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麽打完COVID-19疫苗,有些國家的疫情仍然失控?

為什麽打完COVID-19疫苗,有些國家的疫情仍然失控?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接種疫苗不代表病毒就會消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為決定一切。尤其目前全球仍在大流行,打了疫苗之後仍應遵守防疫措施。

為什麽打完了疫苗,有些國家疫情仍然失控?原因只有一個:人民行為不一致,决定了疫情不一致。

以色列和智利均是COVID-19疫苗接種進度「前段班」,但在解除封鎖後,以色列疫情漸入佳境,智利卻每況愈下,這是為什麽呢?

最大因素在於人民的行為及對疫苗的錯誤解讀。例如智利人民以為施打疫苗後就馬上解封,產生「錯誤的安全感」,以為有「神苗護身」,也沒有再貫徹執行防疫措施的行為。

今(2021)年2月,美國研究團隊發現:

  • 20%有感染病毒者,造成了80%的傳播
  • 現有的傳播50%都來自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或有症狀者的無症狀前期(Pre -Symptomatic)

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或有症狀者的無症狀前期族群,就算出現在你我的身邊也不會知道。各種高風險的行為,也增加了社區傳播的可能性。

因此儘管有了疫苗接種,但三大風險的不一致可能加重疫情,也阻礙人們「戰勝病毒」的幻想。

1. 通風

我們身處的工作室、辦公室、餐廳或大樓,如果處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中,感染的風險會增高。尤其是長時間的緊密接觸(例如在24小時內,和某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接觸了≥ 15分鐘)。

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感染的風險較高。但目前似乎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因疫情積極的改建通風工程系統。

2. 暴露背景

暴露的背景和強度,是COVID-19病毒傳播的關鍵。你打了疫苗接種,但你的國家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超高的,會讓疫情的控制變得相對困難:

  • 當 R0 < 1 時,病毒會在該地逐漸消失
  • 當 R0 = 1 時,病毒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性疾病(endemic)
  • 當 R0 > 1 時,病毒,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而成為流行病(epidemic)

因此你會看見部分努力執行疫苗接種的國家,解封一下子又封城,一會兒又執行更嚴格的防疫措施,這代表病毒的控制非常不穩。

我認為,這個暴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對於該如何把「R值」鏈打斷,目前很多國家仍一直表現得不是很埋想。

3. 行為

美國有研究針對314名成年人進行電話調查,這些人包括COVID-19陽性的患者和陰性的人(對照組)。研究中,作者針對他們的暴露和行為去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A. 用餐行為:研究發現常常上餐館用餐,或去酒吧、咖啡店者,都可能增加被病毒感染的風險。進食或飲酒時不會使用口罩,在此期間也難以保持安全距離。他們當然也不會知道誰是無症狀感染者,故在外面一起吃吃喝喝的行為模式,容易導致疫情傳播。

B. 解封行為:美國有些州認為疫苗接種已經打足夠了,便下指令解封。除了無症狀感染者,其他州等鄰近地區是否疫情仍然未受控制?因此這樣的解封,是非常需要小心處理的。

C. 社交行為:美國密西西比州曾對397名兒童進行調查,發現那些父母常與家庭外人士聚會的兒童(例如社交活動),可能增加小孩被傳染COVID-19的風險。相反的,如果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和兒童有定期使用口罩的行為模式,會減低染疫風險。

不是打了疫苗,就可為所欲為

不是有打了疫苗接種,你的身上不會帶病毒,你仍然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並傳播給你的親朋好友。許多人打了疫苗也不代表你住的地方、區域就安全了,鄰近區域如果仍然在大流行期間、沒有遵守防疫行為,你就還是處於風險之下。這次的疫情是全球,不是一個州、一個國家弄好,病毒就會馬上不見了。

接種疫苗不代表病毒就會消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為決定一切。尤其目前全球仍在大流行,打了疫苗之後仍應遵守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而不是單獨靠打針而已。想要病毒完全消失,就得暫時不能為所欲為了。

參考資料

本文經黃軒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