道支持中共不喜歡的曾俊華,在逃犯條例事件中,不少商界也站在「黃絲」的一邊,於是中共對工商界也不放心。這就是要專門加入「内地經商港人」這個組,稀釋香港工商界的背後考慮。

在第二界別(專業界),這是民主派能占優勢的界別,原先共有10個組別各30席,這次改動最大。

A)民主派穩贏的高等教育界和教育界(上屆民主派均全取30席)合併為「教育界」,即從原共60席降到30席。這樣「割走30席」。

B)民主派占優的醫學界和衛生服務界(上屆民主派分別取得29席和30席)合併為「醫學及衛生服務界」,也從原共60席降到30席。這樣「割走30席」。

C)為了補充以上A和B兩處空出的60席,中共把原先隸屬第三界別的社會福利界(原60席)和「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原共60席)移到第二界別,而且人數均減半各30席。其中,社會福利界是民主派的天下(上屆民主派全取30席)。「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分這四個小組別選舉,原每小組別15席)中,民主派也有機會攻占一些席位。把它們從第三界別移出,有利政府完全控制第三界別。但同時也增加了第二界別的「失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